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一、活动目标 (一)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几种动物过冬的方式,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初步懂得动物采用不同方式过冬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二)愉快认真地参加活动,乐于观察、大胆讲述及表演。 二、活动准备 一幅冬天自然景象挂图、贴绒板、插图动物教具若干,几种动物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色笔、纸、剪刀等。 三、活动过程 (一)欣赏知识童话“过冬”。 1.幼儿在音乐伴奏下扮小白兔跳、小燕子飞进入活动室。 2.引入课题。 教师:“小朋友刚才扮演谁?” 幼儿:“小白兔、燕子。” 教师:“小朋友想知道小动物是怎样过冬…  相似文献   

2.
情况分析时值深秋,常常有孩子会问“青蛙到哪里去了?”“燕子怎么不见了?”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可见,幼儿对动物过冬的知识了解甚少。因此,我抓住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结合时令,设计了“动物过冬”常识活动。内容与要求1.丰富幼儿动物过冬的知识。2.培养幼儿关心小动物的情感,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3.发展幼儿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活动准备有关动物过冬的录像带一盘(或相关的图片),一  相似文献   

3.
一、设计意图幼儿对动物有一种天生的喜爱之情,动物的生活趣事会激发起孩子了解、探索世界的欲望。而熟悉的动物能使小班的幼儿更好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进行讲述。二、活动目标(一)让幼儿学习倾听别人说话。(二)启发幼儿运用句子“谁在干什么”讲述。(三)鼓励幼儿乐于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三、活动资源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太阳在白天出来、星星月亮在晚上出来。教具:图片4份、猫走的音乐。四、活动过程(一)教师扮演猫,引起幼儿的兴趣师:“喵———,你想知道我在一天里都做什么事图1图3图2图4情吗?请跟我来看一看。”(二)逐一出示图片,引…  相似文献   

4.
现代幼儿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设计科学活动时注重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我在设计《动物怎样过冬》活动时,除了让幼儿获得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外,更强调以动物过冬的知识为载体,进行全方位的延伸,既培养幼儿自主查找资料获得知识的能力,又渗透幼儿团队合作精神的养成,还通过“博士爷爷来做客”活动展示科学与科学家的魅力,使幼儿萌生尊重和向往科学的意识。活动一我们自己查资料目标:1郾知道查找资料的途径和方法。2郾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准备:幼儿到书店买过书,听过有关动物的故事磁带。过程:1郾提出问题(1)冬天…  相似文献   

5.
活动一实验反射活动活动目的:感受光的反射现象,激发探索兴趣。活动准备:每人一面小圆镜。活动过程:1.欣赏儿歌《请太阳》。①教师朗诵一遍儿歌。②教师:“小朋友知道小太阳是怎么回事吗?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谁先请到小太阳。”2.幼儿实验(每人一面小圆镜)。老师:“屋子外面的太阳怎么会到屋子里面的墙上来呢?镜子怎样放才能请到小太阳?”3.讨论。  相似文献   

6.
活动目的:通过庆祝活动,加深幼儿对祖国的了解。使幼儿知道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是祖国妈妈的生日。我们的祖国不仅大而且美,物产丰富,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而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活动准备:1.丰富一些有关祖国方面的知识;2.大型积木、礼物架和葡萄、龙井茶等土特产,幼儿制作的祖国“地图”、插塑的“长城”等;3.布置好“我爱祖国妈妈”幼儿画展。4.表演的幼儿化好妆。活动进行: (几个小朋友抬着一只大蛋糕,敲锣打鼓地出来) 主持人(由老师扮):小朋友,你们庆祝谁的生日呀?  相似文献   

7.
教师:(另一位教师抱着兔子在门外敲门)“听!谁来了?”(教师开门)“喔,客人来了,小朋友你们看是谁?”众幼儿:“小白兔。”“兔子。”“小兔子。”“兔儿。”教师:“是兔子。”(先请三位幼儿学说,然后请全体学说。) [评:教师注意动物名称的规范化。] 教师:[兔子想走,教师用手托在怀里,另一手顺毛抚摸免子的背部,然后让它蹲在桌子上。)“你们看,兔子头上长着什么?”幼儿:“长着两个耳朵。”“有着长长的耳朵。”教师:“对!兔子头上长着两只长长的耳朵。”(教师请未举手幼儿回答)。未举手幼儿:(边做手势)“兔子头上长着两只长长的耳朵。”教师:“小朋友,看看兔子头上还长着什么?”幼儿:“有两只眼睛。”“兔子头上有两只红红的眼睛。”  相似文献   

8.
拔萝卜     
一、活动目标(一)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看图书的顺序,学习一页一页地翻书。(二)鼓励幼儿在同伴及家人面前大胆讲述,树立自信,发展口语。(三)理解“人多力量大”的意义。二、活动重点、难点重点:初步了解看图书的顺序,学习一页一页地翻书。难点:理解“人多力量大”的意义。三、活动准备《拔萝卜》图书12本,电脑软件制作,教师用书一本。拔萝卜四、活动过程(一)引入部分1郾介绍角色与活动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把谁给请来了。(教师演兔子,幼儿向兔子姐姐问好。)“兔子”:让我和大家一起玩拔河比赛好吗?师:我做裁判。2郾游戏“拔河比赛”师与…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的: 1.教幼儿正确运用跳、跑、游、飞、爬等动词,巩固幼儿对各种动物外形特征的认识。 2.通过游戏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教学准备: 录有动物叫声的磁带一盒,各种动物的贴绒图片和头饰若干,森林背景图一幅。教学过程: “老师知道小朋友最喜欢做游戏,今天我和你们一起做《猜猜谁来了》,的游戏好吗?”(出示背景图)“今天森林里可热闹了,动物们要开联欢会,等会儿请小朋友猜一猜谁来了,它是怎样来的。” 1.猜谜语说出谁来了,是怎样来的(每猜一种动物,就在背景图上出示该动物的图  相似文献   

10.
在主题教育活动《动物过冬》中,“动物怎样过冬”理所当然被列入教学活动的内容。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关心动物的欲望,在了解了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以后,小朋友热爱动物的情感油然而生。怀着一颗爱心,许多问题在孩子的大脑中生成了,他们提出了下面一系列问题:(1)为什么动物用四只脚走路而我们只用两只脚走路?(2)为什么大象鼻子那么长,而我们的鼻子不长呢?(3)为什么动物有尾巴而我们没有呢?(4)为什么长颈鹿的脖子那么长而我们的脖子不那么长呢?(5)为什么鸽子会飞,我们人不会飞呢?(6)小羊头上为什么会长角?(7)斑马身上为什么会…  相似文献   

11.
1.提问:你喜欢过新年吗?为什么?(让幼儿回忆、讲述过新年时的热闹景象,体验过新年时的快乐心情) 2.听一听,小朋友们是怎样过新年的?(幼儿欣赏歌曲) 3.韵律活动 幼儿跟着音乐自由舞蹈,要求动作合节奏。  相似文献   

12.
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这三个动物,知道了它们是好朋友。那么它们分别是怎样过冬的呢?二、学习课文(一)学生自学,小组交流(二)全班交流师:你记住了哪个小动物过冬的方式?给大家说一说。  相似文献   

13.
管道快慢活动一(一)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2.通过看一看、玩一玩、分一分,发现球能在管道中滚动。(二)活动材料1.一次性纸杯去底做成的“扭扭乐园”(如图)。2.乒乓球、小纸球、跳跳球、玻璃球、小铁球;各种形状的小积木、木珠若干、小篮子两个。(三)活动过程1.导入主题,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指导语:“今天,可爱的球宝宝和好朋友来到了我们扭扭乐园旅行,小朋友带着他们去玩一玩吧!”2.探索活动(1)幼儿自由选择球和积木在管道中玩。(2)操作后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在管道中滚动,谁不能在管道中滚动呢?”(3)分类游戏把能在管道…  相似文献   

14.
近期,观摩了一次美术活动,课题是"设计动物海报".活动开始时先让幼儿欣赏老师收集的动物海报,再让幼儿说说,这些海报上的小动物都在画面的什么地方?海报的色彩怎样?老师小结后,又让幼儿说说,自己想设计一张什么样的海报?然后,幼儿开始用水彩笔作画,教师巡回指导.最后,教师展示所有幼儿的作品,并问小朋友,你最喜欢哪幅画,为什么?在肯定个别幼儿作品后结束了这次活动.  相似文献   

15.
学前儿童如何认识周围的种种生物现象?教师又应如何利用儿童已有认识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并结合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一些新近研究成果,从生物现象中遗传的角度,尝试回答这两个问题。一、案例:为什么周老师的眼睛那么大,郭子李的眼睛这么小(一)活动起因在“爱护眼睛”的活动中,幼儿正围坐在周老师身边讨论问题。突然,一个小朋友跑上来很惊奇地用手指着周老师和郭子李(化名)的眼睛问:“为什么周老师的眼睛那么大,郭子李的这么小?”孩子们纷纷说道:“我知道!”“我知道!”于是,老师鼓励幼儿把他们的答案说出来、画出来。(二…  相似文献   

16.
执教教师王月学校哈尔滨铁路第三中学教材语文出版社“课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指导教师刘玉宏单位哈铁分局教研室活动黑龙江省初中语文第三届课堂教学评析教学目标互动过程一、导语。二、学习新课。(一)整体感知。(二)分角色朗读课文。(三)分析犟龟形象,了解童话特点。1.你认为文中小乌龟的“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2.请针对本文内容提一个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3.总结童话特点。三、迁移拓展。(一)讲故事。(二)为自己设计座右铭。四、小结:强调顽强的毅力是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五、作业:试写一篇童话。板书设计犟龟腿脚慢路途远有信心…  相似文献   

17.
一游戏活动开始。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做什么游戏呢?”小朋友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我要做娃娃家游戏。”“我要搭动物园。”“我喜欢看书。”“我要做做玩玩。” (这些都是幼儿最近常玩的游戏)  相似文献   

18.
反观目前的科学教育活动,虽然教师能为幼儿的探索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但“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仍然存在。教师常常有意无意地将自认为正确的答案或观点强加给幼儿,忽视客观事实和幼儿的主动建构。“一个正方形变成了几个长方形”在中班“铺路”活动中,教师让幼儿通过折、剪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变换图形,并贴在相应的“路洞”(用硬板纸做成)里。操作之后,教师问一幼儿是怎样变图形的,幼儿答:“把正方形变成长方形。”教师接着问:“用几个正方形变成几个长方形?”幼儿说:“用一个正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教师觉得这一说法违背常理,…  相似文献   

19.
(一) 目的:使幼儿熟悉水性,喜欢在水中游玩。准备:穿好下水服装,成一路纵队下水池。玩法: 1.“走圆圈”先成一路纵队,前后幼儿手拉手,然后走成圆圈(面向圆心)。2.“开火车”一手搭前面小朋友肩,一手划水,成一路纵队向前行走。3.“水中跳”手拉手围成圈面向圆心,在老师“一、二跳”的口令下蹬池底跳起(先蹲后跳,幅度由小到大)。4.“吹泡泡”围成圈,老师说:“一、二吹!”小朋友把头放在水中,做呼吸动作,呼完气后抬头,可连续进行。5.“皮球浮起来了吗?”(先在陆上做全蹲抱膝浮体动作)老师出示皮球,放入水中,说:“小朋友,你们看皮球在水中浮起来了,我们小朋友也要象小皮球一样,把身体抱得紧紧的,然后脚一蹬,慢慢浮起来,看哪个小朋友象小皮球一样浮起来了。老师发口令: “一、二——三”,幼儿做抱膝浮体动作。  相似文献   

20.
有一次,我校实习生小傅给幼儿上情景讲述课。这节课先给幼儿观看表演,然后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幼儿讲述表演内容:小红关心奶奶,帮奶奶做事。表演中有如下一段情景:奶奶年老眼花,穿针引线有困难,小红帮奶奶穿线。针对这段情景,教师与幼儿有如下几句对话: 教师问:“奶奶穿进去了吗?”幼儿答:“奶奶没有穿进去。”教师又问:“那末小红穿进去了吗?”幼儿答:“小红穿进去了。”课后讲评时,我说:“这根针的针眼竟然能让小红穿进去了,可想而知它是巨大无比的!”引起实习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