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3月23日至25日,由徐州师范大学、香港大学、武汉大学、台湾师范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和《彭城晚报》社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余光中与20世纪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在徐州师范大学隆重召开.从本期开始,本刊特选发部分讲演以飧读者,专栏名称为"余光中研究".欢迎广大读者、专家关注.语大学和<彭城晚报>社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余光中与20世纪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在徐州师范大学隆重召开.从本期开始,本刊特选发部分讲演以飧读者,专栏名称为"余光中研究".欢迎广大读者、专家关注.  相似文献   

2.
余光中的诗与文学批评都受到艾略特的影响,尤其是余氏的文学批评与艾略特诗学有共同的学理渊源和理论兴趣.艾略特诗学对余光中文学批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在对待文学传统的态度上反浪漫主义;其二,在文学价值的诉求上,视文学伦理与宗教价值为最高境界;其三,在诗歌想象上"主知";其四,在诗歌语言建构上,重口语化和韵律化.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荷塘月色>一向以语言优美著称,而余光中先生曾撰文批评朱先生"的"字短语用得太多,显得累赘.究竟是朱自清先生在运用语言时犯了错误,还是余光中先生的批评有失公允,应该是一个值得细细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苏轼是古代一位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一流水平并作出巨大贡献的全能作家,而现代文学史中,有一位在诗、文、翻译、评论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并在处世、创作等方面都深受其影响的作家--余光中.可从"静"与非"静"、"随物赋形"、以"气"驭文三方面着手,来分析余光中的苏轼情结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艺术家内在的情趣和思想与外在对象相互的交融,是客观物象的主观化表现.对于意象的选择和创造,反映着作者独特的审美倾向和价值.余光中爱情诗中多次出现"莲"的意象,具有复杂而神秘的多重蕴涵,是美、爱、神的综合象征和表现."莲"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和悠久的文化渊源,契合了余光中的东方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6.
2012年10月,余光中先生来江南大学讲学,江大策划了"海峡两岸《乡愁》情"的活动,我荣幸地被邀请在余光中先生面前执教他的《乡愁》诗.以下选择三个教学片断,并附余光中先生关于这堂课的评价. 镜头一: 师:现在有一个任务,我要朗诵第一节诗,需要配一些画面.如果请你来当导演,你会选择哪些画面呢?  相似文献   

7.
徐珂 《文教资料》2007,(34):98-100
纵观余光中诗学的发展,他的诗学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而他成熟的新古典主义诗学是以传统和现代的互动关系为核心,把"现代诗"从一个单纯的为学概念发展成一个内涵丰富的诗学范畴。本文着重从余光中的个人遭遇、所处环境以其诗观的文学艺术渊源是构成"新"与"古典"的双边关系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8.
余光中先生已不仅仅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位"乡愁诗人",甚至远远不止是一位诗人.在<余光中评传>中,作者徐学这样写道: "一个认真的学者,不苟的翻译家,写起字来,总是一笔一画方方正正;……  相似文献   

9.
余光中有着作家与翻译家双重身份,多年的文学创作对其文学翻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其形成"文白相辅"的翻译思想,译作语言呈现"文白相间"的鲜明特点。本文拟从余光中的文学语言观出发,探讨其文学翻译思想和实践,进一步了解余光中翻译思想的成因及其译作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0.
余光中和陈映真在反对台独方面,没有根本的分歧,但两人的历史积怨太深,故余光中给自己向历史自首打了个问号,陈映真由此觉得对方缺乏"自首"的勇气和诚意.张爱玲著作版权争夺战不完全是经济问题,背后所隐含的是一场两岸关于张爱玲著作权、诠释权的争夺战.李敖贬鲁迅,说穿了是为了抬高自己.他那即兴式、表演式的批评,目的是为了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1.
2000年的香港文学研究,金庸的武侠小说仍为热点.一派认为金庸的作品是"文学经典",另一派则要颠覆它,认为它的消极作用不容忽视.这一年,还对余光中暨"沙田文学"及传记文学、散文诗作了独辟蹊径的研究.台港文学教材的编写走向研究的深化和写作的简化.应力求将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史料的发掘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助于学术语境及其范式的确立.  相似文献   

12.
李燕 《现代语文》2006,(11):53-54
汉语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然而,随着国门大开,我们优美的语言不断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著名学者余光中先生就写下了《论中文之西化》和《哀中文之式微》.据《参考消息》,余光中先生近期又感慨要"挽救国文".  相似文献   

13.
"乡愁"是中国诗苑园中一个长盛不衰的重要话题,从屈原到李白,从崔颢到李清照,又从马致远到余光中,千百年来几乎无一例外的文人墨客都曾吟咏过这一世间难遁的情感。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长期旅居海外,思乡日深,于是谱写出一支催人泪下的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乡愁》。诗人余光中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主题,又新意叠出。我  相似文献   

14.
    
睡眠是自然的安排,而我们往往不能享受.以"灭知地知我知子知"闻名的杨震,我想他睡觉没有困难,至少不会失眠,因为他光明磊落.  相似文献   

15.
<正>余光中的诗歌创作,原是主张西化的,在20世纪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走向了"回归",他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他是一个感情丰富而深沉的诗人,他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都极为细腻、柔绵,《乡愁四韵》便是余光中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12月14日,著名诗人、学者余光中先生在台湾高雄辞世,享年90(虚)岁。是年10月,台湾地区的中山大学为余光中庆祝90大寿,这也是诗人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余光中致辞时幽默表示,很多人好奇他岁数已大是否还写诗、创作,他笑说,你们怎么不问我还有没有呼吸呀?余光中认为,写作与呼吸对他而言都是很自然的事情,不因年龄因素而有所改变。当日他以欧阳修的绝句《再至汝阴》抒发心情,"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朱轮昔愧无遗爱,白首重来似故乡"。  相似文献   

17.
余光中的《乡愁》前三节的第一句话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都只表示时间.第四节的第一句话却不一样,在表示时间的"现在"一词前面加了一个"而"字,成了"而现在".这个"而"字里另有怎样的深意?课堂上,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 生:是说"但是"的意思,"而"字起到转折作用. 生:不对,这里应该没有转折意味."而"起到递进作用,因为这里有更大更浓的乡愁."家国情怀"比"个人乡愁"更博大更深沉.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论述了孔子认识论思想的性质、内容及其特征,着重分析了孔子"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命题在众多研究结果中的分歧,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2014年4月4日《光明日报》刊发了余光中先生为他的著名诗篇《乡愁》续写的第五节诗句——"而未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余光中先生笑着对《光明日报》记者说道:老来还乡多感慨,"乡愁"拐弯是担当。……随着回大陆的次数越来越多,都不好意思再有乡愁了,笔下也不再有当年那种忧伤绝望的愁情别绪了,我的新诗和散文几乎都是"拐弯"过  相似文献   

20.
以土地记忆为内核,以地理意象的乡愁式咏叹来实现对土地记忆的地理归依,从而对抗现有地理秩序与空间的区域矛盾,是余光中通过诗歌作品欲寻求的历史与文化认同的主要通道.他将对故土大陆的热爱与地域文化的冲突凝结为作品之魂,热衷于"对脚下这块土地历史"进行追寻.余光中的"地理感"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在人本意识层面产生的自我内在的地理感,这是与生俱来的类似基因的一种土地意识情结;二是游历于异域而产生的区域空间的地理感,这是第一层面在空间向度上的延展;三是在异族文化层面产生的历史文化的地理感,这是第一层面在时间向度上的延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