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僧因缘记、因缘传,主要记叙有关高僧的神异事迹,凸显高僧个人的宗教实践与历程,供作信众学习修行的借鉴,结合佛教、历史与文学是其特色。高僧因缘记的故事性、传奇性、神异性是佛教弘传中极受欢迎的宣扬手法。本文根据敦煌写本P.2680、P.3570、P.3727等三件《隋净影寺沙门惠远和尚因缘记》校录文本,析论其情节叙事,持与《续高僧传·慧远传》对照,说明其篇幅、叙事异同之用意与文体属性。并透过对敦煌写本因缘记原生态的抄写现象所呈现的多种高僧因缘记汇抄的文献特色等考察,以为:当时僧人于各种法会间选择《高僧传》中适当的高僧神异事迹,栝其内容而撰写因缘传、因缘记,以备宣讲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2.
敦煌出土的说唱文学作品《欢喜国王缘》是在佛教名义之下唱出的一首生死不渝的爱情之歌。本文与白居易的《长恨歌》从故事题材、结构、写法、造成爱情悲剧之原因等方面进行比较,如出一辙。从中可见优秀作家与诗人都会向民间文学学习并从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3.
S.5648杂诗抄写本为册子本装帧形式,杂抄佛道相关文学作品。通过诗文词句对仗对此件所抄《圆形方形诗图》进行内容破读;运用写本学考证方法,考察S.5648写本同抄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霜”字等白色事物在金山国时期文学作品中的代表性,由此推测《圆形方形诗图》的创作时间为金山国时期,其性质为带有现实意义的杂体诗作品,抄写在此卷中的时间断为癸酉年913年。通过对P.3351《十字图诗》的实际用途和抄写情境的简要判断,系联S.5648写本,推断《圆形方形诗图》的抄写者为佛寺学郎,其用途一为情感抒发,二为日常娱乐。  相似文献   

4.
藏经洞发现的古代讲唱文学写本,为数甚丰,已先后被汇成录文专集问世。研究敦煌文学的论文和专著也蔚为大观,成果斐然。唯四兽因缘这篇短文,尚未见有专文论及。四兽因缘是个佛教题材的变文,它与其它几个变文合写于同一卷本内。此卷被伯希和掠走,今藏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编号为P.2187。本文被收入王重民等先生合编的《敦煌变文集》卷七。  相似文献   

5.
敦煌写本书仪残卷有百件左右,周一良先生在《敦煌写本书仪考(之二)》中概括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十二个月为纲来安排的,认为是最早形态的书仪.在周一良先生的指导下,笔者作了录校整理,属于此类的现存十一个编号:P.2505、2679、3375、3420、3466、4989背,S.5472、5660、6180、6246、361背.最长的是S.5660,存三百行左右,可惜上端齐头缺去,据其他写本看每行缺7-8字:S.6180最短,加书题也只有残缺的三行半.十一个写本,大致分三个抄写系统:P.2505、3375、3466、3420等四件为一个系统.P.3420未见,据王重民先生云是P.3466的后半.P.2679,S.5472、5660、361背等四件为一个系统.P.4989背存15行,与S.5660尾部十月至十二月部分字句相同,不同之处更多,显系另有所本,应属第三个系统.S.6180只有残缺的三行半;S.6246仅存两残纸,一纸为首三行,另一纸为一月后半至二月初的十一行断片,难于确定属于那个系统.  相似文献   

6.
杨琳 《家教指南》2011,(1):104-111
敦煌文献唐代郑馀庆撰《大唐新定吉凶书仪》是一部重要的综合性书仪,对了解唐代社会具有不可多得的史料价值。周一良、赵和平在《唐五代书仪研究》一书中率先对此书仪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阐释了书仪的基本内容。不过由于是初次梳理,在字形辨识及词句理解方面存在不少疏失。本文针对周、赵二氏在书仪第二篇《节候赏物》的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我们的订正及解读意见,以使读者准确理解书仪的内容,从而正确认识唐代社会的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7.
唐五代以来盛行刺血写经,敦煌写卷《〈灵州龙兴寺白草院史和尚因缘记〉》反映了佛教刺血写经与儒家价值观之冲突。牛肃志怪传奇集《纪闻》中"屈突仲任"故事以及敦煌老人刺血写经的题记,则显示出刺血写经在佛教地狱信仰背景下在庶民间的转变,可视为佛教中土化、世俗化历程中的一个侧影,故敦煌写卷《灵州龙兴寺白草院史和尚因缘记》具有重要的宗教思想史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张小刚著《敦煌佛教感通画研究》由甘肃教育出版社于2015年8月出版。这是一部关于佛教传播过程中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佛教圣迹、灵异感应事迹以及各种瑞像图即敦煌佛教感通画研究的专著。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图像考证,包括第一章至第三章,按照图像来源的地域划分和类别,对敦煌佛教感通画中天竺、西域、汉地等地区的各种图像进行了考证,分别介绍这些图像的内容,探寻图像的文献依据,分析图像的特征及变化。中篇为综合研究,包括第四章至第七章,对敦煌瑞像图的通式和  相似文献   

9.
P2824《三界九地之图》内容考证胡同庆一敦煌遗书P2824《三界九地之图》原件现存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至今无人对此研究。笔者通过缩微胶卷研究发现:这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界九地图,大致绘制于距今一千年以前的公元9至10世纪的晚唐或五代、宋时...  相似文献   

10.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22件汉、藏文宅经写卷,弥补了目前唐宋时代同类文献缺失之不足.敦煌藏文本P.3288V《宅经·五姓家宅图等占法抄》与P.T.127V《人姓归属五音经》均系依据汉文本《宅经》编译而成.它们的发现,表明宅经文献不仅在中国古代的中原地区长期流行,同时对吐蕃日常生活也有深刻影响,隐喻着归义军时期敦煌吐蕃移民转型发展、积极融入地方社会的具体路径,成为唐宋时代汉、藏认同融合历史归宿的重要见证.  相似文献   

11.
杜鲜 《家教指南》2022,(2):81-91
本文从勘误《蛮书》所载南诏王红色头囊的对应图像入手,考订了以往对《南诏图传》梵僧头饰文图对应和意涵释读的错误。结合对卫藏、敦煌、藏东等地吐蕃缠头佛教造像的梳理,厘清了南诏大理国头囊的正确图像和形制特征,证实了《南诏图传》中梵僧红色头饰“赤莲冠”为南诏头囊原型,其源头为吐蕃缠头。吐蕃缠头佛教造像对南诏大理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这里,本文准备谈三个方面的问题。即《金刚经》流传概略;《金刚经》的主要内容以及《金刚经》与唐代社会。因笔者学识疏浅,错谬之处,请前辈和同仁赐教!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流传最广的一部,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它是佛教大乘教派中一部纲领性的经典。《金刚经》出现于何时?一直没有多少可供参考的直接材料为佐证。日本学者中村元先生他认为《金刚  相似文献   

13.
《柳州师专学报》2017,(3):65-68
以张恨水《啼笑因缘》为出发点,立足于文本,从文学成就、艺术特征和文学价值等三个维度讨论《啼笑因缘》作为通俗文学经典作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十善法是佛教一切善法的基础,通过对法藏敦煌藏文文献P.T.4V《十善法广论》的译注和内容分析,结合藏文文献探讨吐蕃时期佛教伦理道德法对吐蕃法律的影响及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73年12月,湖南长沙发掘了著名的马王堆汉墓,其中三号墓出土了帛绘古地图三幅,三幅地图所绘地域的主区均为湖南零陵地区南部六县今地域。学者们根据地图内容分别把它们命名为《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长沙国南部城邑图》、《长沙国南部驻军图》。通过对《地形图》的整理和修复,《文物》杂志于1975年2月号发表了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的《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地图的整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谭其骧先生的《二千一百多年前的一幅地图》两篇文章。其后,《湖南考古辑刊》第二期又发表了湖南省博物馆周世荣先生的《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地形图古城址的调查》一文。三篇文章均对地图中绘记的八个县级居民地作了详略不等的考证。1986年至1987年,笔者在参加对这一地域的文物普查时,通过田野调查,觉得上述三文的考证与现在城址在地址、地域上  相似文献   

16.
在《大正大藏经》、《本缘部上·下》里搜集有《譬喻谭》、《因缘谭》、《本生谭》等佛教经典,在这些佛教经典里,可以得到许多难得的汉语翻译佛典的语言方面的研究资料。本文拟从《本缘部》这部经典中,就《生经》一书进行一番深入研究,并对其语法特点作一调查(《生经》以下简称《生》)。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三三年,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写下一段话: 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祗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这是陈先生对于中国学术思想史的一个精辟、深刻的大判断。其要义有三:(一)明确点出以宋明理学为中心的学术思想,是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学术思想发展的一个高峰,一个承前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中的俗语体现了很多佛教意识,如因果报应、积德行善、因缘等,另外还有负面的表现,以及二者当时对社会的影响,文章分析了形成这个现象的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等,以对人们更加深刻的认识《金瓶梅》这部旷世奇书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9.
归义军政权在张氏和曹氏统治时期 ,始终谋求中原王朝对其的承认和支持。敦煌书仪中保存着大量归义军官员迎接、参见、谢贺、宴请唐朝和五代中原王朝来使的仪目和口头用语 ,并有不少反映当时具体事件的真实信函。但是学者们对一些书仪或信件本身的年代、主属看法不一 ,由此影响到归义军与中原王朝来往的事实。本文试图通过P 2 945书仪形式和内容的再辨析 ,重新探讨这件书仪所反映的曹氏归义军遣使中原的年代史实以及灵武节度使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宗教视角对《红楼梦》的创作宗旨及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进行重新审视,提出了“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合流归一于‘石头’”的观点,并分别从三教归一的整体趋势、《红楼梦》中的梦幻世界以及禅机谶语的点化手法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