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度副词“太”可以出现在“太+A/VP(+了)”(S1)、“不+太+A/VP”(S2)、“太+不/没+A/VP(+了)”(S3)三种句式中。句式S1中的“太”既可能是“太1”也可能是“太2”,这可以通过共现成分或分句加以分化;句式S2中的“太”是“太1”;句式S3中的“太”是“太2”。  相似文献   

2.
程序副词“太”可以出现在“太+A/VP(+了)”(S1)、“不+太+A/VP”(S2)、“太+不/没+A/VP(+了)”(S3)三种句式中。句式S1中的“太”既可能是“太1”也可能是“太2”,这可以通过共现成分或分句加以分化;句式S2中的“太”是“太1”;句式S3中的“太”是“太2”。  相似文献   

3.
考察三种句式中的常规焦点:S1施事+VP+受事,S2受事+施事+VP,S3施事+受事+vP,S1在焦点表达上具有无标记性和中性特征,S2S3都是凸显焦点的句式.焦点表达对句式的选择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4.
"不要太A"句式通常是一个表示劝阻、告诫的否定句式,然而在目前的使用中,它不仅可以表示劝阻告诫,还可以表示赞美褒扬.本文对"不要太^"句式的两种不同用法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正反问句"VP-neg-VP""VP-neg"和"K-VP"三种类型中,前人一般将乳山话"是不/是没+VP"分为未然体("是不+VP")和已然体("是没+VP")两类,归入"K-VP"类型中,K="是不/是没"。但经本文调查,否定词"不/没"与VP联系更紧密,"是不/没"连写易从形式上对该句式类型划分产生误导,故将"是不/是没+VP"中的"+"省略。研究发现"是不/是没VP"中"是"读轻声,"不/没"为否定词,VP可以为形容词、动词和动宾短语。"是不/是没VP"句式很可能是从"VP-neg-VP"句式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句法语义特征,将"有"字句划分为六类下位句式:S1:A+有+B;S2:A+有+数量/多么、多、那么+Adj;S3:A+有(所)+双音节名动词;S4:A+VP+有+B;S5:A+有+B+VP;S6:A+有+B+(这么/那么)+Adj。利用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归纳出韩国学生习得"有"字句五种偏误类型,按照偏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误代>遗漏>错序>误加>杂糅。采用正确使用相对频率、习得区间法、蕴含量表法对"有"字句进行定量分析,统计各下位句式难度等级和习得顺序:S5、S1较容易习得,S2次之,S3、S6较难习得,S4最难习得。教学时应按从易到难原则分层次进行:S1、S5可安排在初级第一阶段;S2可安排在初级第二阶段;S3、S6可安排在中级阶段;S4可安排在中级第二阶段或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7.
近代汉语中的否定词位于"被"字之后是一种特殊否定式"被"字句,即NP1+被(+NP2)+Neg+VP格式的句子,这种句式的产生与"被"字的虚化程度和焦点表达有关。这种句式的消亡可以归结为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要求,以及"被"字的现实标记性与否定词的非现实标记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有+VP"句式中的"有"能不能理解为"完成",至少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动词本身的语法语义性质,二是"有+VP"所处的语境."有"所表现出来的"完成"义只是上述两种因素相遇合时产生的言语意义,它本身固有的语义是肯定动作的发生或状态的存在,[+静态]是"有+VP"句式的语义特征.通过与普通话"了1"的比较可知,"了1"是一种过程性成分,而"有"则是一种非过程性成分."有+VP"句式的语用价值是强调、聚焦和完句功能.  相似文献   

9.
"太A了一点"是现代汉语量级表达形式之一.本文通过对格式的分析得出了"太A了一点"是一个委婉否定格式的结论,表达说话人不认同、不满意,同时也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一种委婉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来"在句法层面上主要作谓语和补语,在语用层面上常用来标记自然焦点。谓语"来"分布于"NP+来"、"NP+来+VP"句式中;补语"来"常分布于"NP+VP+来"结构中,补语"来"在句中常用来表示动作趋向义和完成结果义,"来(趋)"主要出现于"N施+V来、(N处所)+V来+(NUM)+N施、(N施)+V来+(NUM)+N受、N受+V来"这几种句法格式中,"来(结)"主要出现于"N施+V来、N1+‘跟/和’+N2+V+得/不+‘来’、N受+N施+V+不+‘来’"这几种句法格式中;"来"用来标记焦点时常分布于"VP1+来+VP2"、"PP+来+VP"、"S1,来+S2"。  相似文献   

11.
句式转换是推导“V_双”的前提。“绝对对称”结构“NP1+VP+NP2(NP1=NP2)”的自身特征决定了它无法按照《语法双讲话》的句式转换要求生成另外一种句式,它只存在一种句式。句式转换这个前提不成立,那么就不能用“NP1+VP+NP2(NP1=NP2)”这个句式来推导“V_双”,利用该句式推导出来的“V”也不科学。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中,人们总能说出一些让人困惑的句子来,如:"小明谁都不认识"意思可以是"小明不认识任何人",也可以是"任何人都不认识小明"。大家几乎都知道这句话有歧义,却很少有人理解产生该歧义的原因。句式"NP+谁+都+不+VP"中,NP_1和NP_2(谁)作为施事和受事指向不明,从生成语法来看,该句是由于移位产生歧义的。当然产生歧义的原因并非任意,该句式中任何一个成分都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对NP_1、NP_2(谁)、都不、VP成分分别进行分析,并在最简方案框架下,对该句式产生歧义的原因进行解释,以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此类否定歧义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考察了宁波方言中助词"仔1"和语气词"仔2"在各类句法结构中的分布情况和具体用法."仔1"主要分布在"VP1+仔1+VP2"和"VP1+C+仔+VP2"格式中,表"实现义"或"持续义". "仔2"主要分布在"S+仔2"和"S1+仔2+S2"格式中,主要的功能是表示语气、句中提顿、作主题标记.  相似文献   

14.
句式转换是推导“V双”的前提。“绝对对称”结构“NP1 VP NP2(NP1=NP2)”的自身特征决定了它无法按照《语法讲话》的句式转换要求生成另外一种句式,它只存在一种句式。句式转换这个前提不成立,那么就不能用“NP1 VP NP2(NP1=NP2)”这个句式来推导“V双”,利用该句式推导出来的“V双”也不科学。  相似文献   

15.
V1与V2是"动作与结果"义的"数+V1(+而)+V2"式动量表示法,其各小类的发展演变可概括如下:"数+V1+V2(+O)"、"数+V1+不+V2"和数词为非"一"的"数+V1+而+不V2"三种表达式的发展过程和原因相似:随着动量范畴和动补结构的发展成熟,动量词分别于隋唐、南北朝和元明时期进入第一、二和三种表达式中数词后面的位置;第三种表达式中的数词是"一"时发展过程与"数+V1+连词+V2(+O)"相似:数词"一"发展成为副词,原动量结构发展出"一…(而)不…"、"一…而/就…"的表达格式;"数+V1(+O)+连词+S+V2(+O)"随着汉语连词的迅速发展和形合法复句的普遍运用,到南北朝时期就开始被表义更加清晰的形合法复句代替了。  相似文献   

16.
"差(一)点儿"是动词性固定结构."差(一)点儿VP"句式整体意义表示"事态发展很接近某一程度",并且强调这一发展的艰难性或不可抗拒性."差(一)点儿没VP"句式有两种:A式实质上就是"差(一)点儿VP"句式,B式是"差(一)点儿VP"句式进一步语法化的形式.通常所说的这一类"对立格式",大多是处于演化(主要是语法化)不同阶段的同一个句式,本文从义素传承角度对这类句式演化的几种代表模式作了探讨,认为句式的语法化主要表现为语用新义的固化和传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180例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3组:芬太尼组(F组芬太尼用量20μg/kg),舒芬太尼1组(S1组舒芬太尼用量为0.5μg/kg),舒芬太尼2组(S2组舒芬太尼用量为1μg/kg)。比较3组患者镇静后10 min时、麻醉诱导即时、气管插管后3 min、二氧化碳气腹、二氧化碳气腹15 min、手术结束时的SBP、DBP。推算MBP、HR、ECG、SpO2。观察患者手术结束时到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初醒时间,气导管拔出的时间及拔管时患者SBP、DBP。推算MBP、HR、ECG、SpO2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S1组和S2组两组患者在气管插管,二氧化碳气腹前后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小,而F组患者的波动相对较大。S1,S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1组与F组比较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气导管拔出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管时患者SBP、DBP、MBP、HR,S1组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且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与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S2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明显延长,部分患者需要加用阿片类药物拮抗药,使用拮抗药后部分患者有烦躁、不自主体动等并发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采用舒芬太尼0.5μg/kg,能良好的控制因气管插管,二氧化碳气腹导致的应急反应,维护血流动力学的平稳,同时不影响患者术后的苏醒。  相似文献   

18.
周领顺 《天中学刊》2002,17(1):74-75
对汉语中“不要……太……”句式和英语中的“not…too…”句式的句意是可以解释和把握的,它依据的是句中用词的褒、中、贬,以及判断句子是对事实的一般陈述还是着意的逢迎和赞扬之词。  相似文献   

19.
"N_(1 )+V_1+得+N_2+VP"句式歧义是较复杂的语言现象,容易引起争议。本文以对"N_(1 )+V_1+得+N_2+VP"句式的概念整合分析为基础,分析了"那孩子追得我直喘"类歧义产生的深层认知动因,从概念整合角度证明了这类歧义句存在三种解读,以期更好地认识这类歧义现象以及更好地发挥概念整合理论在汉语现象中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20.
"不太A"结构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使用非常频繁,其形式简单却意义复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三个平面理论为依据,对"不太A"格式的分化进行了探讨.力求揭示其用法、意义及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