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提出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移动传播平台,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的传播制高点。本文以“南方+”移动发布平台建设实践为例,分享了“南方+”技术平台建设的思路和有关思考,介绍了建设的主要成效和应用情况,梳理了主要技术创新点,探讨了如何以“南方+”移动发布平台为龙头,带动媒体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微媒体平台的交互性传播模式,加快了新冠肺炎疫情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体现出全天候、全介质、全覆盖的传播能力。随着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APP)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以“微”“小”为特征的“微时代”(Micro Era)到来,基于微信、微博等微媒体平台的微内容(microcontent)成为受众在碎片化时间接收信息的主体。微媒体平台的交互性传播模式,加快了新冠肺炎疫情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尤其是微信、微博和抖音平台的疫情信息传播体现出了更明显、更灵活的时效,性,体现出全天候、全介质、全覆盖的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融媒体视域下,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了全新的传播路径和平台,移动短视频一度成为广大网民娱乐消遣、信息获取的重要平台和渠道。本文以李子柒抖音号为例,刍议融媒体视域下“移动短视频+传统文化”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新闻信息的传播模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以社交媒体、移动媒体、共享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平台逐渐成为了新闻信息传播的主流,依据移动新闻信息平台用户不仅能随时随地地收看新闻信息,还能依据自身的新闻阅读兴趣进行个性化选择,便捷快速的阅览新闻。鉴于此,本文就新闻传播视域下互联网新闻媒体平台给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带来的影响展开分析,并如何根据互联网技术创新新闻传播模式打造新媒体矩阵突出思路,以供广大读者借鉴。  相似文献   

5.
微信是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最具人气的应用产品之一。微信的基础架构是基于点对点传播的即时通讯,作为即时通讯工具,在信息载体形态上,微信集合了所有形式的人类信息传播符号载体,可以实现移动智能终端的多媒体信息传递;在信息传播渠道上,微信将人际间多媒体的信息传播从传统电信网络迁移至移动互联网络。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和API接口的开放,微信越来越具有媒体平台的性质。通过微信,个人和团体组织都可以实现一对多的大众传播,在微信公共平台上实现了众多移动互联网商业创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网络、移动终端等各种新媒体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受众获知信息的渠道也不断丰富,可以说,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人人参与的传播多元化时代.但是,无论何种传播媒体,其核心依旧是“内容”,即传播的关键在于信息,“内容为王”依旧是媒体发展的根基. 恪守“内容为王“ 传播媒体进入多元化时代,受众往往可以通过手机等自媒体平台,成为信息传播的“生产者”和“发布者”.多元化的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渠道,而信息传播的目的是影响受众.  相似文献   

7.
贺军 《档案学研究》2018,32(2):72-78
基于档案部门应用社交媒体开展档案信息服务整体成效不显著的现实,从社交媒体的发展历程入手梳理其基于社群关系的信息传播的本质内涵,分析社交媒体向移动社交平台的升级给我国档案信息服务创新带来的机遇,对适合档案信息传播的移动社交平台及其档案信息范围进行了阐释,提出档案部门应做好社交媒体团队建设、加大档案资源开发力度等基础性工作,通过加强用户“大数据”的应用,及时改进和优化档案信息服务,梳理出适合我国现阶段社交媒体发展规律的档案信息服务路径。  相似文献   

8.
林文  温玲英 《传媒》2022,(19):90-92
在新媒体环境中,以流行语、缩略词、表情包为代表的新兴网络语言逐渐渗透到日常交际和现实生活,成为文化传播领域的一种媒体奇观。2020年,B站用户发布的“早安,打工人”系列视频引发网友热议并成为年度网络热词。文章借助模因理论,系统分析网络语言“打工人”作为模因的出现、传播与变异,并就“打工人”传播现象做出合理反思,用以厘清网络语言与文化传播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马俊 《编辑之友》2018,(4):34-38
如果说介质迁徙改变了信息生产传播的物理形态,那么,社交迁徙则重塑了信息传播的关系生态.传统内容生产媒体与移动社交平台的聚合看似完成了内容和渠道的强强联合,实现了双赢,也为受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移动阅读体验,但二者在信息传播的控制权、经济收益的分成机制和媒介生态的把控等方面的博弈从未停止过.当移动社交平台成为移动阅读的主要入口时,可能会破坏多元化的媒介生态,影响信息二次传播的客观性,同时,移动阅读的“快餐化”会因移动社交平台成为其入口而被放大.  相似文献   

10.
以手机移动终端形成的信息传播载体,是继PC互联网之后又一新兴媒体形式。由于其具有广泛受众基础,传播范围广、手法便捷、影响力大.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媒体之一。按照各类媒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划分.报纸刊物为第一媒体,广播为第二媒体.电视为第三媒体.互联网为第四媒体.移动网络则是“第五媒体”。认真研究新兴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对于武警部队正确应对和予以稳妥处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昕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截至2007年12月,我国手机用户数达到5.47286亿,在新媒体的作用日益凸显的今天,号称“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也正在以几何级的增长速度从单一的移动通讯终端向传播媒介发展和渗透。相对于传统媒介的“大众传媒”这一提法,笔者认为新兴的手机媒体是典型的“小众传媒”(或日分众传媒),原因正是基于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得出的。  相似文献   

12.
明炜 《新闻世界》2013,(9):45-46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革新,信息传播手段出现了革命性变化,建立在网络、移动平台基础上的新的媒体传播形式已被大众接受并熟练掌握使用。媒体的进入门槛降低,加剧了媒体间的竞争,同时,人人都可以创建属于自己的媒体,媒体的个人化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压力。另外,受众的需求多元化、个性化,也促使传统媒体必须变革以应对传媒行业的变化。主动适应新媒体语境,实施全媒体建设,成为很多区域广电媒体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备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后形成的融媒体目前已经有了更好、更优的发展途径,移动终端已经成为其重要的传播平台。融媒体新闻的选题、内容以及互动性程度直接影响移动终端客户的直观体验,因此,融媒体要通过有趣、新颖的形式将新闻内容信息进行高效传播,从而提高移动终端用户对融媒体传播的融合度,以此实现多维度、多终端、多点击量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手机,因为比电脑更普及,比报纸更互动,比电视更便于携带,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的前途令人憧憬。一第五媒体是以手机为试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也叫手机媒体或移动网络媒体。笔者认为,手机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集多种媒体的优势于一身,从社会功能的角度讲,其便携性、互动性和即时性.以及一流的覆盖率,堪称媒体中的“第一媒体”。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社交媒体平台快速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当前,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以及受众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电视时政新闻应该积极寻求新的发展道路,更新传播理念,丰富和创新时政新闻的内容,改革时政新闻的形式,创新时政新闻的传播方式,更好地宣传党政方针和主流声音。  相似文献   

16.
重大公共危机事件报道历来对媒体都是重大考验。媒体不但要报道来自各方的危机信息,满足受众的多元信息需求,还要拓展自身服务属性,发挥好甄别谣言信息、协助社会沟通、抚慰公众心理等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作为省级媒体集团,充分发挥多媒体资源优势和地方主流媒体信息枢纽功能,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等传统媒体为依托,以中国江苏网、“学习强国”江苏平台等网络平台集群为重点,以“交汇点”“紫牛新闻”“扬眼”“北京西路嘹望”等移动新媒体为主体,加强主题策划,设置媒介议程,推出系列融媒体报道,在传播疫情防控信息、引导社会舆论、安抚民众情绪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今年以来,南方日报遵循移动优先战略,积极探索运用新技术、新手段进行重大会议融合报道,生产适应新媒体平台传播的融合报道产品,推动报道由“相加”走向“相融”. 生产适应多介质传播的融合报道 融媒时代,主流媒体化挑战为机遇,关键是在新媒体平台上实现优势再造,顺应移动化、个性化、视频化等信息传播趋势,创新理念、方式、手段等,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余军 《新闻前哨》2007,(6):73-74
跨入21世纪,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车载移动电视、手机媒体、网络电视、BBS(网络论坛)以及ICQ(即时通讯)等新兴媒体和媒体传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博客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博客—Blog,是web log的简称,它是以流水记录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的一种渠道,因而也被称之为“网络日志”。人们在网络上利用博客工具,创建博客网站。  相似文献   

19.
叶海英 《青年记者》2017,(15):55-56
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便携终端、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通过手机进行阅读的习惯形成,媒体的传播方式和渠道发生了巨大变化.气象信息的传播也不例外,微博、微信、客户端兴起,媒体融合促进了气象信息的传播. 气象媒体融合的发展与效果 1.从单向传播到报、网、移动新媒体互动模式.“互动”是媒体融合的关键,从报网互动,已经发展成为报、网和各种移动新媒体平台的全媒体融合互动.如今,融合发展正成为我国气象行业媒体发展的关键词.气象报、气象网以及气象微博、微信、客户端协同互动,不断朝着构建现代化气象传播体系、提升传播实效和用户满意度的目标前进.  相似文献   

20.
核心阅读:今年2月19日,人民网研究院发布《2013中国报刊移动传播指数报告》,对2013年报刊媒体在微博、微信、聚合新闻客户端、媒体自有APP各个传播平台影响力进行评估,推出“报纸移动传播百强榜”和“杂志移动传播百强榜”,同时发布报纸微博传播十强、报纸微信传播十强、报纸入驻新闻客户端传播十强、报纸自有APP传播十强.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由武汉大学互联网科学研究中心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