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乙醛的化学性质教学中有两个演示实验,一个是乙醛的银镜反应,另一个是乙醛被新制的Cu(OH)2氧化。下面笔者对新制的Cu(OH)2氧化乙醛的演示实验,因出现操作失误而引发的争议与探究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2.
乙醛不仅能被银氨溶液氧化,还能在碱性条件下被新制的氢氧化铜氧化成乙醛。只是这里所用的氢氧化铜必须是新制的,否则,实验就难以成功。原因是新制的Cu(OH)_2絮状物结构疏松,悬浮在溶液中与乙醛分子接触充分。若用久置的Cu(OH)_2,沉淀物  相似文献   

3.
教材必须保证科学性和权威性是勿庸质疑的.在人教版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58页实验3-6中:新制的Cu(OH)2也是一弱氧化剂,能使乙醛氧化生成乙酸,方程式为"CH3CHO+2Cu(OH)2加热→CH3COOH+Cu2O↓+2H2O",笔者对该反应方程式产生质疑.  相似文献   

4.
检验乙醛的Cu(OH)2必须是新制的,这是为什么?按照课文的实验配比配制的Cu(OH)2并不是沉淀,而是亮蓝色溶液,这是Cu(OH)2吗?若独立取出的新制浅蓝色Cu(OH)2沉淀却与久存或市售的试剂Cu(OH)2一样难与乙醛反应,观察不到砖红色Gu2O沉淀.根据这些现象,我校课题组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结论如下.  相似文献   

5.
人教社高中化学第二册(2003年版)第165页关于Cu(OH)2氧化乙醛的实验方法及实验现象的描述是:在试管里加入10%的NaOH溶液2ml,滴入2%的CuSO4溶液4~6滴,振荡后加入5%的乙醛溶液0.5ml,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有红色沉淀产生。该红色沉淀是Cu2O,它是由反应中生成的Cu(OH)2被乙醛还原产生的:Cu2++2OH-Cu(OH)2↓CH3CHO+2Cu(OH)2△CH3COOH+Cu2O↓+2H2O对这样一个重要实验,近年来有不少教师进行了探究,达成的共识是:①乙醛还原Cu(OH)2的反应需要加热至沸腾;②NaOH要过量。有争议的是:Cu(OH)2是否必须是新制的。以下笔者就“新制C…  相似文献   

6.
乙醛跟Cu(OH)2作用,欲使实验成功,Cu(OH)2沉淀一定要新制得的吗?为解答这个问题,我做了如下实验。  相似文献   

7.
《江苏教育》(中学版)1989年第2期上,刊登了刘斌老师的题为“为什么要用新制 Cu(OH)_2?”的文章,文中从 Cu(OH)_2絮状物结构表面的疏松和紧密,活性表面的多少,以及久置 Cu(OH)_2易分解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在乙醛氧化实验中要用新制Cu(OH)_2的原因,读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笔者通过有关实验发现,“氢氧化铜”不一定要新制的,关键是溶液的碱性要强。〔实验1〕取2%CuSO_4溶液2ml,然后逐滴加10%的 NaOH 溶液,并在不同 pH 值时加0.5ml 乙  相似文献   

8.
检验乙醛的Cu(OH)2必须是新制的,这是为什么?按照课文的实验配比配制的Cu(OH)2并不是沉淀,而是亮蓝色溶液,这是Cu(OH)2吗?若独立取出的新制浅蓝色Cu(OH)2沉淀却与久存或市售的试剂Cu(OH)2一样难与乙醛反应,观察不到砖红色Cu2O沉淀。根据这些现象。我校课题组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结论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一、实验原理新制氢氧化铜在强碱性环境下被乙醛还原:CH3CHO+2Cu(OH)2+NaOH→CH3COONa+Cu2O↓+3H2O二、课本实验的不足之处本实验出现在人教版选修5的第57页,课本实验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实验污染较大。乙醛易挥发,具有刺激性,并且  相似文献   

10.
针对新教材中,对乙醇催化氧化制乙醛和乙醛被新制Cu(OH)2氧化的实验,进行了一定的改进设计,使其符合实验教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乙醛能被新制的氧化铜氧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习有机化学时,大家都知道CH3HCO能被新制的Cu(OH)2氧化,没有任何一本教科书上写着CH3CHO能被新制的CuO氧化。笔者在进行CH3CHO与新制的Cu(OH)2反应的实验教学时,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课堂实录如下:  相似文献   

12.
高中化学新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第185页[实验7-5]“纤维素水解”的演示实验,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实验,也是一个疑难实验。做好这个实验对于引导学生学好纤维素的重要性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材中采用90%浓硫酸滴到棉花或滤纸上,再用玻璃棒把棉花或滤纸捣成糊状,小火微热直到溶液变成亮棕色,最后加新制的Cu(OH)_2加热煮沸。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成功,实验现象也不明显,溶液经常由于硫酸浓度过高而被炭化成黑色,看不到亮棕色,最后加新制的 Cu(OH)_2,加热煮沸也看不到砖红色的沉淀出现。  相似文献   

13.
朱心奇 《化学教学》2003,(6):11-11,10
乙醇在铜催化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乙醛的实验,是学习乙醇重要性质的传统实验.中学、幼师等化学教材安排实验操作是:"在试管里加1mL乙醇.把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使铜丝表面生成一薄层黑色的氧化铜,立即把它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里,这样反复操作几次,注意闻生成的乙醛的气味,并注意观察铜丝表面的变化".该实验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点,即证明乙醇生成乙醛的现象不具有可观察性.观察是思维的触角.由于学生生理的个体差异以及乙醇气味的干扰和乙醛浓度较低,仅靠闻乙醛的气味来判断乙醛的生成,影响结果的可信度.为了增加该实验的可观察性,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通过制备Na2[Cu(OH)4]试纸,使乙醇氧化和乙醛与新制Cu(OH)2溶液反应合二为一,克服了上述缺点,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1实验成败原因分析 乙醛还原氢氧化铜是乙醛的重要化学性质,反应式是:CH3CHO+2Cu(OH)2+NaOH→CH3COONa+Cu2O ↓+3H2O,反应中有无红色Cu2O沉淀生成是判断该反应是否发生的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15.
乙醛与氢氧化铜反应两个条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冬梅 《化学教学》2002,(7):12-12,5
根据教材介绍 ,乙醛能被弱氧化剂新制Cu(OH) 2在碱性条件下氧化 ,此方法可用于检验醛基的存在 ,学生们做这个实验时 ,出现了很多颜色变化 ,为培养学生们科学探索的精神 ,我们以此为课题 ,组成了课外活动小组 ,就这两个条件进行探讨。1 课题的研究过程分二个小组分别进行研究 :第一组 :研究使用新制的氢氧化铜与放置时间较久的氢氧化铜跟乙醛反应有何不同第二组 :研究碱性强弱不同时 ,氢氧化铜与乙醛反应现象每组在实验时都观察常温、微热、加热至沸腾及冷却后的实验现象 ,每组互相配合、切磋、讨论。2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2 .1 新制…  相似文献   

16.
设计了实验探究碱性Cu(OH)2浊液检验-CHO的作用机理。从实验结果及逻辑推理得出:从氧化醛基试剂的配制方法,以及氧化醛基的反应过程和本质来看,都应该是Na2Cu(OH)4氧化醛基而不是Cu(OH)2氧化醛基;并提出了表述该反应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17.
1.改革演示实验①改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将验证实验改为探索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动机和思维。例如,在讲Fe(OH)2的制备和性质时,教师先讲清楚Fe(OH)2的颜色、状态及溶解性,然后演示新制的FeS04与NaOH溶液反应,结果学生未能观察到白色絮状沉淀,而看到的却是灰绿色沉  相似文献   

18.
醛具有还原性 ,能被新制Cu(OH) 2 氧化 .本文通过实验进一步探讨醛与新制Cu(OH) 2 反应的成败关键及反应机理 .  相似文献   

19.
铜及其化合物知识在中学化学教材中没有完整系统地去研究、讨论,而是分散在从初中到高中的不同阶段去学习,如初中学过CuO是黑色物质、具有氧化性;高中学过新制的Cu(OH)2与含醛基的化合物反应可得到砖红色的Cu2O;铜盐能使蛋白质变性等等.  相似文献   

20.
一、醛类物质分子结构中的断键分析 1.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悬浊液等弱氧化剂反应时,生成RCH2 COOH,①键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