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于“安史之乱”后.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草堂所作的一首抒情诗.其价值取向应是感受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思想和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要让该诗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学生的精神领域中产生深广的影响.应在深入研究传统的  相似文献   

2.
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带口辗转来到成都。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两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草堂”便是成都草堂。  相似文献   

3.
上元二年写作于草堂时期的《戏为六绝句》是杜甫最重要的论诗著作,在《戏为六绝句》中杜甫提出了“亲风雅”、“当时体”等观点,“亲风雅”、“当时体”等主张对杜甫草堂时期诗歌思想的多样化和艺术形式的升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使杜甫的草堂诗体现出了“诗史”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2008年,著名作家王蒙,著名诗人舒婷将参加由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举办的“文化名人走进草堂”活动,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开坛”讲诗。据悉,杜甫草堂将把“文化名人走进草堂”系列讲座打造成为成都版《百家讲坛》,定期邀请名人与观众坐而论道,畅谈中国诗歌文化。与央视《百家讲坛》演讲主题多样不同的是,“文化名人走进草堂”系列讲座的主题将以诗歌为主题。  相似文献   

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下文简称“《茅》”)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下文简称“《十》”),分别是唐朝诗人杜甫和宋朝诗人陆游著名的风雨诗,诗中浸渍着自然和时代的凄风冷雨,饱含着伤国忧民的悲壮情感。因同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第25课,我们试进行对比阅读。一、诗人生活处境相似。两人都是仕途多蹇,衰老贫困。《茅》是杜甫50岁时所写。安史之乱中,杜甫历经坎坷,被俘复逃离,为官又弃官,“三年饥走荒山道”,才辗转来到成都。依靠一些亲戚朋友的接济,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有了暂时的栖身之所,并靠故人严武接济,过上…  相似文献   

6.
在新编入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五册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被后世尊为中国诗圣的杜甫以博大的忧国忧民的火热情怀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绝响。诗人爱国爱民的热情极富艺术感染力,但“庇”字应怎样读,争议很大,影响了感情的抒发。课下注释中标示读“pì”,学生诵读到此名句时,本应慷慨激昂,却都低头窃笑。这样的读音有伤视听,是否注释中所标示的读音是错误的?《辞海》中“庇”无“pì”音,再查“bì”音明确指出“庇”读“bì”音,意思是:遮蔽、掩护,并且举例词为“庇荫”、“庇护”,又指出杜甫的《茅屋为…  相似文献   

7.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晚年漂泊西南。其中,寓居成都草堂时期是他一生中的重要时期。后世诗论家对杜甫入蜀后的诗作极为推崇,认为杜甫在成都草堂时创作的诗歌是独具特色的,并且对于研究杜甫诗歌情感有较大的价值。文章试图通过分析中学教材里出现的一系列杜甫草堂时期的作品《客至》《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村》《去蜀》,来探究那个时期杜甫的情怀。  相似文献   

8.
学情分析策略杜甫的《兵车行》诗句明白如话,用典很少,高三学生又都读过杜甫的不少名诗,对杜甫其人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学生凭借注释,读懂读通这首诗没有什么困难,可通过反复诵读在习得中同化。但字里行间诗人激切奔越、浓  相似文献   

9.
写鉴赏短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展开议论,谈自己的看法。竹是古代诗人喜爱的咏诵对象。但在不同的诗人笔下,竹的形象是迥然不同的。唐代诗人杜甫笔下的青竹是“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恶竹”成了  相似文献   

10.
写鉴赏短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展开议论,谈自己的看法。竹是古代诗人喜爱的咏诵对象。但在不同的诗人笔下,竹的形象是迥然不同的。唐代诗人杜甫笔下的青竹是“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恶竹”成了邪恶势力的象征。但宋代苏轼却说:“宁  相似文献   

11.
伟大诗人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字应怎样理解才正确呢?肖文苑在《唐诗琐语·再说“诗眼”》中说: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字,“是腐臭之意,从语法结构上看,它是动词。”而林安在《“诗眼”不一定都是动词》一文中却说:杜甫的“这个‘臭’字也只能是形容词啊!”(《福建文艺》  相似文献   

12.
教杜甫《登高》,已有近十回。年年岁岁“诗”相同,岁岁年年“教”各异。此回教《登高》,我还想变变招。一变教师讲述为师生诵读。首先让学生朗读。按常规教法,应首先来一番知人论世:杜甫为何许人?诗歌写作的背景是什么?否则学生会如坠烟雾,不明就里,无法深入了解诗作内涵。这种  相似文献   

13.
堂成杜甫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一、背景扫描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天流落至成都,寓居在“(成都)府西七里,浣花亭三里”的草堂寺。在亲朋的帮助下,诗人在浣溪西头一块林塘幽雅之地营建草堂,于第二年暮春时节基本建成,本诗即作于此时。据史志记载,杜甫草堂完全建成当在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堂成》一诗真实生动地记录了诗人乍到成都后在草堂生活时的所见所感,于描绘草堂竹木之佳、禽鸟之适中抒发久经颠沛流离之后暂得栖身之所的愉悦心情。  相似文献   

14.
名联赏析     
对联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律诗的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很多工整的对仗,成了后世的名联。例如主人待客,常吟诵的“花径不曾缘客少,蓬户今始为君开。”是唐代诗人杜甫《客至》里的颈联。当时杜甫刚刚定居成都草堂,正值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热情好客的主人清扫院落,敞开蓬门,殷勤接待来客。再如人们经常用来描写爱情或友情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中的颔联。  相似文献   

15.
情感是小学语文的灵魂,儿童学习必须伴随情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中有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向往美好的情境”“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京津沪浙语文第八册教学设计说明: 《绝句》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诗中描写了他的住所成都城外浣花溪草堂前的明媚秀丽的景色。整首诗意境优美,一句一景,犹如一幅风景画。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通过展示草堂附近的美丽春色,使学生将欣赏画面与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结合起来,以达到学得主动、愉快的目的。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1.理解《绝句》所描绘的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春  相似文献   

17.
《江畔独步寻花》是杜甫在成都时所写的。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天到达四川成都,由于朋友的帮助,从第二年开始,他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起了一所草堂。杜甫在成都草堂先后居住将近四年,在这段时间内,诗人由久经战乱奔波而得到安定环境的休养,心情是比较恬静闲适的。正是在这种环  相似文献   

18.
48岁的杜甫历经了千山万水,千辛万苦来到了成都,起先寄居在一座叫浣花溪寺的破庙里.后来在友人的资助下.于浣花溪畔建造了一座属于他自己的“草堂”。“草堂”让杜甫感到了生活的安谧闲适.这样的闲适也就让诗人觉出一种美丽:  相似文献   

19.
《春夜喜雨》是杜甫于公元761年定居四川成都草堂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描写春夜降雨。滋润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春夜喜雨》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就是字面不见“喜”字而处处皆显喜意。“喜”是全诗的灵魂。 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直接描写春雨,时值春天,万物复苏,正需要水的滋润,而雨从天降。多及时!诗人内心能不欣喜吗?在这里,诗人采用拟人手法,赞美春雨“知时节”:在我们渴望它的时候,它就下起来了。从而初步露出了诗人的  相似文献   

20.
同学们,你知道成都市的杜甫草堂吗?它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故居。我们成都市草堂小学,就紧邻杜甫草堂。今年,为纪念杜甫诞辰1290周年,我们学校成立了草堂诗社,全校的同学已写了2000多首诗歌,选编了9本诗集。有的诗集还陈列在草堂博物馆,向中外游人展出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