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真正决定教育质量的是普遍存在着的“家常课”的品质。“家常味”是在“家常课”上所呈现并弥漫出来的日常教学所应有的规范性、常态化、真实、有序、有效的本质特征。本文从教学论的角度揭示了“家常味”课堂所应具备的成熟、生长、清新、真实等内涵,指出了“家常味”课堂的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2.
“文本解读个性化”的目标是什么?一些教师将其“一分为二”,即公开课上的“文本解读个性化”是为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张扬学生的个性潜能;家常课上的“文本解读个性化”则是为了考试。公开课与平时的家常课风格迥异,公开课是为了展示,家常课是为了应试;有人听课就体现“个性化解读”,  相似文献   

3.
课前,张祖庆老师说要“上一堂地道的家常课”。联想到老师们对时下许多公开课的评价“只可赏不可学”,我非常赞同。果然,这节课没有深挖博引的牵强附会,没有炫目的技巧,没有只可观赏不可效仿的华丽演绎,正如听课老师的评价:“朴实,扎实,能学。”  相似文献   

4.
“家常课”如同我们吃的家常菜、家常饭,虽说普通,但却是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常规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我们许多教师在课改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是与重视“家常课”的教学分不开的。 但在课改进程中,一些学校的部分教师中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公开课演戏型、家常课应试型的“二面人”现象。老师们常说,我还是蛮喜欢听别人的课,听一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老教师,笔上过为数不少的。公开课”,更听过不计其数的“公开课”。说实在话,所谓“公开课”就应该是“家常课”的翻版;说句更实在的话,大量的“公开课”与“家常课”确实又有着很太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孙建锋 《辽宁教育》2010,(10):39-40
日日馒头稀饭的家常课,未免单调寡味、营养不全;天天鲍鱼熊掌的公开课,难免营养过剩、消化不良。 家常课、公开课,何不各往中间走一步——形成一种风味独特的“小吃课”。  相似文献   

7.
还是把“家常课”上好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常课”如同我们吃的家常菜、家常饭,虽说普通,但却是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常规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我们许多教师在课改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是与重视“家常课”的教学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悉心拜读了《小学语文教学》2009年7月份刊出的一篇文章《质疑“把家常课上成精品课”》(以下简称文章),感觉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不敢苟同。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努力“把家常课上成精品课”。  相似文献   

9.
个性化解读的目标是什么?一些教师将其“一分为二”,即公开课上的个性化解读是为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张扬学生的个性潜能;家常课上的个性化解读则是为了考试。公开课与平时的家常课风格迥异,公开课是为了展示,家常课是为了应试——“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成了逢场作戏的“即兴表演”。由于考试制度改革的滞后,许多教师非常茫然,不知语文课该怎么上了。有人听课就体现“个性化解读”,没人听课则恢复“标准化解读”。阅读教学依然承袭传统,因为这一套对考试非常“管用”,这也许正印证了萨特的“存在即合理”吧!例如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文…  相似文献   

10.
统编教材的使用,关键在于对家常课的引领和优化重建。从教材特点和以往家常课反思看,把“写”作为家常课中先行的、主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有利于新课程的最优化落实。其基本策略为:顺文而读,随文而写;初读有感,笔下有疑;细读能入,写则有见;复读合观,落笔成议。  相似文献   

11.
<正>留意我们的课堂,家常课中的许多不足显而易见。我们很难像上公开课那样精心设计课前谈话,学具准备可有可无,一切都在漫不经心中开始。课堂上,重点偏失、随意性大。一些家常课教材钻研不到位、准备不充分,上课铃响后才匆忙找教科书进教室的现象屡见不鲜;课堂上教材把握不准,缺乏有效地组织与引领;课堂评价单调。一些公开课上教师的评价精彩纷呈,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而在家常课教学中老师们似乎吝啬自己的评价语言,索然无味。  相似文献   

12.
细致的预设、巧妙的引导、精彩的生成、欢乐的课堂……,在名师名家、一线教师的公开课上,我们都不难见到这样的场景,因为公开课上有我们太多的心血和付出。而作为承载师生双方教学互动的核心阵地——“家常课”,我们是否在落实和表达课改的前卫理念?是否在张扬和历练教师自身的个性才华?是否又在培养和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笔者曾有幸参与了青年名师叶柱老师的一节家常课(家常课,即学校在学期初组织的一项“随堂听课”活动,指提前一天通知教师、紧跟教学进度的一节“开门课”),让我切实感受到叶老师“在寻常中追求超常”的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高三英语教师,笔者发现在众多的公开课中,很少看到试卷讲评课。家常课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家常课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笔者一节试卷评讲课的设计过程得出结论:将公开课的精心与家常课的平实相结合,让家常课虽然家常却并不寻常。  相似文献   

14.
公开课是华丽的时装,家常课如朴素的布衣;公开课是经过雕琢的美玉,家常课是原生态的玉石;公开课如频频出镜的美女,家常课如默默无名的农妇;公开课是改善待遇的小灶,家常课是养壮身体的粗粮。  相似文献   

15.
镜头一:“家常课” 教师微笑着提问,学生一兴奋就争着发言,吵成一团。因担心“经典的练习”没落实,教师板起面孔,课堂又“凉”了下去。节节课如此“潮起潮落”,凉——热——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美术观摩课的定位到底应定在哪里?高于家常课?还是等于家常课?”这个问题引起了学员们的思索。慢慢地,一位学员拿起了话筒:“我就选择观摩课的—个侧面来讲。我承认,现在有些观摩课效果的确很好,听了也让我兴奋。但场面太大,材料多而贵,这些都是在平时坐满五六十个同学的课堂  相似文献   

17.
阐释了“课赛融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探析了高职高专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现实困境,原因是“课”“赛”“业”衔接不畅、“学”“与”“思”内力不足、“教”“评”“创”动力不够等因素限制,并探索出高职高专思政课“课赛融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多维实施路径:整合和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日常教学和专业性比赛相融合,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实践教学品牌,完善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何新凤 《职教论坛》2002,(12):42-42
首届全国中专中青年物理教师“说课”比赛于2001年7月27日至2001年7月28日在四川省都江堰市举行,笔者对这次说课比赛情况作了初步分析,认为如下五个方面的工作应该重视和做好,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建立说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前提。说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有适用于单科的和各科通用的两种类型,但它们都是以课堂教学最优化理论为基础,把课堂教学涉及的,与质量相关度较高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的。这次比赛所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属通用型,评价指标体系着眼于共性因素,由两个层次组成。(见说课质量评价表)。建立说课…  相似文献   

19.
公开课有引领课堂教学优化发展的作用,能够展示教师个人的才气和魅力;家常课重在积累和养成,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有平日"家常"的滋养,才会有"公开"时的底气和才气。教师既要重视家常课的积累,又要珍视公开课的机会,以公开课的心态来上家常课,与教师集体抓好备课和反思两个环节,就会把家常课也上得活色生香,焕发事业风采。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堂中我观摩过各种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很多时候我满感慨于老师精雕细琢、精心构思的时候,想拿来就用,但用到自己的家常课感觉还是很有距离,家常课中有时一些特别的处理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于是在自己的家常课上试着创设一些小情景,让家常课变得灵动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