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吃辣椒     
陆瑶  沈婧婧 《阅读》2007,(6):27-28
吃晚饭时,妈妈端来一盘辣椒。鲜红的辣椒油亮亮的,还散发着一股特别的香味儿。我笑着对妈妈说:"我也想吃辣椒。"妈妈连忙摇手:"辣椒特别辣,你不能吃!"我心想:爸爸是个"辣椒大王",我是他女儿,怎么说也是个"辣椒小王"。于是我很不服气地对妈妈说:"爸爸能吃辣椒,我也一定能吃。妈妈,别小看我!"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出现了大量与"春天"有关的诗句,并以相关景物的描写来说明当时的季节。本文将以《诗经·国风》为例来探讨《诗经》中的"春天",从中反映出"春天"的体现方式"、春天"与"兴"的关系以及"春天"的某些民俗内容。  相似文献   

3.
柳泉敏 《阅读》2014,(20):5-7
<正>春天在哪里?作家冰心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呀,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会看到"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冰心特别喜爱儿童,在她的心目中,儿童的身上透出春天的勃勃生命力。哪里有儿童,哪里就会有春天,哪里就焕发着生命的气息。  相似文献   

4.
春天的阳光     
小时候,妈妈对我说:"书是春天里的阳光。"她说,春天里,阳光洒向哪里,哪里的种子就会发芽,鲜花就会开放。书就像阳光,能温暖我们的心灵,照耀我们茁壮成长。听了妈妈的话,我便扑进书里,去感受那春天的阳  相似文献   

5.
唐人通过对孟母断织教子的推崇建构了有唐一代的母仪观.一方面表现为母亲对子女应严慈兼顾、恩威两全,体现在"养"与"教"两方面,即以慈爱抚养子女,同时施以威严训诫.另一方面表现为劳作与抚育子女并行,其中包含的教育意义为:对女儿而言,女红作为正统女教中的精华,通过母教对女儿熏习的渠道世代相传;对儿子更多起到勉其进德修业的教育作用."孟母教子"经典故事对于建构唐代理想母仪观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电影《过春天》是单非女孩青春成长的残酷物语,通过渴望香港下雪与期盼日本看雪的少女梦幻之约引出"她青春"的故事。该片流露出青春片在同一成长命题中的不同境遇,通过精绝的设计打造该类型电影新品牌。《过春天》在电影中巧妙设置"少女絮语"空白留白与"节奏复调"反向留白相结合的话语对策切入,为青春片的艺术价值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7.
释"春"     
"春"一词的命名理据,实源于"屯"."屯"的本义为"草木之初生",而"春"一词实际上是"屯"的引申义."春"字的"从屯,从艸,从日"的甲骨文形体,是在所从分化的"屯"字的基础上加上部件"",以强化春天开始草木萌芽之义,又加上部件"日",以表现春天和太阳的运动有关.从发生学的角度而言,"春"的形体构造为会意字.  相似文献   

8.
新龟兔     
《阅读》2012,(3):34-37
春天来了,一场新的敏赛跑正在酝酿。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小兔伸伸懒腰,心想上次和小乌龟比赛竟然输了,很不服气,于是拔通了小乌龟的电话……  相似文献   

9.
又见燕子     
日子渐暖的时候轻盈的你划过天际又来到我的窗前这里的春泥足足等了你整个冬天如今润湿得正合你的口味用你的嘴尖把我的快乐连同你的幸福都挂到我家的屋檐吧南飞的时候请不要再次地不辞而别让我为你牵挂整个季节★指导老师:冒小春很喜欢这首隽永的小诗,很欣赏小作者的才华,很羡慕这只春日里呢喃的小燕子,很想自己家的屋檐下也有这样一个可爱的、在阳光中翻飞的小精灵。小作者对春天、对小燕子的喜爱就这样在语言文字中静静地流淌出来了。★李琳评语:又见燕子$如东县石甸小学602班@杨艳  相似文献   

10.
发魔     
刘祥蕊 《阅读》2014,(Z3):41-42
<正>从小到大,我的头发一直都那么柔顺、黑亮亮的,外人一见我都说我的发质真好。一天晚上,我洗完头坐在床上,妈妈坐在我身边,抚摸着我的头发说:"我女儿的头发真好,以后可以去当发模。"我一愣,心想:啊?去当"发魔"。我不解地问妈妈:"什么是发魔?"妈妈告诉我,就是头发模特,专门拍洗发水广告的。哦,原来不是"发魔",但"发模"是干什么的,我还是不懂,又问:"妈妈,这发模……"我的话还没说完,妈妈突然把自己的辫子解下来,头往左一甩,头发也  相似文献   

11.
最好的作品     
邹扶澜 《阅读》2011,(Z2):16-17
<正>著名作家冰心奶奶曾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读了以下三篇文章后,你对"爱"也许会有更深的感悟。——编者1923年春天的一个午后,一位中年男子神情疲惫地走在柏林的一条大街上。他患有严重的肺痨,生命对他来说已经所剩不多。  相似文献   

12.
为什么不挪窝,没移地?或许,当下是纸媒的冬天。毕业十年的同学会上,放眼当年满腔激情秉承"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一帮同学,至今仍坚守纸媒的,已屈指可数。而90后的新闻系"小鲜肉"们,毕业后愿意去纸媒的,也已寥寥。几许落寞,几分怅惘,几番动摇,有人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可后面还有人接了一句,春天来之前,你不要先死在冬天里。  相似文献   

13.
杨永彬 《阅读》2014,(Z3):1-1
<正>美,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其实,美就在我们的身边。罗丹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自然是美的。春天的桃红柳绿,莺歌燕舞是美的;夏日的枝繁叶茂,电闪雷鸣是美的;秋天的金黄万里,硕果漫野是美的;冬季的风啸冰封,银装素裹也是美的。  相似文献   

14.
老海棠树     
史铁生 《阅读》2014,(23):9-10
<正>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  相似文献   

15.
在<汉语写作学探微>这样一本"务实"的"探微"著作中,吴滨先生很理性、很巧妙、又很细微的形成了他的文本思路的七个部分:追本溯源、韵理探微、能工巧匠、实况演练、交流接受、教学改革、聚焦前沿.沿着这七个部分拾级而上,蓦然发现:眼前豁然大亮,延绵着无限风光.原来,写作这一包罗万象的复杂形态,也可以呈现出范式的转换,精炼地纳入"细微"的统一体,在生动鲜活的娓娓道来中,汉语写作的点点滴滴已经不知不觉地渗透思维,让人们在"细微"中贴切地感受到汉语写作的审美张力和无穷妙趣.  相似文献   

16.
徐洁 《阅读》2016,(Z3):86-87
卡尔维诺的《牲畜林》是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中的名篇。学生在读它时,乐不可支,哈哈大笑。这在深沉的语文教材中,是很难得一遇的。《牲畜林》写的是战争,却让人捧腹不已,这是一次很"反常规"的阅读体验。那么笑过之后,可以记住什么?下面,笔者尝试从三次"反常规"中潜入"笑容"背后的深意。反常规一:牲畜林变成"战场"先来看看这是怎样一个"牲畜林":"在那扫荡的日子里,树林里像集市一般热闹非凡。"这个热  相似文献   

17.
大约是在1999年的3月间,女儿有一天突然问我:妈妈你知道吗,漂亮的贺卡纸要用优质木材来做,而且贺卡的再利用率很低?她认真地注视着我,在我的眼睛里探寻着回答。从此不再买贺卡的约定,就是这个时候订下的。说来惭愧:在女儿这番认真谈话之前,我还真没关心过上好的贺卡纸是用优质木材所造这个事实,只是一味地沉溺在对精美贺卡的爱好和大量购买的愉悦里。自从和女儿有了这个小小  相似文献   

18.
愧疚的草莓     
佚名 《阅读》2010,(6):11-12
父亲住在城北,女儿住在城南。 退休了好几年的父亲一时兴起,在窗外一块巴掌大的地方种上草莓。从此父亲便时常往女儿家里跑——送草莓。东西并不多,哪回也满不了一大碗,女儿的心里热乎乎的,都给自己的女儿吃。父亲不依,非要女儿也尝尝不可,而且,只有亲眼看见了,才会满意离去。  相似文献   

19.
喂鸟记     
刘丞泊 《阅读》2012,(5):25
妈妈很喜欢小鸟,她常说:"小鸟的快乐就是自由!"我也很想跟鸟儿玩耍,但又不喜欢把它们关在笼子里,怎么办呢?妈妈帮我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每天将一些吃剩的饼干屑和面包屑放到窗台上,让小鸟们寻着食物而来,这样每天在窗口写作业的我就能看到觅食的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5月,一则关于父亲打死抄袭作业的女儿的新闻报道令人触目惊心。据悉,该父亲是杭州市的一名保安,平时对孩子疼爱有加,并且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经常亲自指导女儿的作业。这位父亲发现11岁的女儿抄袭作业后勃然大怒,将女儿拖到车棚里吊起来暴打,最终导致女儿死亡。这一事件引发我们诸多疑问和无限思考。父母对孩子的爱往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