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秋冬行刑"学说尽管肇始于先秦时期,但进入立法和司法领域并法制化却是在汉代。汉代推行"慎刑"法制文明建设的历史潮流和刘安、董仲舒对"秋冬行刑"学说的创新推动了"秋冬行刑"学说从理论走向实践。  相似文献   

2.
任素敏 《兰台世界》2006,(10X):72-72
死刑——剥夺犯罪者生命的刑罚,又叫极刑,是刑罚体系中最为严厉的惩罚方式。中国自有阶级社会以来,历朝历代的法律都有关于死刑的规定。它同刑法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的死刑行刑手段极其残酷、野蛮、恐怖,而今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严刑苛罚已成为历史,寻求刑罚的人道性、科学性已成为社会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一、"亲亲相隐"制度的主要内容 所谓"亲亲相隐",又称"亲亲得相首匿",是指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所规定的夫妻、父母、子女以及特定的亲属之间相互隐瞒罪行可以免除处罚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一些国家废除了死刑或者停止了死刑的执行。我国死刑存废之争至今悬而未决。笔者将着力梳理出一条中国古代死刑制度演变的清晰脉络,而后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死刑制度对当代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死刑——剥夺犯罪者生命的刑罚,又叫极刑,是刑罚体系中最为严厉的惩罚方式。中国自有阶级社会以来,历朝历代的法律都有关于死刑的规定。它同刑法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的死刑行刑手段极其残酷、野蛮、恐怖,而今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严刑苛罚已成为历史,寻求刑罚的人道性、科学性已成为社会的必然。远在夏朝建立之前的虞舜时代,我国就有了刑法《。左传》记载:“《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夏禹时“,禹会诸侯之君于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而斩之”。商代盘庚规定“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在…  相似文献   

6.
观察文萃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第五次全国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说,当前,中国废除死刑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尚不具备,运用死刑惩罚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仍然是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肖扬说,“保留死刑”与“严格控制死刑”是有机整体。当前,中国废除死刑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尚不具备,运用死刑惩罚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仍然是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同时,要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严格掌握标准,确保死刑只适用于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  相似文献   

7.
刘涌最终被执行了死刑。刘涌是死是活,只要是法律的公正处罚,我都能够接受。  相似文献   

8.
13年前的3月8日,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因贪污受贿被依法执行死刑。这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被判处死刑的省部级高官,死前曾说"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对我而言,如同是牛栏关猫,进出自由"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强调,  相似文献   

9.
殷汝耕,字亦农,生于1889年,浙江平阳人氏.早在七七事变前即与日本勾结,1935年12月在冀东成立伪政府,后又在南京汪伪政权内出任经济委员会特派员等职.抗战胜利后,殷汝耕因汉奸罪行被押往南京,经审判被处以死刑,于1947年12月1日执行枪决.  相似文献   

10.
午时三刻.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国古代人们迷信的看法,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现。  相似文献   

11.
<正>清代刑法延续汉代以来形成的"五刑之制",即笞、杖、徒、流、死。《大清律例·名例律》中规定":死刑二,绞、斩",下注"内外死罪人犯,除应决不待时外,余俱监固,候秋审、朝审,分别情实、缓决、矜疑,奏请定夺。"[1]55即,清朝死刑分"死刑立决"和"死刑监候",死刑监候又称"斩监候""、绞监候"。对监候犯人的复核便形成了清代固有的"秋谳大典"即秋审(广义秋审包括秋审和朝审)[2]。统治集团秉承儒家"慎行"思想[3]、伦理纲常思想[4]以  相似文献   

12.
自先秦开始,在法律上就产生了"慎用死刑"的思想,汉代以后,这一思想被不断继承和发展。死刑复核制度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了唐代,这一制度更加完备,唐代死刑复核制度对后世死刑复核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力丹 《新闻界》2013,(12):21-24
<正>2013年3月1日下午,央视直播糯康等四人死刑执前的情况。节目以"生命倒计时"为题,播出糯康在屋子里静坐四十分钟等待死刑执行画面,播出了他被五花大绑押向运送他的刑车,以及他在刑车上的画面。时间长达两个小时,这在中国电视史上是没有过的。现在是信息时代,央视的这种公开直播,  相似文献   

14.
谷景志 《兰台世界》2013,(19):156-157
<正>八议制度是中国古代刑法当中的重要制度,它从周代时期就在法律适用过程当中有所体现,魏晋时期八议制度正式被规定在法律当中作为一种制度被执行。八议制度是古代的礼制与法律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护阶级利益的产物,在这种制度面前,一部分人即使犯了罪,只要符合相应的条件就能够享受法律规定的特权,从  相似文献   

15.
最近,笔者在某网站上看到一则题为《小偷上演真人版(越狱)常州落网被执行死刑》的消息。本来这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但在这篇新闻中却出现两处法律错误:一处是导语“……经江苏省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常州中级法院依法对犯盗窃罪、抢劫罪、脱逃罪的艾牙生·巴拉提执行死刑”:另一处是结尾“……常州警方对案发现场进行了勘验检查.经过侦察将罪犯艾牙生·巴拉提捉拿归案”。  相似文献   

16.
26岁的陕西青年董伟,在死刑执行倒计时4分钟的时候,被一种没有及时启动却阴差阳错而启动的制度——死刑复核制度——从死亡的边缘拉回。 董伟是否能最终保有自己的生命,还要等法律按照程序和事实给出裁决。但如果4月29日他就失去生命,就无法引起国人对于一种制度的检讨。 这种制度就是死刑制度。 中国是保留死刑制度的大国之一。保留死刑,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公民的需要。但,事实告诉我们:这个制度在审判和复核上,曾经出现问题,曾经制造过冤魂。 最根本的是,中国现在的死刑太多。罪名从28种增加到73种,思想在依法和“从重从严从快”间摇摆,但也没有制止犯罪的增加。 我们不主张现在就放弃死刑。我们主张尽可能地尊重人的生命的权力。 “谨慎是一种美德。” 当我们今天讨论中国的死刑制度的时候,18世纪英国政治理论家柏克的话,听来有点让人心痛。  相似文献   

17.
《兰台世界》2015,(S5):94-95
<正>法律史的研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对法律发展的历史研究,检视法律发展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曾经断裂四十多年的民法,尤其需要法律史研究的检视。在笔者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古代契约中的"中人"在古代契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近代民法却没有这种现象。"中人"到底是什么?它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它为何会在传统中国产生?它体现了古代契约的什么精神?它对  相似文献   

18.
樊帆 《大观周刊》2011,(25):66-66,58
在今年二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包括盗窃罪在内的十三个死刑罪名,使我国目前的死刑罪名由68个减少至55个,此举引起了国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因为这意味首中国政府向轻刑化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关于死刑罪名的讨论和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本文中 ,笔者将着力为广大读者梳理出一条有关中国古代死刑罪名的清晰脉络,通过有关史夈,使广大读者对中国古代死刑罪名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从3月1日起,成都中院决定全面废止枪决这一传统的死刑执行方式,取而代之以注射执行方式。 世界各国的刑罚发展趋势是人道化,表现在死刑上,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国家依据国情走上了废除死刑之路,另一方面是那些还保留死刑的国家也纷纷对死刑的执行方式进行改革。我国1996年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将“死刑用枪决的方法执行”改为“死刑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  相似文献   

20.
建国初期中国大陆电影审查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初期,中国大陆存在国营和私营两种电影制片机构,相应地也有两种制片和审查体制.对于国营制片机构,电影管理部门建立并执行了严格的审查制度:对于私营制片机构新摄制的影片,则几乎完全放弃了事前审查.1951年5月,党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发起了"<武训传>批判运动",确立了"运动性审查"[1]这样一种电影审查方式,并成为惯例,在今后的政治运动中经常被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