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本应时实用的好书──祝《香港辞典》出版夏棣在迎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光辉时刻,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推出了由郑定欧主编、港粤两地学者合作编写的《香港辞典》,为热心关注香港,希望了解香港的广大读者,及时提供了一部知识丰富、方便检阅...  相似文献   

2.
为积极稳妥地做好香港回归祖国的宣传工作,新闻出版署近日发出《关于出版宣传香港回归图书的通知》。《通知》规定:出版宣传香港回归的图书,要严把内容质量关。全面、正确、准确地反映香港的历史,阐述我对香港的方针政策。介绍香港的情况时,要能增强爱国主义意识,有利于香港顺利回归,有利于香港回归后的繁荣、稳定。通知对宣传香港回归祖国的图书选题的报批等事项作了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3.
绘写香港的神与魂──“香港回归丛书”介评高翔不久前,一位友人颇兴奋地向我谈起新华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香港回归丛书”,这不由地激起我极强的阅读欲.于是,并不费多大周折。这套丛书四种五册──《香港的历史》、《香港的回归》、《香港的经济》(一)(二)、《香港...  相似文献   

4.
随着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日益临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宣传力度逐步加强,并将在6、7月间达到高*.在新闻节目里,《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及时报近国家领导人有关香港回归的讲话、有关活动以及香港地区的有关活动和评论.《新闻和报纸摘要》从4月21日起到7月1日,开辟《香港回归之声》专栏,播发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遣,介绍香港的历史、回归的背景、国零时香港的政策、“一国两制”的重要意义、‘港人治港”、驻港部队肩负的任务等.新闻专题《九州巡礼》自199年7月1日到1997年7月1日,抬出专题…  相似文献   

5.
信息快递     
《邓小平与香港》本书围绕香港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充分展示了作为伟大政治家、我国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小平同志的雄才大略和英明睿智,着力反映了他的国际战略思想宝库的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小平同志在香港回归中的地位和作用。书中详尽介绍了小平同志对于香港并不陌生,早在赴法勤工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闻季鉴997年第3季度新闻界纪事7月1日,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共778家新闻机构的8400多名记者云集香港,采访香港回归祖国历史盛事。7月1日,《人民日报·华南新闻》在广州创刊。7月4日,中国记协举行首都老新闻工作者座谈会,纪念七七事变60周年...  相似文献   

7.
抓住机遇发挥功能服务社会———朝阳区档案馆《香港回归祖国图片资料展览》社会效益显著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事件,也是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档案馆,利用自身优势介绍香港历史,宣传香港回归的伟大意义,为洗刷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8.
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洗雪国耻的百年盛事,也是世界瞩]目的重大历史性事件。为做好香港回归的道,中央电视台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了精心的策划和准备。从其前期宣传来看,《香港百年》、《香港沧桑》等专题节目及相关报道水准较高,对烘托香港回归的欢庆气氛、阐释和演绎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相当充分、全面和成功的。可以这样说,这些节目和报道立意高,气势大,有很强的震撼力和深刻的思想性。作为一个中国人,能成为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现实见证人,能成为殖民统治在香港结束的见证人,能成为民族屈辱历史结…  相似文献   

9.
继去年出版《香港文学书目》之后,香港现又推出《香港文学大事年表》(1948—1969)一书。该书由黄继持、卢玮銮和郑树森主编,年表分四部分:日期、活动事项、文化人往来和出版,时间则从40年代末开始直到60年代末。 对于该书的出版,香港文学界一方面给予肯定,认为这是一本为香港文学作见证的书,颇有价值,另一方面,有人也指出该书中一些项目记述简略,作为文学史料的意义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10.
知识林     
香港回归何以定在七月一日香港回归的时间为什么定在1997年7月1日呢?英人霸占香港共计三步。其一,鸦片战争后,中英于1842年签署了《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本岛。其次,1860年中英签定《北京条约》,割让了南九龙半岛。而第三次,也是土地面积最大的一次,即1898年6月9日签定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称,因“香港一处非展拓界址不足以资保卫”.故“中英两国政府议定大略”,“拓展英界,作为新租之地”。这样,即将北九龙半岛,包括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及大小200多个岛屿,总面积97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入了英国统治范围。1898年…  相似文献   

11.
辑录晚清古籍凝聚香港历史──《香港杂记(外二种)》评介陈红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日即将临近,世人了解与研究香港历史的兴趣与日俱增。可惜记载香港早期历史的原始中文史籍久已散失,检索不易,常使有心人引以为憾。最近,广州暨南大学历史系莫世祥教授辑录、...  相似文献   

12.
随着1997年香港的回归祖国,近年有关介绍香港的图书和地图逐渐好销。《香港交通图》杭州市店近年来已销1000张,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的《现代香港经济》一书,最近我店到50本,半个月就销完。另外有关介绍香港的小说,故事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13.
再过半个多月,即1997年7月1日,香港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了。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一步,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盛事,举世瞩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作为中国新闻工作者,做好香港回归的各项宣传报道,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迎接香港回归,要突出宣传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为了解决台湾以及香港、澳门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小平同志尊重历史和现状,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即在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82年9月,他在同英国首相会见时,阐述中国解决香港问  相似文献   

14.
1996年5月1日,《深圳特区报》在“港澳台新闻”版上推出“香港名人专访”专栏,每周定期与读者见面,至1997年7月25日,已累计刊出了61篇专访文章。由于这一栏目在香港回归祖国倒计时一年多推出,设置新颖,采访难度大,各界名人分析香港形势,敞开心扉抒发爱国爱港之情,表达对香港未来充分的信心,很快得到了读者和有关方面的关注和好评。第一篇专访《范徐丽泰的家国情怀》推出时,香港《文汇报》《深星时报》等报刊还刊出消息介绍。这个栏目已成为深圳特区报加大对香港新闻报道力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了一个名牌专栏…  相似文献   

15.
<正>2022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全球华人为之欢呼雀跃。25年后,我有幸作为一名驻港视频记者,见证和参与报道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这一历史时刻。一、追寻主席的足迹见证“东方之珠”的成长岁月2022年6月30日15时10分许,列车徐徐驶入高铁香港西九龙站。习近平主席乘坐专列,来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并视察香港。这是习近平主席第三次到访香港。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百花文艺出版社编审徐柏容来信:读7期,愿献疑一、二。第13页“香港《史记》出版”条说香港出版了一本写香港历史的书,书名就叫《史记》,我觉得这事未必妥当,《史记》是中国史籍名著,不应再出一本内容迥异的《史记》,不容《史记》出现双包案。否则应属于取书名不当。因此,颇疑“香港《史记》”是否为“《香港史记》”之误,另外,写香港历史的《史记》,似不能如该文所称之为“香港版《史记》”,“香港版《史记》”只能以之称由香港出版之司马迁《史记》。 第11页言书中之序应排于目录之前,甚是。不仅“现代书籍”如是,据我印象,中国古籍似亦大多如是。这种排列次序是合乎逻辑的。但如目录排在序言之前  相似文献   

17.
坚持存真求实记述报业春秋──谈谈我们编修《襄樊报业志》的体会戴叔尧,孙东海《襄樊报业志》的编修工作,从1981年10月开始,至1988年11月出版,历时7年零1个月,经历了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成书3个阶段,搜集资料300多万字,成书27.8万字。...  相似文献   

18.
1999年7月,由老舍夫人胡青题字,由原东北大学代校长、现旅居美国的美籍华人宁恩承先生撰写的《百年回首》一书由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为大32开本,39万字,并附有彩色照片。该书既记述了作者的生平经历,又详细地描写了作者耳闻目睹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变化,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了解近代中国,尤其是近代东北教育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宁恩承在所著的《百年回首》一书中,介绍了自20世纪初以来他所亲身经历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一些与他交往比较密切且较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如日俄战争及其对…  相似文献   

19.
香港都市爱情片具有浓厚的香港时代气息,独特的社会环境造就不同的政治现实,从而影响到了人们的所言所行。电影《甜蜜蜜》作为一部香港都市爱情片,讲述了在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前,两个内地人在香港相遇、相爱,分离再重逢的故事。在这一类型爱情片的叙事中可以窥探意识形态,社会内涵和文化意义。本文以《甜蜜蜜》的人物爱情为主线,通过对多种叙事手法的分析,阐释香港在城市变迁中的多种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内容分析及文本细读的方法,从中外三家媒体在两个时间段内对香港进行的报道入手,分析了不同媒体建构香港形象的不同方式和效果。从1997年香港回归到2005年香港行政特首换届,不同媒体的报道尽管在一些地方有所改变,但是大趋势是坚持了一贯的特征。《人民日报》的"团结友好"框架和《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的"民主经济"框架始终在报道中得以体现,并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