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青海汉语方言区的地理位置和方言划分青海省位于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西部。东北部和甘肃省交界,东南部与四川省相临,西南部同西藏自治区毗连,西北部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接壤。“青海”以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青海秦汉以前属羌地。西宁魏晋南北朝时曾设西平郡、鄯州,唐宋时仍设鄯州、西宁州,元时仍设西宁州属甘肃行省。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置西宁卫。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西宁为郡,隶二县一卫一所,即西宁府,碾伯县、贵德所、大通卫,  相似文献   

2.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政策较为开明的一代 ,羁縻府州即是唐王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一项重要政策。关于羁縻府州制度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 :“唐兴 ,初未暇于四夷 ,自太宗平突厥 ,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 ,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 ,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 ,皆得世袭 ,虽贡赋版籍 ,多不上户部 ,然声教所暨 ,皆边州都督 ,都护所领 ,著于令式” ,其特点可概括为“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也就是说 ,在臣属于中央王朝的前提下 ,羁縻府州拥有较大的民族自治权。有唐一代 ,唐政府设置了为数众多的羁縻府州。唐王朝对羁縻…  相似文献   

3.
唐前期幽州军事防御地位的演变体现了幽州军事力量对唐王朝安全的影响与中央政权对幽州的管控。唐初由于幽州对河北局面的影响以及对突厥、东北蕃族的防御作用,受到唐王朝的高度重视。随着王朝的巩固,幽州军事地位下降,经历武后时期的东北蕃族叛乱,幽州军事防御再度得到唐王朝的重视与积极经营,成为防御东北的雄藩大镇。  相似文献   

4.
桂管是唐王朝在岭南地区设置的一个边疆型藩镇,它自设立之初就长期处在唐中央的管控之下,其府帅由唐中央任命,其军队数量、管州范围、势力强弱皆受唐中央的制约。在桂管与唐中央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其独立性逐渐增强,其地位、级别也不断变化,至唐末,桂管升为静江军节度使。随着唐王朝的日益衰败,桂管走上地方割据的道路,并最终并入马楚政权。桂管在唐中后期的岭南地区始终发挥着稳定与巩固统治的作用,其发展嬗变亦对当时政治形势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诚信问题是唐代民族关系处理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以诚信抚夷狄"是唐代政治家的思想共识,"以信臣驭边"是唐代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举措,和亲、结盟以示信是唐代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无诚信"是唐王朝谴责和攻打夷狄的重要口实。诚信在唐代民族关系构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民族发展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西平亭是中原王朝在青海的早期建置,在青海地方建置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于西平亭的性质,与传统看法不同,本文认为它属于行政系统,是县所辖的基层行政组织。  相似文献   

7.
"和亲"是唐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唐代289年间,唐王朝曾多次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和亲"。其规模之大,涉及民族之多,范围之广,在中国历代的"和亲"中都是罕见的。本文在对唐代的"和亲"事件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唐代"和亲"的历史作用。认为唐代的"和亲"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民族关系,促进了边疆开发,不仅对唐王朝有利,而且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海虎 《邢台学院学报》2011,26(2):59-60,70
唐王朝建立之初,没落士族旧望不减,社会地位仍然很高,而唐王朝的开国元勋,包括皇室在心理上不免有些自卑,唐太宗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迎合权贵,修撰了《氏族志》,顺应历史潮流。唐太宗修撰《氏族志》的过程中不乏有鲜明的改革精神。  相似文献   

9.
渤海国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粟末靺鞨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它不仅是唐王朝的藩属国,而且也是唐王朝的羁縻府州。面对新罗势力的日益强大,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大钦茂既对唐王朝频繁朝贡,也进一步加强与日本的交聘。这一时期,渤海国与日本相互交聘是由当时东亚政治环境决定的,同时也是渤海国与日本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曾先后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要职,在其代皇权制作的12道翰林制诏与中书制诰中,不仅反映出唐王朝所具有的国际地位,且展现了唐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中及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即众国仰承的国际地位,睦邻是务的对外政策,慰问加官的交往礼数,捍卫权益的外交原则。  相似文献   

11.
唐代河南道黄河段漕路,是汉代已有通漕记载的古老漕路。其水道“湍悍”,三门底柱为航行最大障碍。唐代河南道段黄河承担漕运任务空前繁重,对航道进行过多次大规模整治工程,留下可贵的历史经验教训,裴耀卿、刘晏、李泌、李巽、裴休等为之做出过重要贡献。陕州是河南道黄河漕路的转运中心。唐朝最早于此设置地方运使。元和时运使停罢,并不表示陕州失去漕运的重要性。河南道两段漕路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南唐君王普遍崇信佛教,致使整个朝廷政法荒弛、经济衰颓、军事不振。南唐宗教倾向对于南唐文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以李煜为代表的南唐词,以及隐逸派诗人的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唐代书肆的发展是我国图书史上重要的一页,唐代是封建经济繁荣的时期,书肆贸易相当活跃。研究唐代书肆对了解唐代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唐代设节度使职,实乃军国要政之创举。节度使的设置及其权势的发展演变,与唐王朝的治乱兴衰有着重要关系,且以唐后期尤甚。唐后期中央制衡地方的主要特征是"以乱治乱",这决定了节度使职存在的必要性;而地方节度使自身对其藩镇政治、经济的治理和改良则昭示其存在的重要性。由此看来,唐后期节度使在削弱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在客观上维持着摇摇欲坠的王朝。  相似文献   

15.
茶叶成为民生问题始于唐代。饮茶风俗促进了茶叶的生产和外地流通。皖境大地是唐代茶叶的主要生产地。皖境名牌茶在整个唐代社会享有崇高荣誉。同时皖境的著名商业城市和诸津关襟要,为茶叶远销外地的交通运输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由于政府的榷茶和茶税重敛,制约和摧残了皖境茶叶的生产和贸易经营。皖境茶叶随着唐王朝政治的强大和经济发展而兴盛,伴着唐政权的衰败和灭亡而一蹶不振。  相似文献   

16.
唐初政府实行均田制缘于维持政权合法性、获取财政收入以及争夺劳动力的需要。均田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在唐前期相对于其他可能的土地制度来讲是先进的,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唐中叶后政府放弃对土地资源配置这一传统职能,不仅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更是唐政府在对收益与成本权衡的最终抉择。当均田制度下的交易费用逐渐增大而制度收益却逐渐减少且最终成本大于收益时,放弃旧制度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唐代笔记小说中描绘了不少活跃在长安的商人。窦 ,据《乾腰子》记载,是唐德宗至文宗时期活跃在长安的商人,经常被史家引以为适逢其会、富有经济头脑、成功商人的范例。本文围绕窦乆起家的政治背景、经营内容、经营方式、经营特点,重点探讨了唐代以长安为典型的城市市场的发育与局限。  相似文献   

18.
青瓷从商代发展到清代,没有间断,并随着各个朝代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唐宋时期青瓷发展到了顶峰,以唐代越窑和宋代龙泉窑最为兴旺。同时北方青瓷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陕西耀州窑为代表。转而进入元明青,随着青花五彩的盛行,青瓷失去了他以往的主导地位,开始停滞不前,慢慢衰落。青瓷在中国这个特有的经济文化氛围中产生发展,远销海外,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是中国陶瓷的骄傲。  相似文献   

19.
宋代的经济开发与社会转型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时期,是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初次启动,然而这次整体性转型最后却以失败告终。本文拟分三部分来描述和解释这个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课题。文章首先比较宋代与盛唐的经济实力,展示宋代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中的地位;然后通过宋代工商社会的肇兴,原始工业化的启动、城镇化的扩展及海外贸易体系的兴盛来论述宋代已经具备了转变的基础;最后解释为什么中国从传统到近代转变的首次进程半途夭折,其中第二部分是文章重点。  相似文献   

20.
唐德宗继位伊始,由于受陕州之辱的影响,改变了前任统治者和回纥抗吐蕃的传统国策,采取了和吐蕃绝回纥的错误政策,这一错误政策的实施,使唐朝蒙受了重大损失,导致唐德宗民族政策的转变。文章叙述了唐德宗民族政策转变的过程,分析了李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赞扬了李泌尽忠为国的高尚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