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前不久看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报道《管教"问题少年"的魔鬼训练营》,很震撼,也颇受启发。外界之称为"魔鬼训练营"的学校正名叫"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这里没有常规意义上的"老师",只有  相似文献   

2.
被称为“中国第一所行走学校”的准安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行走学校,学生大都是让学校、家长头疼的“差生”、“问题生”,学校的教育特色是“行走”,也敢体罚学生。学校没有固定的训练场所,9辆军绿色的大卡车便是他们的校舍,千里征途的苦和累伴随着他们成长……  相似文献   

3.
在远离深圳市区的宝安区光明街道办事处,有一所花园般的学校——深圳市育新学校。这里看上去与普通学校没有什么两样,不过,这里的学生几乎都曾因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被当作是没有长处的“青苹果”,但自从他们来到这里,经过育新学校的“园丁”们的精心照料,一个个“长势喜人”,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4.
方立新 《教育》2006,(5):18-18
据新华社报道,最近一些地方出现以中小学“差生”为招生对象的民办教育机构,宣称专收“普通中小学不想学、不会学、学不好、不学好”的学生。一位“择差教育”学校校长胡一夫说,他们收的学生“都是普通学校不愿管、管不了的”,普遍存在逃学、结帮打架闹事、抽烟、网瘾等毛病,有的甚至参与过抢劫。  相似文献   

5.
“差生”是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差生”通常是指那些成绩或表现不好或兼而有之的学生,如今一般称为“后进生”、“问题学生”、“困难学生”、“待进步生”等。在应试教育的所谓“择优录取”面前,“差生”成了学校、老师和父母的心头痛。  相似文献   

6.
王祖哲 《中学教育》2005,(10):51-51
2000年我在澳大利亚教汉语。我在街上走路的时候,一个流浪汉过来跟我要烟抽,说:“天气不错,能不能给支烟,Sir(先生)?”我在饭店里吃饭,服务员当然叫我是Sir或Mr。在学校里,澳大利亚同事和学生都叫我是Mr Wang(王先生)。澳大利亚的老师竟然称呼他们的学生是Ladies或Gentlemen,翻译为汉语,也是“女士”或“先生”。等我回国,不一样了:我在学院,年长的喊我“小王”,同辈的直呼其名,特别会来事儿的同辈也叫我“王老师”。原来是这样:你光有男身,还不足以被呼为“先生”。在那里,称为“先生”的没几位,虽然那里的男人很多。  相似文献   

7.
我们这里用了“尖子生”而没有用“优秀生”的说法。“尖子生”和“优秀生”其实是不能划等号的,只有真正品学兼优的学生才能称为优秀生,某一门学科或某几门学科成绩拔尖的学生只能称作尖子生。尖子生都是学校和老师的宠儿,他们头脑聪明,成绩优异,常常能为学校为班级争得学科竞赛的荣誉,但他们还有许多不为人知或者虽为人知却往往被有意无意忽视了的另一面: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嚣张、跋扈、霸道,个人意识或者说个人主义极为严重,只能接受表扬和荣誉,经受不住半点批评和挫折……这些评语对他们来说也许太尖锐了,但绝没有过分。很多老师说,不提起这些,好像他们都很优秀,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确实还有很多缺陷。这些缺陷如果放在普通学生身上,老师们是不能容忍的,为什么在尖子生身上我们就视而不见,甚至放纵容忍了呢?尖子生现象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尖子生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在几所学校作了一些调查和采访,并组织了三篇稿子,分析尖子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个性缺陷,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刻的根源所在,期望引起社会、学校、家长和教育者的关注、重视和深思。  相似文献   

8.
我们这里用了“尖子生”而没有用“优秀生”的说法。“尖子生”和“优秀生”其实是不能划等号的,只有真正品学兼优的学生才能称为优秀生,某一门学科或某几门学科成绩拔尖的学生只能称作尖子生。尖子生都是学校和老师的宠儿,他们头脑聪明,成绩优异,常常能为学校为班级争得学科竞赛的荣誉,但他们还有许多不为人知或者虽为人知却往往被有意无意忽视了的另一面: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嚣张、跋扈、霸道,个人意识或者说个人主义极为严重,只能接受表扬和荣誉,经受不住半点批评和挫折……这些评语对他们来说也许太尖锐了,但绝没有过分。很多老师说,不提起这些,好像他们都很优秀,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确实还有很多缺陷。这些缺陷如果放在普通学生身上,老师们是不能容忍的,为什么在尖子生身上我们就视而不见,甚至放纵容忍了呢?尖子生现象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尖子生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在几所学校作了一些调查和采访,并组织了三篇稿子,分析尖子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个性缺陷,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刻的根源所在,期望引起社会、学校、家长和教育者的关注、重视和深思。  相似文献   

9.
班主任“终身制”就是指小学阶段或中学阶段始终让一个老师担当某一班的班主任工作。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对班主任的“一跟到底”,即实行“终身制”都持认可的态度,认为班主任“一跟到底”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的性格、爱好、家庭背景,以及学生的“历史状况”都了如指掌,从而便于对班级的管理。但是笔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感觉到实行班主任“终身制”未必能够适应“面向未来”的教育,也未必适应每一个学生,其理由是不能尽最大程度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全方面培养。 一个人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工作指导思想受其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0.
怀念老爷     
如今凡年愈“知天命”的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还是字生。也都经历过一段无书可读的时光。号称是学生,却没有书包、没有课本,不上课又不准脱离学校,整天在报纸社论、政治传闻的引导下批来斗去。  相似文献   

11.
我国目前有14名航天员。他们都是经过千挑万选后产生的。实际上,在被选上后,他们还不能称为航天员,只具有“预备航天员”的资格。只有经过“魔鬼”训练而没有被淘汰的才能上天,成为真正的航天员。  相似文献   

12.
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着千差万别,成绩有好有差是难免的。可现在,上至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到学校校长都振振有辞地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学生的教师。”言下之意就是,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教差了,就是你教师的无能。的确,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句话是有道理的。但这里的“好”,不单指学习方面。学习不好的学生只要他品行端正,学习刻苦,有上进心,我们的教育就算是成功了。况且,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多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正如你不能说罗斯福、齐白石、贾平凹、乔丹、泰森谁更聪明,因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是伟大的天才。我们所看重的课业学习智力只是多种智力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3.
“六辆卡车做校舍,万里征途是课堂,专择‘差生’录取,敢于对学生体罚”,这就是被称为“中国第一所行走学校”——淮安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行走学校的特色。这所特殊的学校没有教室,没有课桌,没有宿舍,学生不分年级,老师被称为“管带”,吃住都在车上。正是由于它的“另类”,才引起了人们的颇多争议。而在我眼中,“行走学校”有着其他学校所没有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学生与孩子     
我们身边有这么一群人,或称为“学生”,或称为“孩子”;孩子是学生,学生更是孩子。“孩子”与“学生”,虽已高度融合,却仍是不同身份、不同意蕴的表征,如同“老师”与“教师”,是不同的色调和境界,明暗不一,高下有别。  相似文献   

15.
新闻背景日前,在成都市温江区公平镇中学发生了一件很特别的事,初二学生王平(化名)的父亲气愤地道出此事—“学校9月1日开学,孩子回来跟我说钱交少了,交钱多的同学都穿红色校服,还哭着跟我闹,也要穿红衣裳。”王平所在的公平镇中学让交学杂费高的“封闭生”穿红色校服,而交学杂费低的“普通生”则穿蓝色校服。因为“封闭班”的学生多是从外地来的“有钱人家的孩子”,吃住均在学校,学杂费每学期高达3500元。“封闭班”的教室里有VCD、电视机、电风扇,而“普通班”的学生就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当地媒体对此事进行报道后,一时间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相似文献   

16.
学习.是从“未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没有”到“有”.从旧的“有”到新的“有”的过程。这“未知”“不会”和“没有”.可能是世上的人都“未知”,都“不会”.都“没有”,也可能是别人“已知、已会、已有”,只是我“未知、不会、没有”。长期以来,学生所习惯的学习过程便是由教材、教师把别人“已知、已会、已有”的东西传授给他们,通常的做法是在教师的训练下一步一步靠近现成的答案,或干脆等教师把答案告诉他们之后。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复习课比较重“视训练”这个环节。在考前的综合复习课中,整堂课都用“于训练”的情况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训练”跟笔者主张“的操练”并不相同。通常的“训练”“是训”“和练”的结合,即教师的指导(训)和学生的练习(练)彼此结合。笔者认为,综合复  相似文献   

18.
梁国耀 《考试周刊》2012,(87):137-137
所谓“学困生”.就是大家所说的学习困难的学生.也称“后进生”.主要指道德品行差或学业成绩较差甚至两者均差的学生,他们会对班级乃至学校造成不良的影响。学困生的转化是班主任工作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难题。素质教育强调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为了对学生一生负责,对民族整体素质负责。可以这么说,没有学困生的全面进步,就没有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多年从事初中政治教学工作,在这里简要介绍转化政治学困生的智慧。  相似文献   

19.
厌学探源     
王得后 《教育》2006,(4):17-17
媒体最近接连报道从小学到大学,从普通学校到职业学校,都出现“厌学”现象。据说,在北京是普遍的现象,有的学校厌学人数高达30%。太可怕了。  相似文献   

20.
黄宏 《教育现代化》2005,(11):24-24
曾有这样一篇报道:为了孩子不受欺负,父亲竟然把孩子训练成“恶人”!结果纵子成“魔鬼”后,荒唐的父爱毁了子亦毁了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