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项链》中玛蒂尔德一连串的“梦想”究竟说明了什么?这是直接关系到对该篇作品评价的问题。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项链》,即可发现,作品开头的两个自然段就构成了难以谐调的矛盾,而这矛盾的运动就决定了玛蒂尔德的一系列想法只能是“梦想”。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录下这两段文字:  相似文献   

2.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项链》这一课。(展示课件:课文标题、作者,背景图片是一条金钻石项链。) 教师:我们都已经知道,《项链》的作者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项链》是他的代表作。上一次课,我们欣赏了这篇课文,在阅读时,我们都觉得它就像这挂钻石项链一样,不仅璀璨夺目,而且环环相扣。  相似文献   

3.
“议项链”,是《项链》这篇小说的最后一个情节,也是这篇小说最为精彩的部分,它把小说的情节推到了一个更新的境界,成了世界小说名作中令人叹为观止的“豹尾”。从情节看,小说从“借项链”写起,经过“失项链”,写到“赔项链”,故事已经结束,主题已经体现,结构已属完整,为什么还要写“议项链”?按照小说创作的基本要求来看,的确,创作目标已经达到,但是,它的高明之处更在于:写了“议项链”这个情节,点破了钻石项链是假的,使情节发展出现了新天地,使作品更具有激动人心、发人深省的艺术魅力,结构更加奇特、完美、自然。这…  相似文献   

4.
周玉玲 《现代语文》2013,(12):132-133
这个话题是由一次研讨课和一篇论文引出的。不久前听一位教师讲《孔乙己》公开课,课后讨论时,这位教师说:“我从人性的高度来引导学生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缺陷……”无独有偶,笔者曾在一份杂志上看到一篇谈《项链》教学体会的文章,那位教师在文中也说:“我把问题拓展到人性思考的高度,引导学生从人性角度深入地思考,玛蒂尔德身上也存在我们今天应该发扬的美德……”  相似文献   

5.
高语第四册的《项链》是一篇传统篇目,却常教常新,有挖掘不尽的深厚意蕴,这也许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每次教此文,课堂上关于“玛蒂尔德丢失项链的必然性”的讨论都是轻松热烈的。因为文中有明确的铺垫、暗示,那就是舞会上玛蒂尔德忘乎所以“沉迷在欢乐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舞会结束时,为了不让“朴素的家常衣服”露出寒伧相,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九义教材《少年闰土》一文是从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节选下来的。课文写景优美,场面生动,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但我认为文中“项带银圈”中“带”字的用法值得商榷。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带”作动词时,有以下几个义项:①随身拿着;携带。②捎带着做某事。③呈现;含有。④连着;附带。⑤引导;领。⑥带动,使动起来;引导。可以看出,“项带银圈”中“带”没有这几个义项。如果确要定为“随身拿着”或是“携带”的话,那么为什么用“戴项链”而不用“带项链”呢?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戴”有以下几个义项:①把东西放在头、面、胸、臂…  相似文献   

7.
1996年,在宁波市语特级教师带徒活动公开课的一次试教时,笔上完《项链》一,学生配合默契,课堂气氛热烈,很有些沾沾自喜。求教于特级教师朱道初老师,他问我:“学生配合这么好,答案几乎和你的教参相同,你不觉得有些问题?”我感到一种无与伦比的“造假”似的羞愧。是啊!“当大多数的人从同一个视角去阅读这个世界的时候,这种共读之力便会把世界翻开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严阳 《师道》2011,(5):32-32
对于我们的中学生来说,享有“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美誉的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是他们比较熟悉的外国作家之一。因为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他的若干篇作品,如《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米隆老爹》等。这些作品被我们誉之为莫泊桑的代表作,倍受肯定和赞誉。  相似文献   

9.
一、《项链》乃喜剧而非悲剧《项链》自问世以来,深得中外读者的广泛喜爱,但《项链》也仅仅是篇小说,说到底,它不过是讲了个带有讽刺意味的故事:一个女人想风光风光,想表现表现那美丽的形体身段,出出风头,结果风头倒是出了,却乐极生悲,把使她显尽风头的“宝贝”项链给弄丢了。她为赔偿那串向好友借来的项链,付出了十年的辛劳和青春。最后抖出“包袱”:所借项链是假的。———而我们常没来由地把它拔高神秘化,硬要说它是“批判了什么什么”,“揭露了什么什么”。其实顶多是讲了一则显得有点“巧”的故事而已。《项链》巧就巧在“那项链原来是…  相似文献   

10.
法国作家莫泊桑是世界公认的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一生写过大量的中短篇小说,《项链》即是其中优秀的一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孙秀珍 《现代语文》2007,(2):124-124
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小说塑造了一位被命运捉弄的美丽可怜的形象——玛蒂尔德。因为项链的“捉弄”,她由养尊处优落到贫困辛劳的境地,美丽的容颜也随之消失殆尽。每次读《项链》,我总为玛蒂尔德扼腕叹息,唏嘘不已。  相似文献   

12.
近读《“伊人”非“佳人”》一文,(《语文世界》2001年第6期)陈健梅先生认为《蒹葭》中“所谓伊人”之“伊人”非“佳人”,伊人乃为男性,此说我不敢苟同。陈健梅先生举《诗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又举《郑笺》同《诗序》说法一致,谓诗中所追慕“伊人”为周礼之贤人,按古代重男轻女思想,无疑指男性。据此断言:此“伊人”非“在水一方,有位佳人”之彼“佳人”,且授之以学生。理由似乎十分充足,但未免有失偏颇。众所周知,《诗》三百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在《国风》中最集中…  相似文献   

13.
《中文自修》2004,(2):9-12
今天我们学习第五课,《母亲这样的女人》。这篇课文放在第一单元里面,我的感觉是——“一抹亮色”。为什么这么说?虽说本单元的主题是“平凡而普通”的人,但第一课《陈奂生上城》是以调侃的腔调刻画小人物的;第二课《老王》是沉痛的,黑色的;而第三课《项链》更是一个警醒与劝诫的小说。只有这一篇,从形  相似文献   

14.
《民主与科学》曾有一篇署名文章,题为《“抹上黑”与“抹去黑”——兼论“民主监督”》。文章开头写道:  相似文献   

15.
“暗示”手法在语文课本中常有以下几方面的运用。一是渲染特定的环境。读过《阿Q正传》的人,都会记得在《革命》这一章的开头,出现了举人老爷摇到宋庄来的那只乌篷船。这只乌篷船,不仅显示出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域风光,更重要的是,随着那神秘夜船的到来,便“暗示”出了革命的风声、宋庄的人心浮动和地主豪绅在慌乱之中的匆忙勾结。这种山而欲来风满楼的气氛就为阿旷神往革命”提供了典型的社会环境。在这里,一只夜航船的巧妙安排,就远胜过那冗长乏味的大段背景的描写。二是暗示主题。《项链》一文是以主人公玛蒂尔德借项链、丢项链、…  相似文献   

16.
<正>在“十年动乱”的后期,出版了赵纪彬教授重加增订的《论语新探》第三版(以下简称《新探》)。此版对其原版本各篇均加修订并新增写了五篇,其中有《有教无类解》一篇(以下简称《类解》)。关于增写这篇《类解》的意旨及其研究方法,《新探》在其“绪  相似文献   

17.
汤广文 《学语文》2006,(4):44-44
近日笔者在阅读《名作欣赏》(2003年第8期)时,其中有一篇分析《陈情表》艺术的文章《感天动地赤子情》,作者把《陈情表》中“舅”释为“母亲的兄弟”或“妻子的弟兄”不一样,“舅”能否释为“外公”?  相似文献   

18.
(一)《项链》开头写道:“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句中嵌一“也”字,似乎有点突兀,殊不知这正是作家匠心独运之处。“也”原是并列连词,往往用来关联同类的人、  相似文献   

19.
“原道”出自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刘勰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原道》篇,是刘勰文学评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古今曾有不少专家、学者对之进行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论述,本文仅从写作学这个角度,对“原道”在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中的意义和影响试作探讨。《文心雕龙》体大思精,是最早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原道》篇是《文心雕龙》作为“文之枢纽”的五篇之首,而且列为全书的第一篇,这说明《原道》篇在全书中的重要性。“原道”是《原道》篇中的核心论点。所谓  相似文献   

20.
略说“东皇太一”郭杰在楚辞《九歌》中,《东皇太一》居于十一篇之首。其场面之宏大、气氛之热烈,均为它篇所不及。近代以来,许多学者认为该篇是《九歌》整部乐舞的“迎神曲”,有人甚至提出,整部《九歌》“在理论原则上,被迎送的又非只限于东皇太一不可。”①这虽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