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三国演义》是一部后人写前代历史的小说,其中表现了作者的诸多历史观,也凝聚了几百年的民间心理。在清代毛宗岗父子最终修订时,在全书之首加入了明代诗人杨慎的《临江仙》[1]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  相似文献   

2.
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写得极好: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传说李白到了黄鹤楼,见大江滚滚,龟蛇茫茫,诗兴涌来。可是却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没有写出来。后来他走到了鹦鹉洲,见青山绣  相似文献   

3.
谈萨空了的读者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洁 《新闻知识》2007,(12):51-52
提到读者观、为读者服务,人们无疑会想到报人邹韬奋,却很少注意到萨空了。事实上,萨空了在主编《立报》副刊《小茶馆》时所表现出来的面向下层民众的读者观不容忽视,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相似文献   

4.
翻开去年11月20号河南日报,一行熟悉的标题立即映入眼帘——《心中自有党性在》。“啊,我的稿件中了!”心中一阵欣喜,紧接着又是一阵失落后的惆怅。原来,去年10月初,我同时采写了两篇稿件,一篇是反映我县举行农民篮球赛的特写——《山乡发出赛球令》;另一篇是记述我县优秀纪检员刘万富的长篇通讯——《心中自有党性在》。在写前一篇稿件的时候,我没有进行深入采访,从体育  相似文献   

5.
正明清时期的判词相当于现代的判决文书。在明清司法档案未被整理、出版之前,研究者可以系统利用的史料唯有明清官员文集中收录(或者单独出版)的判牍,包括官员对本人撰写判词的整理本,以及时人或后人对官员撰写判词的选编本。对此,学界做了大量的史料收集和整理工作a。可在对判牍的研究中,有个问题常被忽视,即判牍到底适用于哪种场合,它是否就是用来执行的最终判决?对此,笔者拟从文字表述、比对新近出版的司法档案等途径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通人自有通论。1931年,徐志摩乘飞机遇难后,许多生前好友著文悼念,有同学之谊的郁达夫先后写了两篇文章,第一篇名为《志摩在回忆里》,历数了与徐的交往后,于文末感慨地说——  相似文献   

7.
相形之下     
本来还应该有个副题,叫“读”什么有感,后想想,文中再说吧。 读新华社朱幼棣同志《同在丰碑下 面对孔繁森——<雪域丰碑——孔繁森>对簿公堂引出的话题》(见本刊今年笫7期)一文,既感动又激动。笔者业余时间操支破笔主要是写点杂感一类的文字,故敢夸口不信皇帝不信神,从来没有救世主,更不去写一些廉价的歌啊颂呀的文字。怕打“寒噤”,也不喜欢身上起“鸡皮疙瘩”。可面对孔繁森的感人事迹,在其精神形象之下,  相似文献   

8.
掂一掂新闻的分量——这虽是常说的一句行话,可真正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新闻稿件是一种精神产品,虽不象物质产品那样可以用尺量用秤称,但凭着人共有的认识可以感知的。测判一则新闻的分量,需要对其所包含的新闻价值——震动性、感染力、影响面、宣传效益等,进行综合的权衡和估价。在采写新闻中自觉掂一掂所触新闻事件的价值和分量,起码有三大益处。首先决定写不写。新闻写作过程,就是作者对自己触及的大量新闻现象进行筛选,加工、制作的过程。选材好坏,新闻稿件的优劣,具有举足轻重的关系。没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压根儿就不必去耗费笔墨。近年来,我在开发应用新闻资源上,始终坚持写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司空见惯的事不写;写有指导意  相似文献   

9.
说起客里空,新闻工作者都应该知道,他是前苏联作家科尔内楚克在卫国战争期间写的一个题为《前线》剧本中的人物。有一名叫客里空的记者在前线采访时,不经过调查了解,整天呆在指挥部里捕风捉影,弄虚作假,杜撰空  相似文献   

10.
中宣部去年专门为记者节准备的一台文艺节目《为时代放歌》播出已经有些日子了,可我的耳畔依然时常地萦绕着那首歌颂新闻记者的歌曲——《在世界的眼睛里》。时间越久,那旋律越清晰地回响;日子越长,那歌词越生动地跳跃。我没有办法不把它写出来,压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让自己的心灵不断得到慰藉——在有风的时候,我是树的坚强;在有雨的时候,我是鹰在飞翔;在夜深的时候,我的灯光最亮;在月圆的时候,我正四处奔忙。在世界的眼睛里,我是天圆地方,我是天地脊梁。青山有情对我笑,流水有爱对我讲,若问我是哪一个,笔墨人生写华章……在世界的眼睛里,…  相似文献   

11.
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才是恒久的"伤心漫过那片海",是2002年5月8日,笔者在采访大连空"5·7"空难时,所写的一篇记者手记。在这前后,笔者还先后实地采访过温州空难、包头空难、烟台海难。采访中亲历的灾难现场还有,造成309人遇难的洛阳大火,造成234名村民遇难的重庆开县井喷事故,以及江西芳林小学爆炸、广东江门爆炸、陕西榆林爆炸、广西南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个关于电视的话题。 香港回归后的第二天,中央电视台的晚间节目中播出了记者采访民族英雄林则徐后人凌青先生的专题。凌青先生十分动情地说,先祖的遗愿终于实现了,想在这里引用陆游的诗告慰九泉之下的他老人家。随着他的吟咏,屏幕上打出同期声字幕如下:“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亡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将“王师”硬是变成了“亡师”,弄得观众惊诧莫名。堂堂国家级电视台,居然将中学生都耳熟能详、信手写来的“名人名言”,搞得如此不伦不类,直叫人为之赧然。  相似文献   

13.
说长道短     
好一个《青山遮不住》你读过新华社5月6日播发的《青山遮不住——大瑶山隧道贯通记》这篇通讯吗?它刊登在人民日报、广州日报、湖南日报等10家报纸上。长篇通讯为如此多的报纸同时采用,这是不多见的。原因可以举出多种。我觉得,主意高、新,主题开掘得深,是这篇通讯能够占取众多报刊的重要版面、赢得较好的社会效果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从这篇通讯的字里行间,你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一主旋律的有力鸣响。写京广线衡广段运输告急,反衬出兴建衡广复线、打通大瑶山是适应改革开放、振兴华南经济的需要;写来自中南海的决策,写中央领导同志为大瑶山隧道的建设而操劳,揭示了形成开山巨力的时代源泉;写掘进设备的更新、技术水平的飞跃,则是在显示对外开放后的成果……作者并  相似文献   

14.
1988年5至10月,我给军内外报刊投稿50余篇,其中仅省以上报刊就见稿11篇。这对别人来说不足为奇,但对我这个刚起步的新闻业余爱好者来说,是未曾料到过的事。我开始写作时可算是个“快手”,在不到两个月时间竟然拿出了62篇“作品”,可全都被编辑判了“死刑”。正在我决定搁笔改行的当儿,政治处一位宣传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人到三十不学艺,而文教干事赵顺利却不信这个邪,愣将省吃俭用攒下的10000元买了部照相机,业余时间摆弄起来还真像那么回事儿。赵顺利是1979年从河北乐亭县入伍的,在部队学过放电影,当过团俱乐部主任,担任过连队指导员,现为师政治部正营职文教干事。他练过书法,钢笔字、毛笔字,左右手可同时写。最让赵顺利着迷的还是学摄影。虽然人道时间不长,可专业技能提高很快,仅3年时间,就在报刊发表图片作品300多幅,并被中国民俗摄影学会、中国摄影家协会河北分会吸收为会员。其实,学摄影决不是件简单的事。赵顺利也曾一度在矛盾…  相似文献   

16.
吕玲 《青年记者》2016,(35):42-43
今年3月,一名人工智能记者在韩国《金融新闻》编辑部正式上岗.每天股市收盘时,这名人工智能记者仅需0.3秒就可根据韩国证券交易所的数据,写出一篇有关股市行情的新闻报道.而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读者分不清楚到底是人写的还是机器写的.①  相似文献   

17.
邵华 1938年10月出生在革命圣地延安,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副部长,少将军衔。近年来,曾主编“纪念杨开慧烈士”《骄杨》画册,策划电影《杨开慧》、电视剧《寻觅骄杨》,主编《永远的怀念——毛泽东诞辰百年辑录》以及电视专题片《毛岸英在抗美援朝中》等多部画册、电影、电视专题片。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10年,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17岁爱吃红辣椒的少年写下了这首颇有喷薄之势的小诗。风雨沧桑40年。1949年,北京天安门城楼,当年写诗的少年已年近花甲,他用雄浑高亢、饱含激情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40年万水千山,40年虎踞龙盘,40  相似文献   

18.
书业内外     
《出版参考》2009,(16):7-7
“官场小说”教会我们什么? 据《天天新报》报道:不知从何时起,市场上悄然出现了一种以描写官场生涯或政府官员日常工作生活的小说。这类被归为“当代文学”的作品在坊间自有其专用别名,谓之“官场小说”。写“官场小说”的人,应该持有的创作态度是——冷静、客观,而这样的创作态度又完全取决于创作的出发点——反映现实以纠正偏差。  相似文献   

19.
小小通讯员,有什么经验可谈。我看不仅一个人有这种想法,其实正是这种想法,阻碍了通讯员写作水平的提高。我从1986年开始学着写稿,当时只能写些表扬稿和读者来信,而且写的很苦,一年下来,仅上了几个“豆腐块”。劳动和收入的反差,使我静下心来,我认识到没有一定的功底光靠热情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我报名参加了新闻培训班,看了不少书。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89年,我已达到年用稿在百篇以上。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我觉得经常总结一下经验大有好处。我先后写出了《悬念、立体、联想——谈写活导语的三种方法》,《如何写活会议消息》、《快速采访  相似文献   

20.
关于奕新曾被道光帝立为皇太子一事,清代的笔记或稗史中多有记载。但一般治史者均因其为稗闻野史,不足为信,仅聊作话柄谈资而已。某些历史记载,虽未入官方正史,但未必定非史实。对于野史稗说,固不可盲信为凭为据,但全然否定不信,恐亦有碍史实的判认。有鉴别地利用某些稗闻野史,或许恰可补官修正史之不足。通过对清代一些笔记、野史、稗闻的爬梳,对道光帝立储朱谕的重新解读等,笔者认为,道光帝确曾立奕新为皇太子。现试析之,不当之处,尚祈方家批评指正。一道光帝曾立奕訢为皇太子道光帝的次子、三子均早殇而亡。道光十一年(1831年),年已23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