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实体是海子诗学观中的重要概念。海子早期的诗歌以实体的眼光看待一切,把土地、水和东方精神看作永恒不变的实体,麦地诗歌带来了诗人独一无二的神性抒情。实体的涵义是为信仰者许诺另一个世界,当海子在现实中伤痕累累,超越性的精神诉求又面临困境时,诗人对实体的拯救性质绝望了,主体开始觉醒。通过对原始生命力量的呼唤,诗人将最后的希望寄托于太阳史诗的幻象化生存之中。  相似文献   

2.
大地乌托邦是海子诗歌的第一心理时期。诗人试图将麦子与诗歌、物质与精神统一于村庄、河流之中,构建一个“健康的麦地”。诗人坚信通过艰辛的劳动.人类最终能够诗意地生活在天地之间。大地乌托邦中,诗人立足大地,歌颂生存的艰难与劳动带来的慰藉,同时仰望天穹,感受神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3.
大地乌托邦是海子诗歌的第一心理时期。诗人试图将麦子与诗歌、物质与精神统一于村庄、河流之中,构建一个“健康的麦地”。诗人坚信通过艰辛的劳动,人类最终能够诗意地生活在天地之间。大地乌托邦中,诗人立足大地,歌颂生存的艰难与劳动带来的慰藉,同时仰望天穹,感受神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4.
大地乌托邦是海子诗歌的第一心理时期。诗人试图将麦子与诗歌、物质与精神统一于村庄、河流之中,构建一个“健康的麦地”。诗人坚信通过艰辛的劳动,人类最终能够诗意地生活在天地之间,大地鸟托邦中,诗人立足大地,歌颂生存的艰难与劳动带来的慰藉,同时仰望天穹,感受神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5.
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子的诗歌意象丰富,在这些意象群中“麦子”意象较突出,它不仅给诗人带上了“麦地诗人”的桂冠,而且影响了一代诗人的创作。“麦子”作为粮食不仅喻示了生存,与“麦子”相关的意象“麦地”则与北方土地的干涸等苦难相通,而“麦子”本身所具有的阴性的特质与女性的某些特质相似。主要借对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的分析,从而加深对海子及其诗歌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欧玉兰 《课外阅读》2011,(9):268-269
作为80年代末唯一的浪漫主义诗人,海子完全无视这个非诗的时代,把自己天赋的才华和圣徒似的虔诚与疯狂投入自己建构史诗的梦想,走上一条全新的史诗道路。他的《太阳·七部书》可以说是一部充满神性光彩的乌托邦的史诗巨制,其中《太阳·弑》是中国当代诗剧史上不容忽视的杰作,它崇高的诗性精神必将对日趋物质化,繁芜喧嚣的当下文坛进行一场洗礼。  相似文献   

7.
作为深度的抒情者,海子、骆一禾以他们短暂而宝贵的生命,坚守着自己的诗歌理想:"麦地"精神家园,以此来对抗海德格尔的"世界的夜".他们二人用生命承担起诗歌的使命,默默地坚持着朴素、热忱的"麦地劳作",以此来深入麦子与民族精神间的本质联系.他们的麦地诗歌因与生命结合具有同一性,而二者的诗歌所展示的境界及作品风格又具有差异.海子和骆一禾是当代中国最初意义上的、真正的麦地诗人.  相似文献   

8.
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诗人的重要代表,海子的存在丰富了中国当代诗歌的意象群落。“麦地”“村庄”曾一度成为海子的代名词。本文认为,除了“麦地”“村庄”外,“黑夜”意象与‘‘死亡”意象也是海子诗歌意象群落中的重要主题。笔者结合海子的诗歌创作,对海子诗歌中存在的浓郁的黑夜意象与死亡意象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的目的在于解构以往评论界对海子诗歌的麦地意象的单一阐述,对其麦地意象从精神和物质二重性上做重新分析,并重点阐释其物质属性.正是麦地意象所蕴涵的精神和物质之间的矛盾以及海子强调物质与否定物质的强烈愿望导致了海子生命的撕裂.  相似文献   

10.
海子事故是一种生存论存在论意义上的精神现象,究其生存论意义上的原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存在论意义上的原因。综观海子的诗作,从麦地抒情短诗到鸿篇巨制“太阳.七部书”,麦地———太阳形成他辗转漂泊的精神脉索。“桃源”情结与现代理性的冲突首先表现为诗人凌厉的审父意识:被信仰抓住的理性诗人最初也许只能通过语言艺术向着自我意识的深层掘进,当其精神性的掘进快达到某一临界条件时,转而钻进另一种心智训练活动———哲学。海子事故无疑再度宣告了现代人价值的陨落和精神的破产,说明了自近代以来推动我们的思想和信念已陷入深刻危机。  相似文献   

11.
麦地与水是海子诗歌中最主要的主题语象。麦地既是自然风景,又是农民命运和文化精神的隐喻,水则是对人类生存历史、精神命运的深度回味。  相似文献   

12.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艺术符号,是诗人感性、知性与客观物象的瞬间综合。大凡成熟的诗人,总是有相对稳定的意象符号,海子的"麦地"(麦子)、"村庄"等意象便属此类。在这些意象中我们不但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海子诗歌的丰富内涵,而且更有助于了解海子的人生轨迹及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3.
海子作为中国第三代诗歌浪潮的杰出代表,其独具个性的诗风,庞大复杂而又相对集中的诗歌意象,都有着审美和研究的价值。以往学术界对海子诗歌的研究多集中在"麦地情结"上,很少言及诗歌意象具体分析与诗歌王国的向往。通过对诗人的成长、诗歌内容、思想向度等方面的分析,重点探讨诗人笔下另一意象的集中——"王者情结",以及其与诗人的非正常死亡之间的隐秘关系,以期能对学术界研究诗人海子提供一个崭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诗人海子在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大量关于乡土中国的优秀作品,他从乡土中抽象出"麦子"、"村庄"、"土地"(包括麦地)等元素作为诗歌意象,在诗歌和生命行为中实践了他对"生命存在本身"的执著关注;并结合个体生存经验,使乡土在诗歌中得到了真实且富于诗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15.
在海子诗歌中除了能读出其清澈明朗干净温暖的诗风外,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王者般的风范,即建立诗歌王国,成为自己的诗王。那种霸道豪迈野心勃勃的冲动与激情彰显了他对诗之境界的无限攀登和追求,直至极致。这种青春理想和精神渴望,使海子单薄的身体中蕴藏着惊人的力量和信念,他拥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精神家园。王冠作为一种象征,一种形而上的存在,它熠熠生辉在诗人纯净的土地上,像太阳一样给予希望、温暖、关爱。王位精神给予他创作灵韵,在诗歌中追寻希望、光明和理想。  相似文献   

16.
“麦地”意象在海子的诗中多次出现,蕴含在其中的“麦地情结”更是独特而又复杂.海子十五岁之前的贫困生活是他对麦地产生深刻情感的根本原因,理想的幻灭则更是加深了他对“麦地”的回忆和向往.通过分析海子的诗歌,可以了解到“麦地情结”既是他对麦地的热爱和感激,更是对生命本源的探寻与亲近.这也警示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要忘记赖以生存的土地,保持对生命的感恩和敬畏.  相似文献   

17.
作为80年代末唯一的浪漫主义诗人,海子完全无视这个非诗的时代,以自己天赋的才华和圣徒似的虔诚与疯狂投入自己的史诗梦想,走上一条全新的史诗道路.他的<太阳·七部书>可以说是一部充满神性光彩的乌托邦似的史诗巨制,这部未竞的大诗成为20世纪80年代史诗的集大成者,也是终结之作.  相似文献   

18.
【引读】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杰出诗人。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学系,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在不到7年的时间里,他写下了近300首优秀的抒情诗和7部长诗,已出版的作品有《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诗作】答复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麦地神秘的质问者啊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赏读】在海子的诗中,有很多是写麦地的。他执迷于麦地,钟情于麦地,他是中国…  相似文献   

19.
谢伶俐 《现代语文》2008,(10):114-115
海子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具有代表性的校园诗人,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抒情短诗和诗剧,这些诗歌对中国当代纯诗以及史诗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海子的陨落预示着八十年代抒情诗的衰退。从海子的诗歌创作的整个历程来看,他的诗歌创作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主要从事抒情短诗创作,中期写下了规模宏大的叙事史诗,后期则回到抒情短诗的创作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后期抒情短诗创作中极具代表性的诗作,  相似文献   

20.
海子的许多诗歌都是一种哲学的诗意表现。海子通过创造新的意象——亚洲铜、麦子麦地、太阳来表达自己的哲理观念以及最高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