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普九"任务的逐步完成,对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长希望孩子进好学校,遇到好老师。于是,在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不断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的同时,做好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衔接工作,就摆在了突出位置。新课改把中小学学科教学由原来的初中、小学两个教学大纲变成了统一九年一贯制课程标准,从理论上说是有利于做好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工作的。在统一的教育教学目标下,有利于统筹规划课程资源,有利于有效整合课程内容,使得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循序渐进、过渡平稳;有利于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趋于整体构建。这种中小学整体设置的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由于中学和小学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导致中小学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尤其在实施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不适应,学习兴趣有所减退,学习质量有一定的幅度下降,久而久之不但语文学不好,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教师,深感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的重要性,探究中小学教育的差异,以及教育中出现断层的症结,才能有效关注、寻找出中小学教育的衔接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在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方法上都有很多的不同,很多学生进入中学后不适应这种变化,有许多困惑与苦恼。从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两方面阐述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教育,有助于教师做好数学的衔接教学,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而实现顺利过渡。  相似文献   

4.
王芬娟 《成才之路》2023,(2):117-120
教学衔接工作可避免学生在新的学习阶段出现断层,也可让教师的课程教学不脱轨,从整体上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在农村地区学校,受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的制约,中小学英语衔接出现一些问题。文章简要分析农村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的意义、存在的问题,着重提出完善衔接教学模式的对策:加强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建设,完善基础教学设施;做好教学衔接,合理安排课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抓住教学侧重点,建构多元化教学模式。这样,能使农村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模式更加成熟,真正起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小学数学过渡到中学数学,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法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关注学生,研究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身心特点等.在关注学生的同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因此,如何处理好中小学数学的衔接问题,值得我们探讨和深思,为做好衔接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研究新课程标准做好初中数学教学,解决小学和初中知识的衔接问题,必须把握好《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通过认真研究《中小学  相似文献   

6.
徐慧玲 《小学生》2013,(12):38-38
小学体育教学衔接主要解决如何为学生从小学的体育学习模式转变中学体育学习模式铺垫搭桥,引导学生顺利过渡,促使"教与学,师与生"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增强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后劲。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态各有不同,在教学上也各有所长,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在教学上有角色意识,积极做好对接工作,开展中小学研讨课,了解中小学教学模式,对提高小学进入中学体育教学衔接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推进“,双减”政策也在不断落实。在开展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当注重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而且也需要完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需要做到减负增效,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的同时,落实教学效果的提升。初中阶段的英语虽然基础,但也需要做好与小学英语之间的衔接,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做好衔接工作的开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文章阐述了“双减”背景下的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策略。  相似文献   

8.
农恒新 《孩子天地》2016,(8):244+246
虽然初中与小学同属义务教育阶段,但由于各自的管理体系不同,所以在教育教学观念和方式方法上有明显的差异。在现代教育的背景下,区域内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尤其是本乡镇"对口"中小学)需要加强沟通、了解,做好衔接工作。本文从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的含义、必要性、衔接不连续的原因和衔接的主要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随着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衔接教育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养成数学思想,让学生对数学的思维方式发生改变,是衔接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渗透教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与教学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会和学习蕴含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完成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过渡,从而做好中小学数学知识的衔接工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当前中小学数学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无法有效落实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衔接性要求、缺乏对中小学教材的整体性规划、不能很好地把握数学教学的层级目标,探索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方法,找出中小学数学课程衔接的有效途径.使中小学教师认识到数学课程在核心素养教育中所必须承担的重要任务,从而做到以数学学科的基本思想为核心来实施数学课程教学,做好中小学数学课程衔接,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1.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做好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工作,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全面的学习效率。本文主要就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进行有效的研究,希望通过笔者的努力,找出优化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从而推动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当前中小学数学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无法有效落实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衔接性要求、缺乏对中小学教材的整体性规划、不能很好地把握数学教学的层级目标,探索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方法,找出中小学数学课程衔接的有效途径.使中小学教师认识到数学课程在核心素养教育中所必须承担的重要任务,从而做到以数学学科的基本思想为核心来实施数学课程教学,做好中小学数学课程衔接,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3.
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对于三年初中数学学习很重要。应尽早适应与小学数学教育在学习方法、学习形式上有很大不同的初中数学教育,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数学教师应注重分析中小学数学课程的变化,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做好中小学数学学习的衔接。  相似文献   

14.
就英语教学而言,做好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十分必要。首先提出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策略,从教学本身出发,注意教材的艺术处理、合作与交流、分层教学、多元评价,并关注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优秀学习习惯和师生感情的衔接,用一系列措施有效开展衔接教学。  相似文献   

15.
语文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涯,对学生发展非常重要。同时,由于每一个阶段语文学习的难易程度和学习内容不同,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也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做好衔接工作。结合中学和小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特点,对如何做好初中和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衔接工作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初中阶段的教学与小学阶段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会有些不同,在初一年级中,做好小学与初中的教学内容衔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在几何的学习与教学中,内容的交叉部分和新增部分,使得有的教师在教学上很难把握,以至于降低了教学的质量.本文将谈谈如何做好中小学几何知识方面的教学衔接.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城市教育条件越来越好,这也使得农村教育水平与城市教育水平差距不断加大。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做好农村教育工作,是给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动力的重要举措。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外自主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得到拓展。  相似文献   

18.
朱燕芳 《考试周刊》2013,(10):32-32
关注小升初语文衔接教育,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习过渡,是语文教学一个很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为什么要做好初中语文衔接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有效进行衔接教学的方法,以期切实帮助学生顺利过渡,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杨卓武 《广西教育》2012,(18):24-25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是中小学教育过渡的结合部,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过渡成功与否对教育质量影响很大。由于学生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小学学习习惯的滞留性与渐显的初中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得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数学成绩明显滑坡。这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它反映了中小学数学教学之间存在着严重脱节。因此,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相似文献   

20.
思政课一体化内涵丰富,推进乡村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培养乡村发展的人才。乡村中小学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科研功能、服务功能。目前,德育教学效果不佳、教学手段创新不够、大思政育人格局有待完善等因素制约了乡村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步伐。为此,需要树立系统思维,提升立德树人整体效果;统筹规划课程内容,促进课程内容梯度衔接;创新教学方式,推动思政课提质增效;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形成育人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