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翟海霞 《文教资料》2012,(29):19-21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任何文学文本的意义都充满空白和不确定性;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都具有一定的期待视野;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确定文本意义未定点和填补空白的过程,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者的创作文本不断融合的过程。接受关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引起了研究者对译者与译文读者的接受过程的关注,本文旨在从接受美学视角分析译者和译文读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根据接受美学和阐释学理论 ,译文读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译文读者在译文的理解、接受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译文读者通过阅读实现了译作的意义 ,承认了译者的翻译实践。同时 ,译文读者对译者的翻译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能动作用 ,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译者实时的翻译实践活动中 ,而且也体现在其历时地对原文的选择和译文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但是读者的能动作用也存在某些局限  相似文献   

3.
根据接受美学和阐释学理论,译文读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译文读者在译文的理解、接受过程中居中心地位。译文读者通过阅读实现了译作的意义,承认了译者的翻译实践。同时,译文读者对译者的翻译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能动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译者实时的翻译实践激动中,而且也体现在其历时地对原文的的选择和译文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但是读者的能动作用也存在某些局限。  相似文献   

4.
吴艳晖 《考试周刊》2009,(28):40-41
接受理论强调读者的主体性,主张文本的意义存在于读者的阅读和接受。儿童是儿童文学翻译活动的目标读者.因此在接受理论的指导下.儿童应该成为译者首先关注和审视的对象。文章运用接受理论,通过对译者和读者的地位以及译作的性质的探讨.谈一下儿童文学翻译的实践.以期促进儿童文学翻译作品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不再只是关注于对过去文本的理解,而是研究读者在整个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作用",使得文学研究从以文本为中心转到以读者为中心,翻译的出发点和指归点都是读者.在全球化和文化交融的过程中,翻译应以文化交流为目的,在处理文化差异上应充分考虑作为接受者的译入语读者的地位和作用.在文化介绍和传播的过程中,照顾异域文化差异和译文读者的接受水平.  相似文献   

6.
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译者一直被置于一种从属的地位,其角色被简单地定位为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转换者。事实上,译者的翻译活动从阅读与理解原文本开始,首先他是原文本的读者。由于文学文本具有一定的未定性,原文本作者的意图不完全可知,因此,译者不可避免地要运用自己的前理解对原文本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阅读主体地位,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读者与作者一起创造的。而翻译就是在文本和读者、作者和读者间反复进行对话的双重交流过程。翻译活动应关注读者"期待视野""召唤性结构"和文学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8.
鉴于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目标语读者——儿童的特殊性。本文将接受理论引入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以证明该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接受理论提升了译文读者与译者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他们在理解和翻译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创造,其“读者的地位和作用”、“期待视野”和“视野融合”等主要观点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及读者的积极参与作用,文学翻译是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在于:文学翻译在题材选择上要考虑现实目标读者,翻译策略取舍要满足不同期待视野的读者,文学译本要有未定性及意义空白等.同时,接受美学也存在过分强调读者主体性,忽视作者和作品地位的局限.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应择其善者而从之,让文学翻译更好地发挥沟通中外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受到许多研究者的赞誉,然认真研读和比对中英文文本,林语堂译本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对原文本浅层理解的错误;由文化、历史原因导致其对文本的理解失误,以及文化背景和翻译手法引发的读者理解障碍;从文学接受和文化传播角度认为译文中存在解释不充分,导致无法完美地传达出原文体现的情感,以致削弱了文本对读者的感染力。文言文翻译除了要认真研究原文本及相关文化背景,以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愫外,还要考虑读者对译文的接受问题。这是文学翻译和文化传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颠覆了传统文学话语体系中作者的主宰地位,以往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读者获得了完全的解放和自由."阅读即写作",读者通过自由的阅读消解文本的确定意义,取而代之的是文本意义的多样性.本文旨在剖析解构主义话语下的作者、读者与文本,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从接受理论看文学作品重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理论认为文本具有开放性和未定性,不同的读者会赋予其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本文尝试运用此理论对文学翻译过程进行考察,从译者和读者的角度出发,分析文学作品重译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必要性。同时作者还进一步指出接受理论对于反思传统的翻译理论和批评,以及指导具体翻译实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翻译研究中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为背景,揭示了译者主体性过度发挥带来的隐患之一--文学文本解读空间的缩小甚至走向封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文学翻译应该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同时,在译文中保留或重建原文的解读空间,以尊重读者作为接受主体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3,(A2):21-22
本文从接受理论的视角出发,阐述了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在文本阐释中的地位:译者同时也是原文的读者,作为接受主体,他总是随己之意认知和体味文本客体,从中获得不同的信息,作出不同的审美判断,将文本中的含蓄部分明确化,未定部分具体化。同时又探讨了译者主体性的限度,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学翻译的忠实。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为实现翻译研究的读者转向提供了理论支持。根据接受美学理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心理、审美情趣、文化习俗和诗学传统。一方面,译者应强调对译文读者的观照;另一方面,读者也对译者的翻译活动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作为译者-读者互动结果的复译现象,正是因为译者对不同读者的观照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引入中国,该理论强调翻译活动中读者的中心地位,以读者的接受作为翻译的目标,重点研究文学翻译中读者接受活动的能动性作用。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研究儿童文学翻译,以任溶溶《夏洛的网》汉译本为例,运用“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垂直接受和水平接受”“意义未定和文本空白”,从词汇、句法、修辞三个层面入手,论证接受美学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指导性作用,总结儿童文学翻译技巧,以期丰富儿童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翻译的目的论入手,应用阐释学和接受理论论述翻译过程中读者的主体地位,阐述涉及读者的各种因素是译文文体选择的关键,指出译文的文体可因读者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译者要忠实于作者,要追寻作者的真实意图、文本的客观意义.作者与文本的地位高高凌驾于译者之上.译者要压抑自己的主体性,在译作中隐形。本文探讨了古今译者地位的变化、文学作品意义的来源.以及接受美学视域下译者的主体性,把接受美学运用于翻译研究,肯定了译者在作品翻译中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于德国的接受美学,给西方文论界刮进一股清新之风.它富有启示性地尝试了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研究文学的方法,强调读者及其阅读接受对文学研究的意义,突出了读者中心的这一理论范式.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理论中的一个主要概念,指接受主体先行存在的指向文本的预期结构.将这一概念引入翻译研究中,可让我们重新审视翻译的一些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世界文学的奇葩,其在中国的受关注程度也很高。接受美学理论强调文本的未定性和读者的能动作用,认为译文读者对译本的接受过程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得以真正实现。因此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需依据原语文本的和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来弥补原语文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译语文本的最佳接受度。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对梁宗岱、屠岸和辜正坤翻译的莎士比亚第12首和第29首十四行诗的3个汉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主题、内容、形式及风格等方面探讨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的实现和实现程度。认为梁译的可信度、屠译的可诵性、辜译的可读性分别满足了不同时期不同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心理期待,且3位译者都较大程度地在译本里实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