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标记理论,比较分析无标记句式"NP+V+了+NP"和两种有标记句式"NP+V+来/走+了+NP"在语义上的关联,并从语言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对不符合标记理论要求的关联进行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介宾结构"往+NP"①既可以位于动词前作状语,也可以位于动词后作补语.一般来说,语法形式和语义结构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往+NP"作补语和作状语时在语义上的差异有三点:叙述者立足点不同,凸显的语义焦点不同,NP的语义角色不同.  相似文献   

3.
在“V单+NP”语块中,有的动词与NP之间具有语义内含关系,这种语义内含关系使得动词与NP在语义上形成依赖关系,从而有助于“V单+NP”语块的形成.语义自足性是动词与NP语义内含关系形成的深层制约因素,在词典对二者的释义中这种内含关系也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的“(N)+V得+NP+VP”句在语义平面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文章将从“(N)+V得+NP+VP”句的基本语义结构、“(N)+V得+VP+VP”句各部分的语义关系、“(N)+V得+NT+VP”句的语义结构模式对这类句式作一语义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一M+X过+一M"不论是形式还是功能,都表现了其作为典型构式的语法特征.句法上,"X"多由性质形容词充当,"一M"的指代功能显著.语义上,存在两种不同的构式义,分别是递进性差比义和非递进性遍指义,两种构式义也存在着内部的演化规律.语用功能方面,在意义上主要体现在主观性和突显度,形式上体现为紧凑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标记理论,比较分析无标记句式“NP+V+了+NP”和两种有标记句式“NP+V+来/走+了+NP”在语义上的关联,并从语言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对不符合标记理论要求的关联进行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NP+BE+NP构式在修辞学、语义学、语用学等领域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本文试图以Lakoff (1987)的“理想认知模型”(ICMs)中的转喻映射为理论框架从认知的角度来透析NP+BE+NP构式,通过单向决定性转喻映射和多向选择性转喻映射两种方式对NP+BE+NP构式的认知理解反映了人们对各类事物、活动等的定势态度。  相似文献   

8.
关于表索取义NP1+V+NP2+NP3句式的身份问题,学界分歧很大。否定该句式双宾句身份的学者,其理由有两个:1、坚持"领属说",2、坚持动宾可搭配原则。实际上,根据对语言事实的观察,这两种观点均不足以否定该句式的双宾句身份。根据分析,该句式应该看作双宾句,与给予双宾句一样属于双宾句中的一个小类,即索取双宾句。索取双宾句在句法语义上具有自己特点。  相似文献   

9.
蔡莉 《语文知识》2012,(3):36-38
句式NP1+V2+NP2中部分中心语为体词性短语NP2可以分裂移位到句首,部分则不能。文章从V2的语义特征和NP2的內部语义关系考察分裂移位的相关因素。分析认为当V2所在的句型与NP1+V2+NP2相符,NP2是以体词为中心的偏正短语,且语义类型均为受事和中性宾语时NP1+V2+NP2能进行分裂移位。此时,NP2內部结构还具有如下特征:NP2为限定性或描述性语义关系且中心语为实体名词,修饰语均对中心语有分类的区别性特征。最后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角度对分裂前后句式变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在NL”的语义指向、语义功能分别对“在NL”置于主语前和置于主语后这两类句式进行详细的分类研究,并跨出单句的形式和范围,尝试将包含“在NL”的句式放在语篇中进行考察,全面揭示制约“在NL”在这两种不同位置的句法、语义、语用、语篇等因素以及这两种句式的对应变换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认知主体对意象图式不同成分或关系的突显,导致“一”“满”进入构式后呈现为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的形式变体。联系体现为两者基于同一概括的语法义;区别体现为两者形式与语义上的不平行性。这种不平行性主要通过图式化过程的突显差异进行认知识解。“一”从整体上突显数量信息,提供概量,具体表现为极限程度的不充分性和极限程度的充分性。“满”突显充盈度的饱和,提供全量,具体表现为概括程度的充分性。  相似文献   

12.
在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下研究"给"字结构"NP1+V+给+NP2+NP3"的象征关系发现,"给"字结构"NP1+V+给+NP2+NP3"和其语义结构"施事+动作+与事+受事"之间的象征关系是通过"自主/依存联结"实现的.运用"新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分析了"NP1+V+给+NP2+NP3"的语义合成过程,以期对其语义建构机制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社会方言,美国黑人英语有许多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方面的特点。美国黑人英语对美国方言,甚至对标准英语都有一定的影响。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美国黑人英语中"NP+Call+NP+Ving"结构的特点以及其语义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4.
讨论“向+NP+VP”和“V+向+NP”这两种格式在VP、NP、动词后趋向补语所表示的意义以及介词“向”后的动态助词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汉语中有一类形容词,在一定的致使框架中可以表达致使义,即致使形容词。致使形容词具有人的感觉和引起感觉主体的变化两个语义特征,可分为生理类致使形容词和心理类致使形容词,它产生于状态性致使事件对被使事件的作用及其产生的变化,多通过动结结构突显致使义。  相似文献   

16.
本身语义上的事件性和概括性是歇后语获得比喻识解的前提条件,喻底对喻体的概念突显和概念框架转换是其认知手段,"喻体+喻底"的结构一实一虚,具有认知上的张力,为推演理解新的事物和现象提供认知上的通道。这种认知共性的存在,使得歇后语保持了长久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致使句。汉语的致使句大多都有“把”、“使”、“让”等显性标记提示,以突显受事实体。而英语的致使句则没有这些显性标记提示,只是对事件进行客观描述。因此,在汉英互译的过程中,译者就应注意这些差异。  相似文献   

18.
论"非常+NP"     
近年来,语言学界已经对“副 名”做过许多的讨论和分析。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选取“副 名”结构中的一个“非常 NP”来加以继续探讨,并将之与“形 名”的“非常 NP”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了这两种结构对名词性成分NP数量意义的特殊要求,并参考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非常”的用法对它们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9.
"曾经+的+NP"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经”是现代汉语常用的时间副词,一般用作状语.近年来经常出现在“曾经+的+NP”搭配方式中.本文对这种搭配方式形成的原因、条件及NP的语义类型进行分析,并对几种说法进行商榷.我们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新兴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20.
英山话的“NP1 让 NP2 VP 它”这个特殊句式表达的是对未然性事件的使然性处理,强调某种结果的实现,传达一种不满、责备的意味。这个句式中的“它”既可以复指NP1,也可以复指NP2;“它”既是一个语义成分,又是一个语法成分:作为语义成分,“它”帮助表示使役义,没有复指的这个“它”则表示非使役义;作为语法成分,“它”有成句功能,不能替换,不能省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