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一、在引入新知时设置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数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前后知识并不孤立存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启动学生的思维 ,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 :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在原有分数知识的基础上 ,让学生用阴影部分分别表示出一个圆片、一张长方形纸的 12、24 、48。老师请同学们边操作边思考 :“你们在表示阴影部分时发现了什么 ?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很快就提出了 :三个分数各不相同 ,但所表示的大…  相似文献   

2.
一个好的开课揭题方式,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如何开课揭题,笔者在长期的调查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以下十法: 1.讨论法。如教《知识就是力量》一课,教师一上课就问:“谁知道世界上什么力量最大?为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揭示课题。运用讨论法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抢答法。如五年级《尊敬老师》一课,我编了几道题,早上上学遇到老师要说什么?学生抢答:“老师您早!”老师帮助我们解答了疑难问题我们该怎么说? “谢谢老师!”放学后离开学校要说什么?“老师再见!”……通过抢答,激发了学生学习情绪,为进一步学习为什么要尊敬老师作好了准备。 3.汇报揭题法。如《保护有益动物》一课,课前让学生自己观察或者询问家长:青蛙、黄鼠狼等动物的生活习性,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启发?上课  相似文献   

3.
《鲁班学艺》是五年制第十册和六年制第十二册最后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它以神奇的故事情节和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反映了鲁班勤奋刻苦、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和为民造福、不谋私利、勇于创造的高尚品德,深受学生欢迎。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学习习惯的好教材。这篇文章我是这样教的:(一)初读课文,理顺思路揭示课题后,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阅读后,教师帮助学生理出“上山→拜师→学艺→下山”的线索,并确定文章的重点部分——“拜师、学艺”.(二)精读重点部分,认识人物形象默读“拜师”这部分,讨论:师傅问了鲁班几个问题?为什么要问这三个问题?鲁班是怎么回答的?从中可以看出什么?边讨论边归纳出第一个问题是考查他对木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第二个问题是考查他  相似文献   

4.
<正>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目标的达成基本要落实到一篇篇的课文教学中。不同于数理化或外语教师的带领学生从未知到已知,学生在面对一篇篇课文时,是带着自己已有的见解和理解进入课堂的。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从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学生在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带领学生从已知中发现未知,揭示文本的奥秘所在。和其他科目的“课文”不同,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不仅是学习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发明两个学生在剑桥大学学习电子工程,一个来自埃及,一个来自印度。埃及学生对印度学生说:“你知道吗?最近我国在尼罗河边发掘出成捆的电话线,证明埃及人早就发明电话了。”印度学生立刻反击:“前段日子我国在恒河边也进行了挖掘。”埃及学生忙问:“发现了什么?”印度学生说:“什么也没有。”埃及学生刚刚喜形于色,印度学生接着说:“这充分证明,印度人早已经发明了无线电!”努力吃饭读小学四年级的弟弟胖得实在不像话,大家常常取笑他。一天,老师要他们班的同学开始在联络簿上记下“每天帮家里做的事”,弟弟怎么也想不出来,最后只好由妈妈代…  相似文献   

6.
考国外案例:法国某校的一堂社会公民课,主题是《人要有同情心》,教学过程大致如下:上课铃声一响,老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边走边脱外套,边脱外套边对学生提要求:“同学们,像我一样把外套脱掉!”孩子们很高兴地把外套脱掉了,脱掉之后,老师又提出一个建议“:同学们,像我一样用一只手把外套穿上!”孩子们很高兴地用一只手把外套穿上了。这时孩子们在想:今天老师怎么叫我们又是脱衣服又是穿衣服?他到底在搞什么名堂?但是,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接下来老师又提出一个建议:“同学们,你们尝试两只手都不动把外套穿上。”这个建议一提出来,全班同学都傻…  相似文献   

7.
“画”。把画引入英语教学能省去从言语表达到意会的“译解”过程。可明显地促进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清楚地揭示语言与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比如,边画小鸟边进行语言叙述:“This is a little bird.”也可边画边操练,老师画一个“⊙”,问:“What's this?”学生可能回答:“A son/A cake/A ball.”老师接着把“⊙”画成汽车,  相似文献   

8.
种子发芽了     
今天是种植活动的第一天,孩子们特别关心种子的发芽情况。洋洋问:“老师,种子什么时候发芽?它在泥土里干什么?”我说:“种子在泥土里睡觉呢。等它睡饱了,养足了精神,就会钻出泥土,发芽了。”第二天自由活动时,我听到洋洋站在地边说:“小种子!你快起床呀,别睡懒觉了。”我说:“种子要在下面睡好几天才会发芽呢。”五天以后,洋洋一大早就兴冲冲地跑进来对大家说:“看!种子起床了,种子发芽了。”他边说边把手摊开,原来是一棵刚刚发芽的绿豆苗。这时孩子们纷纷围了上来:“呀!真的发芽了。”“还有两片小叶子。”……看着孩子们兴趣十足,我没有责…  相似文献   

9.
在学期初,李老师在自己的学习计划上写着:“我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文化、业务水平……”计划订好了,签上自己的名字,为了慎重起见,并加盖了自己的图章。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学校里的同仁们开始正常的学习了。一天早上,刚敲过起身铃,李老师从床上飞快的起来了,一边穿衣,一边响亮的说:“同志们,快起来学习,人不学习,还有进步吗?”老师们梳洗完毕,先后进了办公室,张主任开始读文件了。李老师一本正经的说:“遇到重要的问题,就随手记下,以便记忆!”李老师坐在墙边较黑的地方,手里拿着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知道老师像辛勤的园丁一样教导我们;我们应该听老师的话,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教学要点: 一、老师教导我们,我们要听老师的话。 二、听从老师的教导,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导,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育新小学四年级三班上学期来了一位姓张的女老师,有的同学说:“刚毕业的新老师,又不是我们的班主任,我们不听她的话,她也没办法。”同学们想一想,这种说法对不对?同学们应该怎样做? 揭示课题: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她虽然不是班主任老师,可她也在辛勤地教我们学习,我们要听老师的话。那么怎样才算听老师的话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要求揭示了语文课程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即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也就是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是主动地学习,一部分学生是被动地学习。 主动学习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有强烈的欲望、深厚的兴趣,学习目的明确,积极性、主动性强。 被动学习的学生主要表现为:为避免父母的指责或老师的  相似文献   

12.
上课铃响了,唐老师走上讲台,深深地吸了口气,微笑着对同学们说:“上周我们学习了习作例文《松鼠》一课,大家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小松鼠描写得那样逗人喜爱的?”一位学生:“作者先写了小松鼠的外部形态,再写小松鼠的活动情况.”唐老师出示如下表格,一边启发学生回答,一边板书填写表中内容:  相似文献   

13.
教学加法与减法的各部分名称及相互关系时,我用一道题目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头,旨在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掌握“以小喻大”的途径,并从找规律中长智慧。题目:“被减数加减数,再加上差的和是4860,求被减数是多少?”当学生还在苦苦思索时,我以轻松愉快的口吻说:“被减数是2430。”接着,我揭示另一道类似的题目:“一道减法算式,被减数、减数与差相加的和是384,被减数是多少?”这时,让学生沉思的时间长一些,学生可能仍不得其解。我说:“老师不经过计算,但一眼看出被减数是192。”此时学生对此类题目的学习颇有新奇感,求知欲望强烈,都想知道解题的诀窍。我揭示下面一组题  相似文献   

14.
谈谈写总结     
学生:老师,写学习总结,有什么窍门没有?老师:写学习总结时,引言部分可以阐述学习内容的重要性,概括学习中的体会、经验、成绩等。正文部分逐条加以具体说明。叙述要具体、清楚,经验或体会要鲜明、突出。如这个单元的题目“我是这样学习××的”,“××”就可以是文化课,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也可以是技能,如“弹钢琴”“踢足球”等,也可以是其他知识,如“电脑”“家务活”等。写作时抓住“这样”进行构思。学生:我想就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总结,应该如何展开呢?老师:回顾一下你参加了哪些有意义的课外阅读活动,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选择…  相似文献   

15.
皋岭 《江西教育》2014,(8):18-19
近来,有幸聆听特级教师徐斌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画线段图解决问题”一课,欣赏到徐斌老师充满无痕魅力的数学课堂教学,在不露痕迹中,教师教得自然,学生学得顺畅.课堂教学把学生已有的认知与要探求的未知进行无缝对接,从具象有形到抽象无形的渐进中,学生思维拔节、认识提升,从而不仅建构了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也发展了数学综合素养. 一、赏析数学无痕教育的精彩片断 [片段] 徐斌老师在教学“画线段图解决问题”谈话导入时,课件动态演示,逐层推进,引出要学习的新知——线段图. 师:我们在二年级时认识过“倍”,你能说出图上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吗?为什么?  相似文献   

16.
一位老师教学“带分数的减法法则”,当新授结束,有学生提出:带分数的减法,要把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减的结果合并起来,减法变成了加法。这是为什么呢? 这位老师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与提问的学生进行了一番富有情趣的对话:“老师让你当一回售货员,好吗?”“好。”“老师身边有四元五角钱(板书4元5角),其中四张一元的,五张一角的。要向你买一支3元3角的钢笔,还剩多少钱?”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4元5角—3元3角”,教师追问:“我该怎样向你付钱?”“先给3张一元的,再给3张一角的。”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4元—3元,5角—3角”,“现在我身边还剩几元、几  相似文献   

17.
一、要让学生有反思的动力1.创设情境,促发内需有积极情绪支撑的反思过程是一个高效能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反思的热情,就应营造充满民主色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觉得宽松、自然,敢于质疑。2.体味成功,适当鼓励在教学探究和交流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如在讲“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关系”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化的教学场景,学生兴趣很高。学生对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认识很模糊。有个学生竟然问“:老师,是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呢?”我就让学生反思拼的过程,结果经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反思得出了结论,使学生…  相似文献   

18.
张小虎老师带头上研究性学习示范课.亲自带领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验证、归纳,使教师“导”的艺术、“引”的技巧、“帮”的热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师生关系充满了真情、友情。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使他进一步改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和教学模式,和学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边指导边学习,教学相长,共同提高,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朋友。  相似文献   

19.
这学期教了《燃烧是怎么一回事》一课,有位学生问:“老师,刚划燃的火柴马上把头往上直竖着,为什么会很快熄掉?”我照着学生问的做一遍,火柴果然熄了。学生们讨论说:“这是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沉积在火柴边,把助燃的氧气挤压开了。”为什么二氧化碳不往下沉,只沉积在火柴边?这个说法道理不充分。 那是什么原因呢?大家都在积极思考,我要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20.
新编教材第一册,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的画面设计,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和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受到了审美教育。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出教材中的美的因素,将学生引入课文中美的意境中。 一、指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形象美 《蒲公英的种子》全文表现了一种美的意境。我精心设计导语,带领学生“入境”。教师问:“‘我’是谁?”学生回答“‘我’是蒲公英的种子。”教师进一步引导:“蒲公英的种子在跟我们说话呢!说什么?你们听!”——教师范读课文。这个环节活泼、自然,教师绘声绘色,学生情绪饱满。 “一朵毛茸茸的小花”是“我”的形象,她是那么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