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是多方面的。问得好才能问出根由、来龙去脉和细节来:提问有针对性,问得浅显、明白,对方才好回答,否则南辕北辙那就不对题了。  相似文献   

2.
提问是新闻采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记提问、采访对象回答是采访活动的主体。记问得好,采访对象答得妙是采访成功的基础。因此已有许多章就提问的形式、方法、技巧等做了详细深入的探讨,而对提问的非语言因素涉及较少,要想好的问题带来好的采访结果,除了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因素,还要注意非语言因素,如提问的表情、语气,甚至伴随的动作等。  相似文献   

3.
一次成功的采访,提问的方式不但要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提问,问得巧妙。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深挖内涵,升华主题。 在采访中,有时因为提问得当,被采访者能把记者想了解的情况说到、说透,反之,则叫被采访者摸不着头脑,难以回答。之所以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说明提问是有技巧的,而不是信口开河。[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提问,是记者采访获取新闻事实的必要途径,记者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作品质量的优劣和新闻节目的成败。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新闻工作感悟,对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做一浅析。提问前精心准备,做到由“已知”求“未知”。提问时注重技巧,做到问得艺术,访得要点。双方沟通灵活多变,求得实效。  相似文献   

5.
现在,报纸新闻出现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方面,不少新闻的采写摆脱了依从文件、简报的臼窠,深度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表面性平面化的新闻依然很多。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没有过好采访这一关,特别是没有解决怎样提问才能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怎样提问才能问得深、挖得透、写得实。这里面首先有一个如何创造一种和谐的交谈环境,使采访对象谈出记者所需要的东西来的问题。 笔者进入新闻界20年,在提问中既有比较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加上学习前人的经验,获得不少感悟,写在下面愿与同仁共同探讨。 要选好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卓文燕 《大观周刊》2012,(39):285-285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提问,随心所欲者甚多,或者要点把握不准,或者深浅度把握不妥,甚至问得莫名其妙。笔者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课堂提问的艺术谈若干浅见。  相似文献   

7.
颜琨 《大观周刊》2012,(12):314-314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教师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但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有的课堂教学变以前的满堂问,整堂课上一问一答,教师问得碎,带得紧,关键时刻放不开,习惯牵着学生走;为提问提而提问,不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流于形式;总是缺乏思维价值,提问回答流于形式,表面热闹,实无效果……最大问题还是提问好象永远是教师的专利。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这就要我们教师优化课堂提问,让孩子拥有提问的权力,也让学生学习的主体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8.
无论采用那种结构,"问式"报道都离不开问题的设置.提问、设问或反问是它的精髓.虽然"问式"报道源于"问式"思维,但不只是单纯地提问和设问.这是笔者提出"问式"报道并对其进行梳理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信息之河,载舟覆舟。新闻记者不能被信息淹死,而要带着有价值的新闻作品渡过河去,服务社会。提问,乃记者的渡河之舟。 把提问的位置摆得这么高,是不是太过了?不!细想一下,无论记者用什么方式采访,贯穿其中的思维轨迹,分明都带着提问的特征。变不知为有知,变浅知为深知,变难知为易知,哪一步都离不开提问。古人说:“博学切问,所以广知。”这是有着深刻道理的,所谓“切问”,就是善于多方面和深刻地提出问题。 新闻记者的采访,经常采用“随便聊聊”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如一张疏而不漏的滤网,一旦网上反射出有价值的信息,脑…  相似文献   

10.
石勇 《新闻前哨》2004,(7):78-79
新闻深度报道的水平有时往往取决于“采访”,“采访”的水平往往取决于“提问”。记者的高明之处不在于自己说得如何,而在于如何让别人“说”得精彩。因此“提问”便是采访最先决、最重要的前提。 一、“角色”与“提问” 如果说“提问”是一种艺术,那么这种艺术所面临的基本  相似文献   

11.
王晓雯 《视听界》2009,(2):107-108
提问技巧之。一:巧处设计,机智取胜。记者采用机智灵活、巧妙多变的提问方法,或是设计一些问题,与被采访者共同讨论、商榷,特别是针对事件中的某个点展开探讨、争论,使新闻事件的本质、采访对象的个性特征得以充分表现.或句句紧逼,或旁敲侧击……问得巧,有玄机。笔者采写过一条短消息《一碗粥贵过一公斤米》(2002年度江苏广播新闻奖二等奖):  相似文献   

12.
在采访中,有一种提问方式较难把握,这就是激将法。激将法是一把利器,使用得好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用不当则会使采访戛然而止。本文将对这一提问方法的使用做一些探讨。 采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一种心理互动过程,女记者法拉奇认为,“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战斗,对话生动,交锋激烈”。正因此,她在采访中所采用的提问方式往往直接尖锐,激将法就是其中之一。激将法提问,顾名思义,就是“记者提出刺激性问题引起采访对象重视,并且让对方无法回避,非向你马上说清楚不可的提问方法”。换句话说,激  相似文献   

13.
郭海鹰 《青年记者》2010,(14):61-62
提问是新闻采访成功的关键。新闻采访中的提问绝不仅仅是你说我记、我问你答,要掌握必要的方法,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运用必要的提问艺术,会使采访别开生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好新渊是“问”出来的。这里所说的“问”,一是指会上提问,二是指会下追问,如果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那么不愁没有新闻可写,也不愁写不出好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15.
王明强 《大观周刊》2011,(41):199-199
有效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问到底”。结果,教师的不断发问,使学生忙于作答,没有思维与想象的空间,没有自我的内化,只是一味地跟着老师被动地往前“跑”,课堂提问失去应有的魅力。提问是实现课堂交往的重要手段。同样是课堂提问,为什么有的提问形同虚设,甚至“适得其反”?我认为要想充分发挥课堂提问应有的价值,须把握好“度”。  相似文献   

16.
宋清华 《报刊之友》2013,(3):127-128
记者的职业活动特点是采访,记者的专业技术更多地反映在采访技巧的纯熟方面。问什么,不问什么,用什么方式提问都会影响到采访的效果。因此,记者要掌握提问的方式和技巧,灵活应用多种提问技巧,是新闻采访获取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提问"在采访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 《现代传播》2001,(6):129-131
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水平有时往往取决于“采访”,“采访”的水平往往取决于“提问”,因此,一个好记者的高明之处不在于自己讲得如何,而在于如何让别人“说”得精彩,因此“提问”便是采访最先决、最重要的前提。要想让别人“说”得好,记者就得“问”得好。怎样做好“提问”,“采访”和“提问”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提问”又涉及那些具体的概念与内容,便成为研究新闻深度报道节目不能不涉猎的问题。 一、“角色”与“提问” 如果说“提问”是一种艺术,那么这种艺术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便是“角色”与“提问”的关系。一个“记者”在采…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是获得采访信息和衡量信息价值量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问,怎样提出合适的问题;如何问,对方才愿意回答?这些都需要记者在采访之前做出细致的准备。有合适的提问方式与技巧,对获得新闻信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2002年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霍金到杭州出席学术会议时,记提问了些大白话,如“你认为人类历史的下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将是什么”,霍金不无讽刺地说:“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像这样的提问,既不能让霍金快乐,更无法让读快乐。面对霍金,记的提问有太多的外行话,以至于霍金拒绝回答一些提问,这本身就颇值得反思。无独有偶,  相似文献   

20.
张晓频 《视听纵横》2003,24(6):109-111
央视记敬一丹说:“自从干了记这一行,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戒律,不许问‘请问您有什么感想’这样一类的问题”。敬一丹提出了一个记最起码但又有相当难度的提问标准。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记总是提那些外延宽泛的问题“请问您有什么感想”、“你感觉如何”等,也可以看到由于一些采访对象不善言辞,对这种“感想、感觉”不会一、二、三、四侃侃道来,采访因此陷入尴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