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访之于记者,就像耕地之于农民。农民只有把地耕深耕透,才能保证优良的地力,获得丰收;同理,记者只有深入通透的采访,才有可能成就一篇真实深刻反映生活的新闻作品。这是我20多年记者生涯的体会,亦是采写《走向希望的春天》一稿时再次更为深切的感悟。  相似文献   

2.
采访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也是采访者运用自己的新闻观点、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通过亲自观察、倾听,经过思索而做出分析判断的过程.在传统新闻学观念里,只有记者会去采访,由播音员主持人进行播报,现如今这个界限已越来越模糊.播音主持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工作岗位,也不仅仅是一个可以把一篇稿子念得很好的职业,而是一个新闻功能的综合岗位.打开电视,央视和各大卫视的主播都在做新闻连线采访.即使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也在随时随地进行采访.如今的电视媒体人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方位,无处不采访的时代.采访之于播音员主持人就像军队里射击训练之于军人一样必不可少,是每一个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养.  相似文献   

3.
郭勋亚 《今传媒》2009,(6):75-76
善于提问对于记者而言犹如翅膀之于飞鸟,好的问题可以让新闻事件飞向更广阔更遥远的空间,并获得准确、全面、丰厚的答案.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编辑鲍勃·福尔斯曼说过:"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决当不好记者的."可见提问对于记者采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久喜佳 《中国广播》2006,(11):26-27
如果说,农民的职业是种地,工人是做工,士兵是戍边卫国,警察是保一方平安……记者的职业是什么?是记录新发生的事实,告诉人们真相。记者以乎等的视角,平和的心态深入采访,客观冷静地叙述,把激情藏之于心,但穿透力极强,每句话都能让人感受到背后涌动的急流,给人平实的感动,推动社会的点滴进步。记者作为一种职业,和其他职业一样,对于其从业者是一个饭碗。但对于社会,记者职业有比  相似文献   

5.
记者采访作风漂浮不容忽视这些年来,记者采访作风漂浮,无论中央报、省报还是地市报纸的记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近些年参加工作的部分年轻记者,表现得就更突出些。一是采访沉不下去,记者像掉在井里的葫芦,样子像下去了,实际仍漂在上面。拿采访农村来说,过去采访农民,通常要住到村子里三五天、七八天甚至更长,要反复和村干部、农民接触交谈,好多稿子就在农民家里写,写完还要给农民念一下,听听意见。现在采访农民,多数住在县招待所,上午坐小车到村子里去,大都  相似文献   

6.
隐性采访因记者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和意图,容易了解到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有助于记者把握采访时的主动权.但由于隐性采访比较特殊,记者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只有遵循相关的法律限制,把握好新闻报道和隐性采访的度,才可以更好地使用这一采访方式.  相似文献   

7.
用现场观察贴近民情民意 记者要具备的基本功很多,其中观察力是必不可少的.观察是一种重要的采访手段,也是一种应有的采访作风.记者只有深入现场目睹真实、具体的第一手材料,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新闻,从而增强说服力、可读性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8.
农村部记者,直接面对的采访对象就是农民。农民是质朴的,而质朴增加了记者的采访难度。如何才能从农民那里采到想要的好素材?放下架子,做邻家二小子我从事农村报道6年,除了晚上整理笔记外,在采访的时候从来没有拿过采访本,因为我觉得拿着采访本和他们坐在一起,无形中就是一种距  相似文献   

9.
记者采访作风漂浮不容忽视这些年来,记者采访作风漂浮,无论中央报、省报还是地市报纸的记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近些年参加工作的部分年轻记者,表现得就更突出些。一是采访沉不下去,记者像掉在井里的葫芦,样子像下去了,实际仍漂在上面。拿采访农村来说,过去采访农民,通常要住到村子里三五天、七八天甚至更长,要反复和村干部、农民接触交谈,好多稿子就在农民家里写,写完还要给农民念一下,听听意见。现在采访农民,多数住在县招待所,上午坐小车到村子里去,大都找村干部简单谈谈,然后坐车回县招待所。真正住在农  相似文献   

10.
提问是记者在采访中必须掌握的技巧,记者只有熟练掌握提问技巧,才能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素材,顺利完成采访任务,写出好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1.
朱邪 《新闻窗》2010,(6):47-48
采访技巧是记者在新闻及公众人物采访活动过程中运用的一种巧妙而且有效的访问方法,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得心应手,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素材,  相似文献   

12.
采访是记者职业发展中的主要技能,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环节。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采访也是一门艺术,一门说话的艺术。记者采访的过程是自身素质与专业水平的体现。要想获得一次成功的采访,就要灵活运用一些采访技巧进行交谈,采访技能的合理使用,能够使记者的采访更加轻松。只有熟练地掌握采访技巧,才可以在采访中准确抓住需要的信息,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本文就记者采访中的交流沟通策略进行分析,完善记者在采访中对技巧的运用,保证采访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由于工作关系记者经常到农村采访,采访对象主要是农民。这类采访对象或者是愿谈而不善谈,或者是善谈而不愿谈。怎样使被采访的农民既愿谈又善谈呢?这首先就有一个提问技巧的问题。提问是记者  相似文献   

14.
靳普 《新闻世界》2010,(10):43-44
采访技巧是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一种巧妙而且有效的访问方法,它是记者获取新闻素材、了解事实真相的重要方法。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得心应手,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素材,写出好的文章。  相似文献   

15.
在农业电视节目的采访中,记者提问的对象大都是农民,因此,记者的采访技巧和采访功力要求更加突出。著名记者邵飘萍说:“欲达多得事实之目的,必能先发有效之质问。”对农民的采访提问要有平民情结、平民视角、平民内容。  相似文献   

16.
“深入”,本文系指记者到乡村采访。“增负”,本文系指采访时给基层和农民增加了不应有的负担。按说,深入采访与农民增负这两者之间不应有多大瓜葛。深入乡村基层,听民之声,察民之情,是记者应有的良好作风,乡村干部和农民朋友对此也是欢迎的。然则笔者耳闻目睹的一...  相似文献   

17.
叶金品 《今传媒》2013,(7):120-121
采访是记者获得新闻的主要途径,记者只有掌握娴熟的采访技巧,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新闻信息,才会写出具有较强新闻价值的新闻作品。采访技巧体现在整个采访活动中,从接近采访对象到提出问题,再到进行交谈,还有穿插于这一过程中的心理控制等。本文旨在通过对著名记者采访经验的梳理,探讨新闻记者采访的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8.
我经常对身边的年轻记者说的一句话是:新媒体时代,党报的权威是必须坚守的.权威是党报的生命线.大事看党报,体现的就是公众对党报权威的信赖.党报的权威从何而来?来自党报记者对真相孜孜不倦的追求,来自党报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的追问. 去年10月份,我到莱芜雪野山区采访.雪野山区刚修建了200公里的环山绿道,方便了山区农民的出行,改善了祖祖辈辈在山区生活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19.
叶金品 《报刊之友》2013,(7):120-121
采访是记者获得新闻的主要途径,记者只有掌握娴熟的采访技巧,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新闻信息,才会写出具有较强新闻价值的新闻作品。采访技巧体现在整个采访活动中,从接近采访对象到提出问题,再到进行交谈,还有穿插于这一过程中的心理控制等。本文旨在通过对著名记者采访经验的梳理,探讨新闻记者采访的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20.
彭军 《新闻世界》2009,(9):32-32
人手少,装备差,记者也多半非科班出身——这是大多数县级电视台的现状。县级电视台的记者“单兵作战”情况较多,从而决定了记者要具备很多基本功。经过多年实践,笔者认为,观察力对于记者至关重要。观察是一种采访手段。也是一种应有的采访作风。只有深入现场,才能保证新闻客观真实,只有深入观察.洞悉事件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