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清明絮语     
清明,清明,年年清明,今又清明。关于"清明",我始终觉得这是一个代表着过去的词汇,因为祭奠和怀念。花木芳菲、草长莺飞的四月天。怎奈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使得"清明"二字,在文字深处更增添了几分烟雨迷蒙之感,使得整个四月,仿佛都是湿漉漉的一身雾气。  相似文献   

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逐渐升高,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便来临了。上面两句农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3.
政治清明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倡导和追求的行政方式,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我党建设的新目标。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廉洁政治。传统的政治清明与新时期的政治清明有着很大的差异,又有一定的共通性。厘清政治清明的传统基因与时代内涵,对认清政治清明的现实意义,促进廉洁政治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清明节     
清明节的介绍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寒食、清明本来星两个节日,但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股叫清明。清明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  相似文献   

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悲情的时节,也是人们一往情深开创未来的时节。只因清明时处暮春,渐离了凄风苦雨,远别了料峭春寒。在农村,清明是逐渐过渡到夏收夏种的节气。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其实一年之计在清明。清明时节,油菜开花满地金,蚕豆开花满天星,小麦扬穗节节高。春熟春熟,正是经过清明才成熟的。  相似文献   

6.
柏科 《老年教育》2009,(4):48-48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素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相似文献   

7.
清明 ,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也是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作为节气 ,“清明”由来已久 ,大约起于周代 ,有明显记载的是在汉代。《后汉书·律历志》中正式列入清明节气。古人解释“万物生长 ,此时皆清净明洁” ,所以叫做“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清明》写出了清明时的一种特殊心境和氛围。清明自古有许多风俗 ,有些相传至今。古时清明首先寒食禁火 ,在清明前的一两天 ,有个寒食节。寒食节时 ,家家户户不准生火 ,只吃前几天做成的冷饭冷菜。后来清明时上坟扫墓成为主…  相似文献   

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人行人欲断魂。”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耳熟能详。细雨纷纷的清明,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宋代诗人高翥以平易自然的语言描述清明这一天人们祭祖和扫墓的情景。南山北山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从清明的源起、传承、流变以及传承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社会习惯、民俗风情;清明习俗的保存方式;人们对清明的关注程度、认知状态;清明习俗对生命的关注、死生的超越以及慎终追远的民族内聚力对清明文化所蕴藏的人文教化功能进行探析,从现代元素对清明文化精神主体意识的彰显、对生命价值的超越;从道德教化与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等不同视角,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如何保有清明文化精神、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铸民族精神提出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还有几日,又到清明时节。盼望着今年清明能有雨,让老天爷也能为逝去的亲人掬几捧泪。虽说从未见江南的清明下过大雨, 可所有的清明,雨一定是淅淅沥沥,抽抽泣泣,催人泪下的。此时不知今年的清明是如何,心已经充满泪。——题记  相似文献   

11.
解读:清明可能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广为人知的,这要感谢杜牧。他在一千多年前,用寥寥28个字为"清明"画了一张标准像,从此,清明就是细雨纷纷、行人断魂的形象。作者从千年前的那场清明雨落笔,用丰富的想象还原了诗人当日的惆怅和悲凉。羁旅愁困,不能按时返家祭祖,游子在清明雨中怎能不断魂?  相似文献   

12.
清明祭     
说起"清明",电许每个读过诗书的人脑海中都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细雨濛濛,杏花村里酒店外拂动的幌子,在孤苦诗人的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相似文献   

13.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科学链接看啊,这是春天里的清明时节,一幅多么迷人的江南风景画!为什么清明时节雨纷纷?  相似文献   

14.
唐朝诗人杜牧《清明》诗载:"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生动描绘了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象和风土人情。诗人何以"欲断魂"?这与清明节的传统相关。在清明的节日传统中,蕴含着深沉的德育情结。笔者结合杜牧《清明》一诗,系统分析了清明节的德育功能。同时对当代青年学生应该如何理解和度过清明节,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清明和谷雨     
一般说起“清明”,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就是扫墓。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几乎为“清明”奠定了永远的基调。  相似文献   

16.
正清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在公历的4月4、5或6日。清明不仅是节气,而且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气过后,春光明媚,桃红柳绿。清明三候一候"桐始华"。这个时候,白桐花开了。二候"田鼠化为鹌"。田鼠又回到了地下的洞里。三候"虹始见"。雨后的天空中能看到美丽的彩虹啦。  相似文献   

17.
清明     
相关题目清明随想清明的雨清明祭难以忘却的纪念扫墓祭祖片片相思叶【写作指要】清明是一个笼罩在烟雨蒙蒙中的节日,在片片雨丝下,隐藏着的是人们淡淡的哀伤和深深的思念。清明节有很明显的天气特征,仿佛是天遂人愿:在这个怀念已逝亲人  相似文献   

18.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相似文献   

19.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一春天里最让人忧愁的时刻就是清明了,一个春天的细雨都是为这一天而下的。《清明》一诗起句便有无比意蕴,"起得有味"。"清明",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时候,清明在仲春之末、暮春之初,是人们祭祖的时候,也是人们踏春赏花的时候。祭祖本身就很矛盾,  相似文献   

20.
清明节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始于周朝,已有2500多年历史。清明气温升高,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