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认为,认知和语义是语言形成语法构造的内在动因,句法构造的外在形式是受认知和语义因素影响的。本文从认知角度考察“N的V”结构中的“的”字作用,并从认知语言中语言单位的象征性角度出发,探讨了“N的V”结构的象征性。  相似文献   

2.
语法的三个平面的研究,形成了“结合论”和“包含论”两个不同的研究倾向。“结合论”者把语法同语义、语用相并立,坚持语法的独立性或句法的纯洁性;“包含论”者认为语法中含着句法的、语义的、语用的内容,应从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方面来对语法进行研究。关于是“句法”还是“语法”的看法,这绝不是一字之差的小问题,它导致了语法本体论的不同,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方法论,形成了不同的语法体系。  相似文献   

3.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起,汉语语法学界在进行语法研究时开始有意识地注意语义问题,认识到语法研究必须将句法和语义相结合,做到既互相渗透,又相互验证。1985年,胡裕树、范晓在《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中提出在语法研究中把句法、语义、语用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思想,这一思考后来发展成为“三个平面”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语法研究中,存在着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截然不同但又密切联系着的平面。其中句法平面主要研究语言符号和符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句法平面、语义平面、语用平面理论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理论。新闻的内容以语言为载体。要靠语言来反映。要满足语言平面的语法规范的制约。句法的得体与否,语义的是否准确,语用的价值高低。直接影响到新闻标题的好坏。新闻标题的制作应该考虑到三个平面的因素。在句法结构“合法”、语义“合理”的基础上。追求新闻标题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指的是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分析的提出,是近年来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新的突破。怎样区别这三个平面,又怎样把这三个平面结合起来,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本文拟就此发表一些初步的意见,其中想着重谈谈汉语析句中三个平面的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共时的角度分析了现代汉语“有 VP”这一语法现象在句法、语义、语用平面的特点。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它的发展变化,结合古汉语和方言探讨了“有 VP”的独特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7.
双重“的”字短语是淄博方言中一种独具特色的语言现象。本文首次发现并确立了它的含义,并从语义、语用、句法三个平面,结构类型、层次意义、句法功能、语用特征四个角度审视分析了这一语言现象,揭示了其特点与规律。  相似文献   

8.
句子结构形式和意义之间并没有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在“V+-量N”结构中通过分析这一结构对量词的选择与限制,根据量词句法属性的确定来揭示“-量”与“N”之间的语法语义特点。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的“有 VP”格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共时的角度分析了现代汉语“有 VP”这一语法现象在句法、语义、语用平面的特点 ,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它的发展变化 ,结合古汉语和方言探讨了“有 VP”的独特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0.
“比N还N”的比较级同语式具有简洁精练、和谐对称、语义鲜明、凸显强调等众多语用特征,常用于日常生活对话中,且出现频率日益增高,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本文采用语法—语用的双重转喻机制,对“比N还N”类比较级同语式进行研究,主要解释对这一比较级同语构式的转喻理解,并追根溯源探讨其传承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比N还N”比较级同语构式由“N是N”同语构式衍化而来,受“N是N”构式特征的压制,如名词形化以及描述项的确定性,同时部分传承了其句法特征,即语法转喻和语用转喻同时作用的双重转喻机制。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语言学从19世纪就已经迈入了结构主义,汉语也很早地借鉴、接受和运用了结构主义,但很多研究维吾尔语这种形态丰富的黏着语的学者却一直在走着传统语法的路子。高莉琴的《维吾尔语语法结构分析》,为维吾尔语语法研究开创了先河。因此,本文通过对《维吾尔语语法结构分析》一书的阅读,拟从结构主义的视野来谈一谈对现代维吾尔语语法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中动词作定语的有关用例,归纳为三种结构形式:V+N;V+之+N;V+的+N.其中,“V+的+N”所占比例最大.从语义语法特点来看,V以行为动词为主,N以表人或物的名词为主.无论是动词还是名词,都以多音节为主,单音节动词只在“V+N”结构中有少数分布.从句法角度分析,整个结构的语法功能主要是充当宾语、主语.  相似文献   

13.
在汉语中,我们经常会碰到“N的V”结构和“N之V”结构,对于它们的语法性质和语法作用,学术界向来有歧义。运用语言的联系和比较的方法,我们可以证明,在“N的V”结构中“的”不是标志偏正结构的助词,这两个结构也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偏正结构或是体词性成分,它们是比较特殊的主谓结构,N与V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14.
古汉语“何+V”中“何”字功能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论语》中的具体句例,对古汉语“何+V”结构中的“何”字性质加以研究分析,界定“何”字为疑问代词,而不作疑问副词,解决了把词性与句子成分错误关联的问题。遵循古汉语语法规则,探讨了判断“何+V”结构中“何”是前置宾语还是状语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对于“V+(P+N)”和“(V+P)+N”的比较研究,一直是困惑语法应用研究中的一个难题,这一难题直接影响到了语法教学的进行.本文试图通过对它们二者之间语法结构方面存在的历时性差异的比较,来进一步拓展思路,理清事实,进而为语法研究和教学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以促进语法研究、教学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人们对语法有着多种理解,对其所研究的学科对象有着不同的观点,先后产生了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转换生成语法、功能主义语法等。我国的语法学源于西方传统语法学,对语法性质及研究对象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但就汉语的实际而言,句子结构包容量大,句子是最基本的交际单位,其结构和使用规律反映了语法的基本规律。因此,语法学研究应该以句子的结构规律和使用规律为学科对象,做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结构和功能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运用配价语法理论,分析得出"V+N1+的+N2"格式短语发生歧义必需具备以下条件:1.V为二价动词;2.N1可以做V的受事,N1可以领有N2,N1可以是零价名词或一价名词,但不能是二价名词;3.N2既可以为V的受事,又可以为V的施事,N2可以是零价名词或一价名词,N2为二价名词时,N1必须能做N2的降级主语。  相似文献   

18.
在反思20世纪语法研究总体特征与取向的基础上,从学科内涵构成的角度,展望21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和选择,应是:继续拓展研究主体,加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翼。拓展主体,是在继续加强组形语法研究的同时,分离释义语法、重视释义语法研究,界定传息语法、展开传息语法研究,最终形成组形、释义、传息鼎立的三维语法世界。加强两翼,是要加强语法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在注重语言应用属性与规律揭示的同时,加强创新性理论研究和语法应用内容、应用理论、应用方向、应用途径、应用成果及应用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汉语的语法结构形式除具有语法意义之外,还隐含着较为丰富的修辞意义,词的重叠结构具有情感特征、描写功能;短语固化结构中的“一v—v”式有描绘功能、“N中的N”式具有突显功能;句式中的“s比N还N”句式有强化主语“s”的语义含义,突出主语特征,有说话者的主观评价;“N就是N”句式使句子意义强化,加上语境的补充,使之有想象空间,扩大含义;“N2(全体)是N1(个体)”句式强调宾语、凸显宾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