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汉语大词典》部分条目书证或有阙失,主要问题有三:㈠书证滞后;㈡书证漏略;㈢书证“断流”。本文就此三类问题为该词典一百多个条目分别提前或增补了书证,材料主要取自唐五代宋元笔记。  相似文献   

2.
书证是大型语文辞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辞书编纂质量的主要标准。文章指出《汉语大词典》中收录的一些"死亡"义词条在书证方面尚存在书证滞后、书证单一"断流"和书证有误等问题,并对存在上述问题的"死亡"义条目进行了订补,以期为《汉语大词典》日后的修订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条目中仍存在着释义有误或书证滞后、缺失与孤证等问题,这不利于词语溯源工作。以《清风闸》等近代汉语文献为参照,试着订补了该辞书中21条词语的书证或词义,以期为《汉语大词典》的修订及词语溯源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书证推溯词源,是汉语词汇史研究和大型历史性语文词典编纂工作中都要碰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列举《全晋文》中的例子,指出《汉词大词典》在书证溯源方面有问题的条目十余条,以期引起汉语词汇史研究者和辞书编纂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条目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书证疏漏、例证晚出和义项不全。本文将结合《大唐新语》中的词语给予补充。  相似文献   

6.
《汉语方言大词典》在处理颜师古《汉书注》所引方言词语时存在一些疏漏,本文举出妯娌、适、合、诩畜等13个词,从条目、释义、书证三方面对《汉语方言大词典》加以补充。  相似文献   

7.
以出土的西北汉简1为例,详细举证论述可供《汉语大词典》订补所用的简帛文献所见词语条目。其价值主要体现在辞书书证提前、辞书书证补流、辞书书证补缺、辞书释义订正、词语增补、字词义项增补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以古代早期医学典籍《内经》为语汇材料,指出《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后的条目数十条,以期为《大词典》修订再版及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第三版《辞源》于2015年正式出版。《辞源》(第三版)较之前两版更加完善,但由于其规模较大、书成众手,难免存在疏误。本文通过对金部条目进行考订,从释义和书证两大方面进行推敲。考其释义是否正确、书证是否溯及其源,订其释义、书证之显误,并补出释义、书证尚可完备之处。结果发现,《辞源》(第三版)还存在些许疏误,包括:释义不全、首条书证时代过迟、标点失标、书证有疑、书证卷次或标或失、书证与释义不符合、孤证等。文章在金部所有条目之中选取数例,对以上七方面疏误进行讨论,希望为《辞源》之完善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汉语大词典》在词条词义解释、词目的确立、条目之间的相互关联、书证的引用以及注音或标注语音信息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词汇学、词典学的角度提出解决的办法,有助于汉语词汇研究、辞书的正确使用和《汉语大词典》的重新修订。  相似文献   

11.
"青""蓝""绿"这三个颜色词联系密切。基于《说文解字》的视角,分析"青""蓝""绿"这三个颜色词的出现、词义演变及文化内涵。以《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为基础,厘清"青""蓝""绿"三个颜色词的词义演变,了解这三个颜色词的文化内涵,理解服色在历史文化发展中地位的转变以及新兴涵义的出现,以期为汉语颜色词的研究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2.
老子提出“不言之教”,在中国思想化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不言之教”主要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独特的否定性思维方式;二是反对特权的政治理想;三是“言不尽意”的艺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13.
孔子"辞达而已"一说的提出有其具体的文本和文化语境,对此的理解需要放在"辞"与"文""言"等不同用语的比较中。通过对不同文体的文本解读和分析,能够发现"辞-言-文(道)"是一个彼此独立但又相互勾连的系统。"辞"作为语言修辞,其独立性表现在孔子"修经"的过程对待不同文体的文本有意识地区别其阐释空间的差异,以及在解读时运用不同的阐释方法。而在"辞-言-文"这个结构里,孔子对待不同文体文本之"辞"的方式在根本上又是一以贯之的,这表现在"六经"都是"道"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胡”“洋”语素词的考察,论述了含有“胡”“洋”两词语素的词中保留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和许多事物传入中土的大体时间、路线。众多带“胡”“洋”语素的语词记录了早期汉民族优越的民族心态和后来自卑、自信心不足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5.
分三个层面对“道德”范畴的形成及其内涵进行了历史考察 ,认为是道家老子最先将“道”升华为哲学范畴 ,认为“德”作为政治伦理范畴 ,形成于西周 ,较“道”为早。“道德”连用虽散见于先秦典籍 ,但作为哲学范畴 ,当确定于《庄子》。而《老子》之“尊道贵德”、《论语》之“志于道 ,据于德”、《中庸》之“苟不至德 ,至道不凝焉”等论题 ,都是“道德”范畴的先声。  相似文献   

16.
“爰”是比较古的一个虚词,在春秋战国以后的书籍中就很少用到了,因而其意义和用法也很难被人理解。直到清代,王引之才对虚词“爰”的意义和用法有了一定的理解,并撰其义于《经传释词》之中。文章就《经传释词》卷二“爰”的释义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指出了王引之在释虚词方面的三点不足。即义项当分而未分、误把实义当虚义和单字为训易歧义。  相似文献   

17.
“着、了、过”是普通话中的三个主要动态助词,也是青州话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助词。本文主要讨论了他们在青州话方言中有别于普通话的用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尔雅》、《说》和《广雅》视謰语为“形容写貌”之词,从其收词及训释情况看,它们都是不可分割的双音节单纯词,为后世确定了联绵词的内涵和外延。但经籍传注却分训謰语,至颜师古注《汉书》达到极点,使联绵字研究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19.
《马氏文通》从“云”字所处的句法位置上来探讨“云”字的用法是科学的、可取的;《马氏文通》对“云尔”等的分析细致入微,可称精到。但是,就“云”字部分所涉及的17处引文来看,《马氏文通》在“云”字的一些语法与释义上还存在着武断之处。本乎此,从三个平面对17处引文的“云”字进行了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对《古诗十九首》的审美价值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试图将切入的角度由文本之外转向文本自身,借助与中国古代诗歌极具亲和力的英美新批评学派的批评方法,通过“细读”的方式,从双重语境的魅力、时空意象的悖论、和隐喻机制的巧设等三个方面来体会《古诗十九首》“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