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歇后语是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艺术化的口头语言。鲁迅先生提倡“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歇后语正是在“活人嘴上”广泛流传的一种“有生命的词汇”。它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意味盎然,富有哲理,深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歇后语的结构比较松散,说出前部分,  相似文献   

2.
唐弢同志为纪念鲁迅先生八十诞辰而作的散文《琐忆》,是一篇以记叙为主又有着浓烈的抒情意味的散文。作者选取了自己与鲁迅先生交往过程中亲身经历的几件事作为这篇文章的基本材料,写出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怀念之情。文章开头,引用了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诗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因此,用这两句诗统领全文,就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先生“能憎,才能爱”的作为“一个成熟了的思想战士的特点”。作者正是以这种鲜明的爱憎感情为经,以亲  相似文献   

3.
一、文本解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我”对伯父生前给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几件事的回忆,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我”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民族魂”。身为文坛巨擘、学界大家的鲁迅是属于我们全民族——属于我们大家的。关于我们为什么要读鲁迅,已经有了很多很好的答案。然而我们最想说:因为,鲁迅属于青年人。70年前的10月19日,鲁迅先生“大笑”着、“歌唱”着,迎接了死亡。70年后的今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用自己的文字来祭奠鲁迅先生——这纸上的怀念,文字或许粗疏,或许生硬,或许天真,然而,总是真心。当然,我们最初和最后要做的,仍是回到文本本身,在先生的作品中找寻精神的永恒与不朽。  相似文献   

5.
歇后语是汉语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是广大群众在实际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广泛存在于群众的口语中,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凡说汉语的地区,都有歇后语. 同时,歇后语也大量存在于书面语言中. 但是,对于这样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人们却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早在二十七年前,茅盾先生在中国文学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歇后语’不过是语言游戏,并不是文学语言。”这种说法曾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中国语文》为此开展了  相似文献   

6.
这篇短诗是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日写的 ,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过后不到半个月……鲁迅先生在逝世前不久写的一篇题目叫做《死》的文章里叮嘱过 :在他死后 ,叫我们“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叫我们“忘记”他 ,“管自己生活……”。想想看 ,鲁迅先生为人民革命事业艰苦卓绝地战斗了一生 ,并没有半点个人主义的念头。生前和敌人战斗 ,临死想到的不是个人的身后名而是告诫人民要警惕敌人 ,努力奋斗。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的伟大战士。对于这样的战士 ,人民能忘记他吗 ?由于纪念鲁迅先生产生的以上这样一些思想和情…  相似文献   

7.
学期之初,因为又要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我让学生以“我心目中的鲁迅”为题,写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看法。毕竟学生和鲁迅先生的接触已有多年,鲁迅先生又是中学课本上入选作品最多的现代作家,大家心目中都会有一个鲁迅在。  相似文献   

8.
李泓冰 《教学随笔》2011,(3):14-15,37
鲁迅先生忌辰刚过,忽然一惊,先生离世已有70年了。然而,要写纪念他的文字,却总觉得有几分对不住……因为,鲁迅先生并不希望被人牢记,他亟盼自己的文字“速朽”,唯其如此,他所热爱的中国,才有希望,而他终其一生猛烈抨击的国民“劣根性”,才会随着他的“匕首和投枪”一起“速朽”。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在谈到为什么要给自己的杂文集写后记时说过:“我的要写后记,除了我是弄笔的人,总要动笔之外,只在要这一本书里所画的形象,更成为完全的一个具象。”又说,集子“也照见了时事,格局虽小,不也描出了或一形象了吗?”通过这两段话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写杂文,是非常注重形象的描绘的。描绘出生动的形象,使叙述、议论形象化,通过形象说理,这是鲁迅的杂文重要特色之一。钱谷融评鲁迅杂文时指出:“他很少抽象的发议论,他的议论常常是包孕在事  相似文献   

10.
东欧的成人教育张金凤译李先宏校鲁迅先生曾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说,要学会拿来。我们开辟“看世界”这个栏目,其宗旨就是要引进国外成人教育的经验和成果,作为一种借鉴,进而拓展自己的视野、启迪自己的思路、开创自己的事业。本期所刊载的《东欧的成人教育》,其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中文自修》2009,(9):52-52
鲁迅先生曾经以一篇《拿来主义》疾呼“拿来”,要运用脑髓,放开眼光,自己来拿!  相似文献   

12.
寒假里随意阅读时,看到“藤野严九郎、鲁迅、唐瞍”和“戴维、法拉第、麦克斯韦”两个师生三代名家的故事,引起我反复的思考和品味。让鲁迅先生总时时想起的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鲁迅把藤野先生亲手改正的讲义订成三个厚本,珍重地收藏着,作为永久的纪念,而且一直把藤野先生的相片挂在自己北京寓所的书桌对面。鲁迅在文中还写道:“每当夜间疲倦,  相似文献   

13.
秦皇岛青云里小学特级教师刘汉鼎老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的读写能力,摸索出一条宝贵的经验,这就是“精讲、博览、细察、勤写”。精讲刘老师认为,精讲要从语文教学的目的出发,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着力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学习读书方法。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选取鲁迅生前的几件典型事例,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精神。他  相似文献   

14.
一、抓住“印书”,学第一段,了解“国情”第一段主要写印书——由于书店不敢出版发行进步作品,鲁迅先生就掏钱印书,托人代售。学这段要抓住鲁迅为何自己掏钱印书,书店为何不敢出版发行?借以了解国情。那是1932年,国民党统治时期对进步书籍检查很严,哪家书店出版进步书籍,就遭到封闭。青年人要想读进步书籍也很困难、危险,一旦发现,就被逮捕,甚至杀头。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满足青年的渴求,鲁迅先生只好自己出钱印书,并委托日本人开的书  相似文献   

15.
《琐忆》无疑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的典范,其文质兼佳,作为一篇中学语文教材是不可多得的。但文章自然段的设置,却略有欠妥之处。文章由鲁迅先生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领起了对鲁迅先生七件琐事的回忆,表现了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两个侧面,即对人民、特别是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和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因此,文章开头两句“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则构成了组织材料、结构文章的总纲。《教学参考书》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的。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作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观点深邃,洞悉深刻,学识渊博,语言诙谐幽默,信手拈来,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仅谈谈鲁迅先生作品中的成语运用技巧。①成语换序例:“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为了忘却的记念》)在这里,作者将“损人利己”换序,成了“损己利人”,一字之换,意思相反,把柔石的高尚品质: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表现得非常真切,显示出新、旧道德观的对立。②成语换字如:《孔乙己》在文中,鲁迅先生把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迂腐、好喝懒做的性格特点刻画得入木三分。作者不用“好…  相似文献   

17.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高级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二十六课),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几个小故事的记述来反映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的。这几个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然还不可能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全貌写照,但通过这篇课文,学生能够对鲁迅先生有一定的认识。一小孩子读书,往往有“囫囵吞枣”的毛病,他们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不大注意具体内容和作品对自己的教育意义。我就常听到学生在选择读物时说:“我要一本打仗的节”,或者问:“有没有捉特务的?”如果拿到一本描写儿童日常生活的“不惊险”的节时,他们就会说:“这不好看,调一本吧!”针对这样的事实,我认为  相似文献   

18.
《给颜黎民的信》现选入六年制小语第11册,鲁迅先生在信中,针对颜黎民来信提到的问题,讲了四件事,在四件事情中,重点讲了应该怎样读书这件事。那么,鲁迅先生写这封信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 毛泽东同志在《论鲁迅》一文中说过:“鲁迅……随时教育着训练着他所领导下的文学青年,教他们坚决斗争,打先锋,开辟自己的路。”联系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我感到鲁迅在信中通过谈“怎样读书”,其目的是要青年们“坚决斗争,打先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鲁迅先生大声疾呼“:救救孩子!”其声振聋发聩,一个世纪过去了,依稀在耳畔回荡。本以为这声音只是作为一种历史的记忆深藏心底,没想到,当我做了10多年的父亲之后,当我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许多事之后,也想说“:救救孩子!”与鲁迅先生不同的是,我发出的不是一种疾呼的“大声”,而是一种无奈的“弱音”。细思量,构思这篇文章,大概有近10年的时间。当我动笔写作此文时,心中有一种惴惴不安的感觉。作为一个中国父亲,我始终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小题大做?作为一个教育类期刊的编辑,我始终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危言耸听?…  相似文献   

20.
<正>研读、细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不仅可以感受到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而且可以深入体察鲁迅先生内在的深广情怀。关注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总会感受到其标点符号的特殊性。尤其那些密集使用标点的句子,更能感受到鲁迅先生用语的特殊性。郜元宝先生说:“鲁迅确实是一位终生和语言作战并在这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的语言的现代中国独一无二的文体家。”[1]钻研阅读“创造”性使用标点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会强烈感受到蕴含其中的情感和思想在强烈“聚变”,产生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下面笔者就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赏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