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裸贷"等侵犯大学生个人信息权方式而存在的校园网贷,既危害着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安全,也影响着校园的和谐与稳定。我国《民法总则》的颁布,首次从民事基本法层面对公民个人信息权予以确认和保护,并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行为规范,也为依法防范和治理校园网贷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各种贷款平台也应运而生。其中,针对大学生的贷款平台更是种类繁多。这种贷款平台主要运用移动客户端进行操作借款,所以也叫校园网贷。随着校园网贷的发展,其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也越来越多。最为明显的就是最近被爆出"裸贷"的新闻,一时间校园网络贷款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校园网络借贷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主要针对校园网贷存在的风险做出了探讨。为了进一步预防校园网络贷款的各种风险,应加强监管,提高校园网贷的门槛,着重加强学生消费观念和金融有关的教育,并规范违约处理。  相似文献   

3.
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500名在校大学生基础上,通过构建P2P网贷风险认知模型,采用多元有序回归法对大学生P2P网贷风险认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对P2P网贷风险认知处于较高水平,风险认知系数接近1.5;家庭情况指标是影响大学生P2P网贷风险认知的主要因素,另外消费观念和产品认知也对大学生P2P网贷风险认知产生显著影响;说明增加信息透明度、树立家庭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是帮助大学生提高P2P网贷风险应对策略,促进校园金融生态良性发展的良策。  相似文献   

4.
近年网络借贷平台发展迅猛,“校园贷”等网络借贷平台悄然进入了大学校园。起初,此类借贷平台在求学、创业等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一定帮助。但之后,由于相关网络金融法规不健全、网贷平台自身管理存在漏洞,导致高职生因借贷事件引发的不良事件频出。各高职院校应认真探讨学生涉足“校园贷”心理原因,并研究教育管理对策,为涉贷学生提供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校园借贷平台迅速崛起,它一度是一些自主自强大学生的选择之一。然而,随着学生群体超前消费理念的盛行和多元化消费需求的不断膨胀,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管缺失,"校园贷"呈现出野蛮生长之势。大学校园成为校园贷的重灾区,高职院校也未能幸免。通过问卷调查,以无锡职教园为样本,深入了解高职学生消费观、消费方式以及使用校园贷的情况,分析校园贷视阈下高职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问题,并探究解决方法,化解不良校园贷危机。  相似文献   

6.
"校园贷"是互联网金融与高校学生群体消费需求融合的一种创新信贷模式。风险社会视角下的"校园贷"危机四伏。必须充分认识不良"校园贷"的形成根源和潜在风险,从国家、高校、学生个人等层面入手,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校园贷"的监管力度,规范"校园贷"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避免不良"校园贷"困扰,提高学生社会认知水平,树立风险防范意识,远离不良"校园贷"危害。  相似文献   

7.
在"校园贷"市场的新时期,在其种类和特点已经产生了新变化的重要节点,辅导员在防范和应对"校园贷"问题上也要有新手段。充分结合辅导员"教育、引导、管理、服务"四大主要职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对大学生进行财商教育,积极创新严控"校园贷"的管理制度,精准做好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服务,打好新时期防范"校园贷"的攻坚仗。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校园贷"成为一个热点现象.学生信用卡退出市场为"校园贷"提供了契机,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监管力度不够、平台建设涉嫌违规违法、学生非理性的消费行为等.根据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整治、规范"校园贷"的对策,促使其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网贷行为存在大量风险,国家收紧对P2P网贷的管控,逐步清理不良P2P网贷。分析发现,无论是网贷个人还是网贷平台,均因制度的漏洞、监管力度的缺失和行业协会职能弱化等原因,衍生出诸多社会性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发挥监督职能,完善网贷公司的线下年检机制、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市监管机制、健全第三方金融机构担保模式、规范资金银行存管制度等监管措施,并以发挥行业协会职能为手段,完善互联网行业监管自律和建立常态化网贷风险监测披露等机制,实现对P2P网贷的有效管控,规范其良性发展,降低风险机率,减少其社会危害性,营造健康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不良"校园贷"的野蛮发展,由此引发的校园恶性事件不断增多并持续发酵,对学生身心健康、校园安全稳定等都产生了恶劣影响。为此,我们要认真剖析高校不良"校园贷"问题存在的深层原因,寻求强有力的对策,从而为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净化校园环境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