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借代思维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思维方式,在造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羊”字谈起,又进一步从“意”和“音”的角度具体谈论了借代思维在造字中的运用,并由此提出了“借代造字法”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本探索“秋”的词源、理据、化内涵,从而得知英汉造字、词源和理据特征;从哲学上来考虑人类明的时候,字构造的共性规则可能反映出人类在很多基本方面有着相同的思维、相同的原则或相同的看法,“这种发生性的趋同现象,是由共同的原始化心理结构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字思维”可以理解为是汉字的造字过程及意义发生过程中的思维,其核心是直觉与理性的统一,而这种思维方式与汉语诗歌创造的思维方式又有一脉相通之处。围绕“字思维”的讨论,不仅加深了对汉字文化内涵的认识,而且涉及到对母语文化独特性的思考,涉及到古才的中国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衔接,这对于中国的现代诗学建设是有深远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尹枫 《文教资料》2009,(33):38-39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认知现象和思维方式。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擅于抒情的宋词中描写“愁”的诗句来解读宋词中“愁”的隐喻概念。这些隐喻一方面表明隐喻思维的普遍性,另一方面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时代特点.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宋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雨”和“rain”隐喻映射的文化透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则反映了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本文通过分析“雨”在习语、谚语和文学作品中的种种隐喻和汉英两种语言中有关“雨”隐喻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内涵,探讨“雨”隐喻在这两种文化中的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6.
英汉语表示"愤怒"的隐喻概念之异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主要探讨了隐喻概念在人的思维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它能够反映语言与人类思维、认知的关系。正是由于隐喻具有的这种共同的认知基础,人类对“愤怒”情感是通过人的生理基础、概念转化、空问概念、自然现象、动物特征等的隐喻化而产生共同的认知,并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也显示了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字说”是根据通行字形而对汉字形义关系作非文字学的随意解释的现象或做法,因不合古人造字原意,为汉字研究所不取。但识字教学中的“字说”不应全盘否定,对于那些无法分析造字原意或造字原意无法为学生所接受的汉字,“字说”有助于加深记忆,是可备选择的教学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作为概念和语言形式的"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作为反映语言与人类思维、认知的关系一种方式 ,而不是单纯当作语言内部的一种修辞手段 ,它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隐喻概念”的提出对于我们理解日常语言隐喻表达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很大程度上,人的情感是通过建立在感知基础上的隐喻表达的。习语是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人类普遍的隐喻思维不可避免地反映在习语中。文章着重从认知角度分析了英语习语中“愤怒”这一人类基本情感的隐喻表达,以便更好地帮助英语学习者了解情感隐喻的实质,同时也为习语学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释"丕"     
文章分析了“丕”字的古文字形体。“丕”字的造字方式是指事字,其形体是在“不”的树根状形体中间加上一短横。该一短横为指事作用,表示根部所在。“丕”是“不”的同源分化字。“丕”字产生的动因,是由于“不”从树根本义引申出“大”义,而从卜辞开始,“不”就有了否定义的假借义用法,所以为了避免混淆,有必要通过形体分化造出新字来分别承担词义。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综合英语教学效率,在词汇扩充、句子和语篇理解以及文化教学等方面促进学生隐喻能力的掌握,在词汇上,利用词汇多层意义之间的隐喻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词汇;在语句分析上,借助具体有形的事物来谈论抽象的事物,进行语句分析与理解;在语篇上,隐喻起着语篇衔接和连贯作用,有助于篇章理解;在文化教学上,通过中英不同的隐喻袁达式,学习西方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古老的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许慎的《说文解字》通过"据形释义"的方法对古老的汉字进行解读,为我们探究汉字中蕴藏的文化和古人的思维意识、心态观念开辟了道路。本文对《说文解字》"囗部"字以及和该部有关的字进行分析,从不同的侧面来理解我国社会的传统意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隐喻的相关理论,探讨了英汉量词中隐喻现象,运用对比手法分析两者的相似点和差异处。研究表明:英汉语中量词的使用表达了使用者对名词的认知过程,名量之间的隐喻性搭配关系反映了人们对名词所代表的范畴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英汉语中的量词隐喻作为两种语言现象,既有相似的表意和语用功能,也存在具体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拆字是一种最古老的汉字修辞方式。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把拆字这个修辞格的范围廓清,认为拆字具有不同一般汉字修辞的特征:即具有“作者离,读者合”的形式特征。只有那些为了修辞的目的,体现了“作者离,读者合”这一形式特征的汉字修辞事实,才是拆字。  相似文献   

15.
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1-2年级)的最大难点是识字教学,而识字教学又是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学难以攻克的堡垒。鉴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汉字的性质和特点,传统语文学中的“六书”说——关于汉字构字的理论——不失为识字教学达到佳效的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16.
“疾、病”二词尽管产生时代不同,但在“疾病、生病”义上却是一对同义词。古汉语界现在仍然还流行着“疾”轻“病”重的说法,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对前人注释语的一种误解。通过对中土传统文献、训诂专著、医学文献、佛经文献的从汉语史的角度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明显看出“疾”和“病”并无轻重之别,“疾”不仅表小病,也可表重病;而“病”不仅表重病,亦可表小病。两词不仅散用无异,对文也无别。  相似文献   

17.
在语言哲学层面,意象是一种隐喻的话语方式。意象天然带有“文学性”气质,它必然是一种智性的运思、情感的节制。在中国新诗史上,“现代派”是营造意象的高手。镜子,在中西诗学中都是重要的象征物。“现代派”通过笔下众多的镜子意象,发掘了中国古典诗学的精髓,也与西方的“现代派”诗学主张达成契合。镜子,成为中西诗学交汇的节点。  相似文献   

18.
我们称所有的对称、和谐、整齐为对称“整”,包括双音节词、成语、句子的对偶、排比及语音的押韵,除此之外的都称为“散”。汉英语言整散有诸多不同之处,亦有不少相同之处。相同之处体现了两种语言追求对称、和谐的共同心理,不同之处可能与语言符号形式自身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相对独立的符号“-”在古文字(即隶变前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中的结构性质,一是可作部件,二是可作准部件。这种符号“-”在古文字中的结构功能既可作象形符号,又可作象意符号,也可作指示符号,这些是其主要的能动作用;其在古文字中的长短、位置、多少等有时也有着一定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延安文艺界所开创的文艺创作方向作为建国后的文艺主潮一直延续到“文革”时期。在这一长达近40年的文艺实践过程中,左翼文艺界为了在文学艺术中创造一个“绝对无我”之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文化战略目标,追求一种“绝对的纯粹”。从40年代的歌剧《白毛女》到60年代的舞剧《白毛女》,就很好地反映了革命激进文学派别的这种乌托邦冲动,即以“净化”的方式修改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基础”,但又有可能模糊政治伦理观念的“复杂性”作品,展开对自我、阶级本质等的想象,以建立一个全新的文艺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