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英萍 《辽宁教育》2012,(15):44-45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要求,小学阶段开设科学学科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让学生亲身去实践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享受科学知识带给自身的乐趣,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以往教学方式局限于教材、局限于校园,无法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的目标。开放拓展性教学新理念提倡开放的、拓展延伸式的教学,它包括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  相似文献   

2.
“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科学学科也追求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的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3.
《科学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我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让科学知识和技能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运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  相似文献   

5.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提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科学课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涵科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联系生活,创设生活化。  相似文献   

6.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该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  相似文献   

7.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科学课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所谓“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就是用积极的态度、理性地、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了解生活中  相似文献   

8.
科学课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科学课程学习,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成荣 《华章》2005,(10)
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是使学生通过科学课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的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应建立丰富多彩的科学园。一、我校科学教育现状1.科技活动兴趣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学生在参加  相似文献   

10.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出:“通过科学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的相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新教材取代了旧教材,原小学《自然》也改成了小学《科学》。从《自然》到《科学》,不仅是课程名称的变化,还包含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发展。《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最终目标是"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相似文献   

12.
科学学科的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等。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电脑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学习的资源更加丰富,学习的形式更加多样,学习的安排更加灵活,将更加有利揭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使知识、能力、兴趣融为一体,易于学生接受,有利于激发学…  相似文献   

13.
<正>《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而科学小论文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教师需要探索一条适合小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的方法。在提升学生参与兴趣的同时,提高科学论文的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探究等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王晓鸣 《学子》2012,(12):87-87
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的必要性环境问题是目前世界人类面临的几个最主要问题之一,由于高速工业化、人口剧增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也正遭受着巨大的污染。只有提高人的环保意识,自觉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环保教育,引导学生经历和体...  相似文献   

16.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关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通过科学的学习,使学生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关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科学课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团结协作、公平平等、认真负责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7.
刘雨群 《教育探索》2005,(10):32-34
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内容:关于其内涵,概括地说就是知道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科学现象,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科学应用或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像、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形成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创新发展的动机与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8.
“动丰做”是一种由美国科学家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旨在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方法强调主动学习,提出: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小学自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自然课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动手做,“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像、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根据这些培养目标,本人在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9.
中英两国科学课程标准都强调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育课程,只有将科学探究落实到科学教学的各项任务中,才能加深学生对科学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比较中英两国科学课程标准,英国科学课程标准中关手科学探究的描述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20.
张蓬秋 《成才之路》2010,(22):47-47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科学课定格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包括: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下就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素养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