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献”本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追溯我国“文献”一词的最早出处,现都以《论语·八佾》篇的记叙为渊源:“夏礼吾能言之,(木巳)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说的“文献”是什么意思呢?长期以来一直成为史学界争论的问题,现在又引  相似文献   

2.
古籍文献资料是一座知识的宝库,在各高等院校都收藏了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料,如何开启这座宝库,是高校图书馆开发文献资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古籍文献资料的范围中国文献历史悠久,从甲骨文算起,已有三千五百年历史。"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径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径也。文献不足故也","文献"的概念在这里是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它荟萃了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的文献。什么是文献呢?“文献”二字自古有之,在我国,它最早出现在《论语》中。《论语》第3卷“八佾”篇中记录孔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微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再徵之矣。”杞、宋是古代的国名。杞是夏的后代,宋的是殷的后代。孔夫子这段话的大意是:他能讲解夏代和殷代的典章制度,但对杞国、宋国的典章制度因文献不足而无法讲解。如果文献充足,那他就可以取得证明了。这段话表现了孔老夫子论事有据,注重文献的治学精神,而何谓“文献”…  相似文献   

4.
一、文献定义的历史演变 文献一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国内,文献一词最早见于孔子在《论语·八佾》中的一段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能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说这段话的意思是:他懂得夏代、殷代的制度,但不了解杞国和宋国的制度,原因就是缺乏足够的文献。对这段话,后人的解释颇多,但长期流行的是汉郑玄和宋朱熹的观点。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文,典籍也,献,贤也。”可见文献的原意是两个概念,即典籍与宿贤。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训为贤,指广博多闻,熟悉掌故的人,因为古人治史,一方面靠文字记载,一方面借助口耳相传的资料,因此“文”与“献”(贤)都被视为史料。 宋元之际,文献概念的含义发生了一些变化,专指有价值的图书文物,其外延有所缩小,贤的意义退化。这个时期的马端临,首次以文献一词命名著作作了《文献通考》一书。他在此书自  相似文献   

5.
<正> 文献,这个古老名词,是二千多年前,由孔子所提出。《论语·八佾》篇里说:“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但是,文献究竟是什么东西?代表的名物范畴是什么?其本质涵义何在?孔子并没有进行解释或作出规定性的描述。多年来,人们在机械地接受和传统地沿用文献概念的同时,也在历史地分析和考查处于春秋时代孔子的文献心态和文献观念,以探讨和研究文献的本质涵义。然而,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文献形态的衍变,文献自身发展的复杂过程以及处  相似文献   

6.
《论语·八佾》记载:孔子有感于时势,很想发掘夏商二代的礼乐文化传统,“斟酌损益,以为世制”。但他最后终于只能发出意味深长的感叹:“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给历史留下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一、中国文化传统中经典和经典解释的地位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具有传统的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传统的形成,而没有传统,也就没  相似文献   

7.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的这段话,说出了文献资料的重要性。资料,是历史前进脚步的印记。它不仅是研究历史的基础,也是研究当前现实问题的依据。整理和编修教育史志,尤其要以高度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作风,广泛搜集和深入研究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8.
古人在《乐记》中曾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早在人类文明的萌芽期,言、歌、舞是同出一源的,都是“心”的产物,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再从汉语的特点来看,汉字它有声、有韵、有调,只须吟诵就可让人为之动容。古往今来,无论是谣谚、诗歌、词曲,大都能作为“歌曲”吟唱。从因乐音不同而分出“风”、“雅”“、颂”的《诗经》,到由音乐机构演化为诗体代称的“乐府”;从配乐歌唱的“曲子词”(词),到亦庄亦谐的“…  相似文献   

9.
体态语言是入的身势语或手势语,它通过诸如面部表情、举止、身段、眼睛、仪表、动作神态等表现形式,使人产生情感或情绪上的体验并引起共鸣。《史记&#183;乐书》记载:“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即可视为体态语言。正确合理地使用体态语言,以弥补“言之不足”的局限性,对教师来说,对课堂教学来说,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这样一段: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标点均照录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最后一句话,诸家标点有异:故《书》传、《礼记》自孔氏。———曾贻芬、崔文印著《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4页“追迹三代之礼……《礼》记自孔氏。”——…  相似文献   

11.
宋珂 《考试周刊》2010,(25):233-233
体态语是人类古老的交际形式。人类早就学会了手势、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这一丰富多彩的“语言”。正如《礼记·乐记》所云:“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文,足之蹈之也。”可见,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体态语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诗歌、音乐、舞蹈在古代是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墨子·公孟》篇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诗可诵、可弦、可歌、可舞.诗、乐、舞三者的性质及其关系是: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师乙》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正义·诗大序》  相似文献   

13.
《说文》心部训为“忧也”之字辨姚炳祺忧愁之忧,含义蕴藉,内容复杂,《说文》心部训为“忧也”或“忧貌”之字有二十六个之多,统言之皆为“忧”,析言之则有别,或曰“微别”。从这些“微别”中可以领略到“忧”义内涵之丰富多采,及其表达方式之多样性和复杂性,亦可...  相似文献   

14.
一、什么是歌唱?歌唱是怎样产生的? (语言和歌唱的关系) 中国最早的《尚书》孔子编的《尧典》中 “诗言志,歌永言”志即誌,永即咏唱。 战国末期的《乐记》中(有说是战国时公孙尼子著,也有说是汉武帝时刘德等人。)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相似文献   

15.
“文献”一词及其原意出于孔子,当时“文献”一词是指典籍与宿舍。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大量涌现,由原来的双义词逐渐变成单义词。文献概念的发展变化,以文献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文献学也随着发生变化。对文献的解释有多种,如: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等等,总之是人类的知识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的手段记录下来的东西,统称文献。也可称为固化在一定载体上的东西。这些定义能否准确表达文献的概念,还得作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16.
姜夔填词自出机杼,往往在主词前配以精致的“小序”,两者构成一篇完整的艺术品。《扬州慢》就是其中的一篇。词中小序写得自然朴质,气度从容;主词则委婉含蓄,情韵绵邈。它们一是散体,一是韵文;一则明表直叙,一则曲笔达意。互相补充,互相映衬,各具特色,却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小序显然是后写的,它是在词人度曲倚声之后的回枪之笔。所谓“言之不足而嗟叹之,嗟叹之不足而咏歌之”是也。序的结尾“千岩老人以为有  相似文献   

17.
漫谈诗歌     
诗歌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着生活。诗是缘于表达而产生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歌咏之。”(毛诗序)数千年来,诗一直是文学之起始与正宗,也是文学之轻骑,语言凝炼,词约意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常言道:“言之不足则诗之,诗之不足则歌之……”音乐是对人类情感抒发和高尚情操陶冶的一种有效方式,音乐似一副调味剂,它能使人们的生活增添无穷的魅力和色彩。音乐在某种意义上讲属于素质,若要提高其素质,塑造完美人生,同样也离不开教育,在现代教学中,音乐教育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歌唱的意义何在? 古人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这段话表明歌唱是人的内心情醇的直接表现,是语言诉说的升华,它比语言更能抒发人的内心情感。  相似文献   

20.
<正> 诗歌作为一种抒情文学,以其浓烈的感情感染读者,而作为诗歌体裁之一的词,本是提供歌唱的歌词,其感情的浓烈度又甚于案头诗。《诗大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扎颖达将感情的抒发分作言语、嗟叹、永歌、舞蹈四个层次。这就意味着歌词是语言艺术中抒发感情的最高层次。词这种浓烈抒情的特点,常常排除了对人物活动、时空变化的客观交代,往往令读者摸不清头绪,仅得到模糊一片的印象,而其感情的浓烈又使读者得到情感交流的满足,而忽视对其情感特质、演变过程与展示方式等的仔细审视,造成一种朦胧的、虚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