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你,曾深情地抬头望着蓝天白云,你说,蓝天是面镜子,照得你的心灵如此纯洁;我,曾在绿树的环抱下尽情玩耍,我说,绿树是个伙伴.让我的生活充满乐趣;他.曾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留下足迹,他说,土地是他的根,永远系着他的心。你、我、他都曾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中生活,都曾感受到蓝天、白云、绿树、土地时时刻刻给我们快乐和希望! 随着时光的流逝,你,盖起了现代化工厂,高耸的烟囱中滚滚浓烟直奔向那镜子般的蓝天,你说,你要成为企业家;我,平地建起了高楼大厦,把绿树的王国变成了繁华的商场,我说,我要立足于商界;他,办起…  相似文献   

2.
胡甫臣 《新闻三昧》2007,(11):13-14
用文同志的儿子电话上告诉我,他爸爸去世了,说他妈妈嘱咐他一定要通知我。用文同志生前同我们家通电话时,声音总和他在工人日报社  相似文献   

3.
伯父已经离开我们了,每当我想起他总感到内疚:我要在他身边多学一个时期有多好啊!我可以从他那里得到更多的教益,并且把他的业绩较好的记载和整理下来,以勉自己和后来者。回忆在他去世的那些日子里,我走进他的卧室。卧室的书架与客厅一样陈列着许多精美的图书,有成部头的中国史与世界史,  相似文献   

4.
有一次,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会议席上,我和苏联代表团团长维辛斯基激辩。我讽刺他提出的建议是“开玩笑”。突然之间,维辛斯基把他所有轻蔑别人的天赋都向我发挥出来。他说:“你不过是个小国家的人罢了。”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平日在对遣词造句和使用文字上,既严格要求自己,又严格要求学生,力求准确无误。可是,由于报刊上经常出现错别字,使我在教学工作上遇到了困难。有一天,我的孩子马春亮,将他写的作文让我阅改。我把字里行间出现的一些错别字,如“要向老一辈革命家那样艰苦奋斗”一句中的“向”字,和“响往未来”的“响”字,用红笔打了个×,改成“象”字和“向”字……。并要求他再多写几遍,以后注意改过来。不料,他不但不改,还拿来一份报纸让我看,并理直气壮地说:“我  相似文献   

6.
有多长时间没见岳南了?大概是100年吧,反正我感觉就这么长的时间。以前见不到他是因为他老人家总在古墓之间穿行,风尘仆仆不说而且一喊就是古代千军万马,我基本不敢正视其雄壮的身影,仰视久了又脖子疼,遂决定在他还没有从地下转移到地上之前,绝不见!  相似文献   

7.
1963年暮春的一天,我陪胡乔木评读完了这一天的报纸,正要起身离去,他说“等一等”,把我叫住了。每逢遇到这种情况,便是他要发表系统意见的时候。我立即回到原处,打开笔记本,等待记录。 胡乔木稍微沉思了一会,慢慢开口了。他说:“这些天来,我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编辑部在编排每一期报纸的时候,都应该处处为读者着想,多多为读者着想,不仅要尽可能多地给读者以新鲜的有意义的东西,而且要主动地帮助读者解决在阅读报纸时候所遇到的种种疑难问  相似文献   

8.
安阳市平原制药厂青年干部娄生斌爱上了报花设计,近几年来省内外报刊上采用他设计的报花图案就有八百多个。最近,我慕名访问了这位二十八岁的青年。他住室的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报花作品剪贴本,打开一看,许多图案旁边写着:刊头设计娄生斌。那一枚枚线条清晰、小巧玲珑的报花,都闪烁着小娄的智慧之光。“我拿起笔设计报花,还是出于偶然的机会”,娄生斌说。在部队的时候,娄生斌常常翻报纸欣赏题花和插图。他想:我不能试试吗?从此,设计报花成了他的业余爱好,给他带来了无穷乐趣。报花,看似容易设计难。它要求构图新颖,字图  相似文献   

9.
为列宁拍照     
那是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十日。列宁腋下夹着一大包公文,肩上披着大衣,急促地走过斯莫尔尼宮的走廊。摄影記者奥索普走近了他,請求他允許記者为他拍一张照。“不要現在拍,同志,等我和平常时那样,你再来拍照。”列宁回答道。原来他刚从芬兰回国不久,他为了避免临时政府的搜捕,把鬍子剃掉了。  相似文献   

10.
我同徐文武同志至今没有见过面。除了1984年有一次书信接触外,七八年间也再没有联系。年老记忆力衰退,当1991年冬他又写信给我时,说实话我连这个姓名都有些模糊了。但是当我看到他在信中提出,要我为他的剧作选集写一篇序时,我经过思考,并阅读了他随后寄给我的剧本,我还是高兴地同意了。因为我觉得还是有些意见可说。 1984年9月,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把我国的戏剧艺术提到更高的水平》的长文,对建国以来的戏剧工作做了一番回顾,用以  相似文献   

11.
有机会拜识林建公教授,是在今年9月份召开的"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上.他的热情、认真的态度,深深感染了我.熟识了后,当我提出采访他的要求时,他爽快地答应了.于是约定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后,我去了他家.林教授的家在玉泉路国防大学二号院内,因校区很大,他担心我找起来不方便,特地出了大门迎接,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他的热情,也使采访变得更为轻松.  相似文献   

12.
少校滕天月——沈阳军区230医院政治协理员。他入伍18年来,始终对新闻写作热情不减,笔耕不辍,先后在军内外报刊见稿千余篇,有数十篇作品获奖和入选各种书籍。他十余次被《前进报》评为优秀通讯员,连续4年被沈后某分部评为“最佳新闻干事”,3次荣立三等功。  “我写是因为我爱”,滕天月如是说。他从入伍第一天起就尝试给报刊写稿。经过“稿子不登天天写”的“考验”,他终于在《前进报》见了第一篇稿,这给了他极大的乐趣和信心。滕天月从此对新闻写作更加痴迷。从战士到指导员,从干事到协理员,从野战部队到后勤医院,他无论做…  相似文献   

13.
71岁的张成哲是技术工人出身的全国著名劳动模范,至今他仍带领老劳模们发挥余热,被誉为“活着的孟泰”。在学生时代我对他的名字就不陌生,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作为实习记者。我第一次与他接触、相识。如今。我们早已成了忘年交,我是他眼中值得信赖的小朋友,他则是我笔下的新闻人物,更是生活中的长辈。  相似文献   

14.
我第一次给他寄稿写信,把他的名字写作:谢全明。我只是听任大霖同志口头上告诉我,他将是负责同我联系的编辑。回信很快来了,信尾的署名是:谢泉铭。我为自己的马虎大意很不自在了一阵。心想这下编辑一定对我没好印象了。再仔细读那信,啧,一行行钢笔字隽秀洒脱,字帖似的规整。我有些心慌,——这个未来的编辑,令人生畏。那是一九七四年,我还是一个北大荒农场的知青,冒冒失失闯到大上海,每次走到出版社门口,心总是呼呼直跳,喘不过气。更何况,要同这么一位素不相识的中年编辑  相似文献   

15.
邵益文 《出版科学》2012,20(6):8-11
正戴老离开我们已经四年了,回想往事,历历在目,他的音容笑貌也经常在我脑海泛起,有时竟忘记他已经离开我们了……我开始知道戴文葆这个名字是在1983年,那时正是"文革"以后,各出版社开始评高级职称,我当时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作,具体张罗这方面的事。  相似文献   

16.
<正> 吴观国同志离开他热爱的图书馆事业和学术研究已二年多了。想不到《学报》的编辑还能想起他,他地下有知,和我们一家一样感到荣幸。我作为他的伴侣、同班同学、同事,携手并进50多年,我应义不容辞地答应编辑写一篇关于他对图书馆事业和学术的贡献,以慰他在天之灵。  相似文献   

17.
他是农民的儿子,他选择了为人民鼓与呼的职业。年仅30岁的马庆赐,在7年的新闻报道生涯中,利用手中的笔,撰写了684篇稿件,其中17篇在中央、省、地报刊获奖。南阳地委授予他优秀通讯员称号,南阳军分区给他记三等功一次,方城县评他为县劳动模范。现在他是方城县人武部新闻干事。提起他走过的路,他说: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我走向新闻写作之路的。  相似文献   

18.
1936年,胡愈老在香港协助韬奋同志主持《生活日报》时,我第一次见到他。当时我也在《生活日报》作经营方面的工作。从那时候开始,将近半个世纪中,我被他那感人肺腑的事迹深深地感动和教育着。胡愈老的一生,是鞠躬尽瘁致力于中国革命的一生。在那艰难曲折的岁月中,无论处于任何逆境,遇到任何波折,他都坚忍不拔,稳重沉着,刚柔交错,奋斗不息。  相似文献   

19.
《出版参考》2004,(1):9-9
生活的打击、问题的复杂会使你的能量枯竭,使你觉得沮丧,筋疲力尽。曾有位52岁的先生来找我咨询。他的意志极为消沉,表现出极端的绝望。他说他“全完了”。他告诉我一生费尽心血建立的一切全都成了泡影。  相似文献   

20.
早就知道陈琦伟教授的名字在金融界很响亮,所以,当他接受了我的邀请为我社撰写21世纪高等院校金融学教材新系中的《投资银行学》时,我高兴得不得了。现在想来,那应该是2000年岁尾的事了。 然而,高兴归高兴,接下来漫长的等待却也让我尝尽苦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