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5年7月7日,世界新闻摄影的历史又被改写了——英国伦敦一天发生多起地铁和公共汽车大爆炸,令人猝不及防,事件让世人震惊。当那些以捕捉新闻为己任的摄影记者还没来得及赶到现场时,一些携带摄影手机的摄影爱好者已经将这一事件的现场记录了下来,上网传出,在第一时间就被采用了。美国纽约《时代》和《华盛顿邮报》在大爆炸后均刊发了由普通市民在现场拍摄的照片。  相似文献   

2.
当摄影在技术层面上的操作越来越简单,新闻摄影在专业层面上的运作变得越来越难。作为新闻摄影的专业人士,随着摄影器材的普及,图片传输手段的丰富,一直不断面对着新的挑战,最新登场的挑战者是照相手机的持有者。在伦敦爆炸事件的现场照片中,手机照片异军突起,美国的《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都在头版发表了非专业人士用手机拍摄的照片,各家网站更是广泛使用手机拍摄的现场照片。美国圣何塞大学的新闻学教授丹尼斯·敦立维博士撰文称这一现象为“新闻摄影的历史被改写了”①。至少,新闻摄影的历史正处在被改写的关键时刻。昔日专业摄影…  相似文献   

3.
进入2008年才几个月,假新闻照片事件就时有发生。CCTV影响2006年度新闻记忆特别节目图片奖《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刘为强摄)被曝光造假。《人民摄影》2007年度新闻摄影比赛刚刚揭晓,获非突发新闻组照金奖的《为什么不回家》(王一摄),因涉嫌有假,被取消获奖资格。2004年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自然与环境保护新闻类单幅金奖《广场鸽接种禽流感  相似文献   

4.
当下新闻摄影圈子里正蔓延着一股歪风——弄虚作假。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这歪风已经到了不可不防、不可不治的地步,否则,新闻摄影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将一落千丈,甚至不复存在!新闻摄影造假事件回放获奖的拼贴照片《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2006年4月4日,中国摄影报刊发了《“华赛”金奖被疑为合成之作》的文章,文章指出:“这两天,数个互联网新闻论坛内,都出现了内容相似的网友留言,对刚刚揭晓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经济与科技类金奖作品《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提出质疑,认为此照片有用图像软件进行结构性拼贴的嫌疑。…  相似文献   

5.
曹莉 《新闻窗》2009,(4):34-34,33
羚羊是真的,火车是真的,桥也是真的——可是它们同时出现的这个瞬间不是真的,被拼接的虚假照片被广泛传播并且获奖构成了丑闻,如同运动场上的“兴奋剂”事件。曾荣获“2006·CCTV新闻记忆”新闻图片铜奖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的照片由网络打假发端,最终使得拍摄者刘为强被处理,所在报社的总编引咎辞职。羚羊事件之前还有“华南虎”事件,亦有“华赛”大奖作品被质疑的《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之后还有《喜马拉雅的枪声》、《为什么不回家》等照片在新闻摄影评选中因为涉及造假而被取消了获奖资格。  相似文献   

6.
陈娟 《新闻知识》2006,(12):56-59
2006年3月24日,照片《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获得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经济与科技类金奖,它记录了2005年5月22日深圳市对皇岗口岸附近的城中村进行改造爆破的情景。然而,有网友指出该照片是用软件合成的。2006年4月2日,照片的作者林勤承认照片为拼接而成。尽管该作品的金奖被取消,但如何应对图片造假仍是数码时代并网络时代新闻摄影界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今天,我们的社会全方位地进入了读图时代,图片被广泛地运用于广告、公关、宣传、教学、图书出版和新闻传播业中。大量、高效地刊载图片成为平面媒体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手…  相似文献   

7.
西安晚报青年记者吴峻1987年8月30日抓拍的新闻组照,先后获第七届全国新闻摄影评选铜牌奖、第九届全国好新闻作品二等奖并列入《中国新闻年鉴》。照片上再现抢救落水儿童的现场人物和气氛,真实而富于情感地构成了这一突发性新闻事件的价值:呆坐在岸边哭泣的母亲、打捞者们焦急的目光、孩子被奋力举出水面、人们奔  相似文献   

8.
陕西新闻摄影学会举行学术讨论会,就我省青年摄影工作者潘科、侯登科拍摄的系列照片《出征》(见封二)进行了讨论。与会同志指出,《出征》荣获全国新闻摄影一九八五年作品展览银牌奖后,全国摄影界和广大读者撰文,褒贬疑誉,莫衷一是。《中国青年报》先后发表这组系列照片和评论文章,还开辟专栏进行专题计论。《新闻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等报刊也都程度不同地刊登照片、发表消息和文章。上海新闻摄影学会专门组织讨论会  相似文献   

9.
2008年4月3日,中国新闻摄影协会在北京召开“维护新闻摄影真实性研讨会”,会议宣布经专家组权威鉴定,首届华赛获金奖作品《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被认定为假照片,华赛组委会决定取消其获奖资格。类似的还有,某地晚报摄影记者,因“藏羚羊照片造假事件”而遭到广泛批评。功利与浮躁,不断裂解着新闻的生命价值。作为有良知的新闻人,抗拒功利与浮躁,就要务必注意“三忌”。  相似文献   

10.
新闻摄影“切入点”的选择──从拍摄《妈妈只生我一个》谈起郑维国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是无数个瞬间的延续和联接。面对发展、变化的新闻事件,摄影者最好在什么时候去采访?从哪里下手拍摄照片?抓取哪些情节或细节?人们在摄影采访前和现场来访中作出种种判断,...  相似文献   

11.
2006年8月22日,世界许多大报在头版刊登了二战经典照片《国旗插在硫磺岛上》的作者乔·罗森塔尔(Joe Rosenthal)逝世的消息。《国旗插在硫磺岛上》这幅曾被美国摄影杂志评价为“那一刻,照相机记录了一个国家的灵魂!”的照片以及它的作者再次成为新闻焦点。  相似文献   

12.
穿过废墟     
徐斌 《新闻实践》2007,(3):F0003-F0003
由盖蒂图片社的美国籍摄影师斯宾塞·普拉特(Spencer Platt)拍摄的《黎巴嫩青年开车经过贝鲁特南部废墟》(见附图,以下简称《废墟》),被评为第50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年度最佳新闻照片。这幅照片拍摄于2006年8月15日,当天,黎巴嫩真  相似文献   

13.
钱程 《新闻传播》2007,(8):14-15
2006年2月9日,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的“200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上,“民工英雄”魏青刚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舍身救人的事迹深深感动了亿万观众。在现场大屏幕久久定格的巨幅救人照片,以及现场回放的十几幅图片,更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照片的拍摄者,当时年仅23岁的我,用镜头对这一新闻事件的完整记录,再一次验证了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新闻摄影只有根植基层才能抓到鲜活的瞬间。  相似文献   

14.
在热点报道中,起好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也是全世界新闻工作者共同遵循的准则。1981年3月30日下午2点25分,美国总统里根遇刺。无疑,这是当时震惊全世界的重大新闻。有“白宫喉舌”之称的美国《华盛顿邮报》,当晚选发的新闻摄影图片就很有讲究。《华盛顿邮报》摄影记者当时在里根遇刺现场,拍下了遇刺的全过程。摄影部主任当晚在总编室坚持要求刊发系列照片。该报发行人玛格丽特老太太是一位办报行家,精通新闻摄影,平常关于白宫首脑人物的照片都要交她审查,里根遇刺的照片她更是百倍留神。她审看完记…  相似文献   

15.
去年,纪录包头市洪水抢险的新闻照片《与洪水搏斗》(见下图),在中国日报举办的新闻摄影比赛中,荣获1985年最佳摄影奖。尔后,这张照片又获得全国新闻摄影大奖赛的银牌奖。下面,我们就这幅佳作的产生过程,作一点简要的介绍。 1985年7月20日傍晚,包头日报一位副总编辑听到昆都仑河内有三十多名少年儿童被洪水困在河中,便立即派人去通知摄影记者崔晓华。崔晓华刚要吃晚饭,听到消息,背起装着胶卷的照相机,骑上摩托车,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2月1日人民摄影报刊登《网络图片版权是个难题》一文,披露了网络界的一些照片侵权事件,对于加强网络图片版权问题的舆论监督不无好处。  相似文献   

17.
在数码相机普及的时代,新闻摄影似乎变得越来越容易,谁拿起相机,甚至用手机,都能拍出成像品质很不错的照片.就像书法,人人都能书写,甚至会被轻易地表扬,但要成为一名书法家,能被专业领域所认可的还是寥若晨星.很多人问及我这个从事新闻摄影15年的专业摄影记者,新闻摄影有没有秘诀?我说有.所谓秘诀就是行业的规范,我们似乎知道却常常忽略的常识而已.  相似文献   

18.
好的新闻摄影作品,不仅体现作者高超的摄影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一般初学者,拍片只注意事件的复制,而忽略事件的社会原因以及事件包含的思想内容。新闻摄影使用的是纪实的方式,是纪实摄影揉入作者内心的观看方式:如《法制日报》等登载的孟大庆的照片《床头庭审》,就是以其丰富的信息量和巧妙的构图,成为思想内容和表现力完美结合的一个成功的范例。中国摄影协会副主席邓维说:信息量越充足,越不露痕迹的照片越讲究,表现力越活。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由于照片独具匠心的情感意味,…  相似文献   

19.
现场人物特写是新闻摄影中讴歌英雄模范人物最得力的表现形式。优秀的现场人物特写照片,对人民群众具有强烈的鼓舞、激励作用。今年伊始,《河南日报》在一版开辟了《看今朝》人物专栏,全国新闻摄影学会也开展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新闻人物摄影大赛,这将推进全国和我省现场人物特写摄影技艺的提高。现场人物特写的拍摄,要求作者仔细观察现场、研究现场,准确地把握现场环境,恰到  相似文献   

20.
报刊披露,新华社记者李锦因为违背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弄虚作假,被撤销掉《不要忘记他们》组照所获得的1987年度全国新闻摄影作品展览金牌奖,建立在假照片基础上的论文所获得的“新闻摄影学术研究成果奖”,个人所获得的“十佳摄影记者”称号也被撤销。《不要忘记他们》是一组反映大别山区情况的照片。其中有一张称为“小夫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