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翻译研究逐渐向文化转向的过程中,译者的身份成为了研究者们所关注的焦点。译者在翻译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其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势必影响翻译作品的质量。本文以辩证的眼光通过对译者两极身份的论证,试图寻找到解决译者矛盾身份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论译者身份的多重性——以《论语》译者辜鸿铭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译者身份着手,以《论语》译者辜鸿铭为个案,分析翻译研究中活动主体译者的身份,旨在进一步认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担当的重要角色,促进翻译研究向纵深推进。在改写论、现代阐释学等多种译论指引下,个案研究证明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具备读者、研究者、作者、改写者、调解者以及文化传播者等多重身份。  相似文献   

3.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在前人对翻译主体性、主体间性以及译者身份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缺憾主体间性”这一概念,并结合缺憾主体间性,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四重身份进行了研究阐释。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译者的文化身份逐渐成为译学界热议的话题。在全球化语境下,译者文化身份的界定,对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译者的文化身份具有多元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协调不同的文化,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关键。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探究译者文化身份的多元性以及译者文化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首先探讨"翻译隐喻"和"译者身份隐喻"的定义以及"翻译隐喻"之间的映射过程,然后考察"译者身份隐喻"与翻译原则、翻译策略或方法选取之间的关系及其背后的认知规律。"译者身份隐喻"与翻译原则、翻译策略或方法的选取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其特定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6.
常丽丽 《考试周刊》2011,(16):32-33
任何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译者的身份在整个翻译史上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明确译者的身份与地位无疑能够帮助翻译学明确自身的定位,促进其更好、更快地发展和完善。本文拟穿越历史,梳理译者在翻译史主要的几个阶段的地位与身份,从而更好地认识译者及其地位,明确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在翻译的过程中,其主体性可体现在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取上,而译者在文本选择上又会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林语堂的作家身份研究较多,但对作为翻译家林语堂的外部研究较少。文章从林语堂的文化观出发,以英译《浮生六记》为例,分析林语堂作为译者在进行翻译选材的过程中,其文化观在翻译选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翻译伦理观的角度出发。以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活动为例,对译者作为个体人、社会人,职业人在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所彰显的角色身份进行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所作出的选择决定无不受这三种身份的影响。这些选择与决定也必然反映出了译者的价值取向。这三者价值倾向不是孤立存在的,其相似与差异之处共同铸就了译者混杂的道德身份。  相似文献   

9.
在翻译这个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译者在翻译的不同阶段承担了不同的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翻译成败的关键,是联系不同文化、跨越语言障碍的纽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以读者的身份研读原作,又以作者的身份再现原作,译者的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译者的核心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0.
文章简单阐述了主体和主体性的概念问题,并引申至翻译研究领域.通过回顾译者身份并且分析其在"理解","意图"和"表达"三个方面中翻译行为的差异,进一步说明译者是唯一翻译主体,要在翻译过程和活动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1.
寒山诗歌被刘大杰先生赞为有"高远空灵的情趣".寒山诗歌"高远空灵"背后却有"幽寂悲凉"的感伤.冷峻的对比手法,人生象喻及清冷色调与意象的运用是使寒山诗歌呈现"幽寂悲凉"的感伤的方式;人生无常的感受,坎坷悲辛的人生际遇,及佛学思想的影响则是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2.
寒山用浓情的诗行表达了对美好精神境界的攀援,对完善自我人生的追求的愿望.他的诗还充满了普通人的情味,表达了他灵魂深处的精神走向。  相似文献   

13.
有必要加大孟浩然诗歌的翻译力度,力求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所提高;有必要对现存孟浩然诗歌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改善孟浩然诗歌翻译现存的误译、漏译、错译等弊病。通过对孟浩然诗歌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开启孟浩然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思路,更好的传播中国古典诗歌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诗的英文译文常常被认为是依赖性文本,其存在依赖于诗歌本身,因此对于古诗英文翻译的研究相对较少。其实诗歌翻译是不可缺少的,它的交际目是将诗歌本身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国家读者。本文旨在通过对唐诗《静夜思》的不同英文译本采取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分析,希望对认知翻译界面的研究提供更广阔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辜鸿铭的汉译英诗的经典之作《痴汉骑马歌》,分析了辜鸿铭在汉译西方诗歌中的归化翻译,从而揭示了归化策略是译者对读者关照的体现,同时也发现辜鸿铭在英译儒经中的翻译原则同样也存在于辜鸿铭汉译英诗的翻译中。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俄罗斯杰出诗人丘特切夫的创作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评论:评述了丘特切夫的思想特征,分析了丘特切夫的自然诗和爱情诗在思想和艺术上的特色;阐释了丘特切夫创作的现代性;简略回顾了丘特切夫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相似文献   

17.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其中的衔接系统,逻辑-语义关系和主位结构对唐诗《回乡偶书》的三个英译文本进行分析,从而在功能语篇视角下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8.
《双语学习》2007,(10M):186-188
叠字在中国古诗中有其特殊的修辞效果和艺术感染力,但是翻译中却很难展现出原诗中叠字的艺术魅力。本篇论文以《采薇》一诗的四个译本比较其中的叠字翻译优劣,并借助其他翻译大家的译作总结出两种叠字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9.
古诗词中一些词语常有岐义或多解,反映到译文中就成了误译或一词多译。选取“清明”、“望月”、“高堂”、“天台”等极普通的词组为例,结合众多译家的译例来讨论误译与一词多译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以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文化心象理论"来诠释毛泽东诗词中的水意象,通过对比辜正坤和许渊冲二个英译本,讨论水意象能否被完整对译的问题,认为毛泽东诗词中丰富的水意象还有待在进一步的文化交流中得到更完整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