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这一定律学生运用起来总是不能得心应手,为了学生巧妙记忆和灵活掌握,我教给了学生一种巧妙的记法:"a"代表妈妈,"b"代表爸爸,"×"代  相似文献   

2.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这一定律学生运用起来总是不能得民应手,为了学生巧妙记忆和灵活掌握,我教给了学生一种巧妙的记法:  相似文献   

3.
乘法分配律不仅有乘法计算,还涉及加法,学生在应用时常出现错误,如"(a×b)×c"与"(a+b)×c"张冠李戴,"(a+b×c"错写成"a+b×c"。借助几何直观教学乘法分配律,可逐步揭示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的根本区别,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4.
乘法分配律是有关乘法和加法的运算定律,是多位数乘法和有关简便运算的理论依据,也是中学代数中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式等知识的基础。但小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时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常常会出现a×(b+c)=a×b+c、a×b+a×c=b×(a+c)、a×b+a=a×(b+0)等各种各样的错误。如何提高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效率,是广大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燃眉之急。  相似文献   

5.
拜读了《小学教学设计》2005年第1期周万昕老师的《人文情感与知识技能的巧妙结合———〈乘法分配律〉教学片断及反思》一文,觉得有些地方不妥,在此与周老师商榷。该文主要讲作者如何引导学生联系“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和妈妈”学习“乘法分配律”。如从“6×18 6×7=6  相似文献   

6.
数学模型,一般是指用数学语言、符号和图形等形式来刻画、描述、反映特定的问题或具体事物之间关系的数学结构。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很多的教师从其外形特征出发,出示4~6个符合乘法分配律特征的等式,引导学生观察等式,通过找出它们的相同点,用不完全归纳法抽象出等式模型:(a+b)×c=a×c+b×c。这样的教学过程,只注重外形记忆,轻视本质理解,因而学生容易受交换律、结合律的影响,产生思维定势,出现类似a×(b+c)=a×b+c的错误,  相似文献   

7.
正"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学习中重要的运算律,也是学生掌握较为困难的内容。传统教学中,教材或者教师都会给出乘法分配律的文字表达,而现行教材只出现字母表达式,淡化文字描述,如此则造成学生对该运算律的理解不扎实,概念化水平不高,过多依赖形式化思考。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突出了三类习题设计,促进并提升学生的概念化水平。一、设计构造题,直面概念内涵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律的初始环节,对形如(a+b)×c与a×c+b×c这样的习题是有感知的,  相似文献   

8.
数学模型,一般是指用数学语言、符号和图形等形式来刻画、描述、反映特定的问题或具体事物之间关系的数学结构。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很多的教师从其外形特征出发,出示4~6个符合乘法分配律特征的等式,引导学生观察等式,通过找出它们的相同点,用不完全归纳法抽象出等式模型:(a+b)×c=a× c+b×c。这样的教学过程,只注重外形记忆,轻视本质理解,因而学生容易受交换律、结合律的影响,产生思维定势,出现类似a×(b+c)=a×b+c的错误,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从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出发,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过程进行分析与解构,并自主建构数学模型,才能丰富和深化对乘法分配律的认知,有效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与演变,在充分感悟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对“分配”本质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9.
《乘法分配律》是乘法简便运算定律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简便运算的难点。难在哪里呢?解读学生的错误,会发现很多学生会出现类似a伊(b垣c)越a伊b垣c这样的错误,看似混淆了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两种简便运算,实质上是学生只重视乘法分配律的"形",而忽视乘法分配律的"神",忽视了对乘法分配律最本质意义上的理解。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经历探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下第24~26页。【教学重点】结合现实问题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模型1.复习乘法交换律字母公式和乘法结合律字母公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a+b=b+a(a×b)×c=a×(b×c)。2.师生赛一赛,出示:589×4+589×6,(40+4)×25,学生每人挑一道题做,教师全做,看谁算得快。比赛结果,教师获胜。师:想知道老师算得快的  相似文献   

11.
师 :同学们 ,我们已经学过了乘法中的哪两个运算定律 ?生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a×b =b×a(a×b)×c =a× (b×c)师 :在乘法中还有一个运算定律就是乘法分配律。什么是乘法的分配律呢 ?这节课我们用身边发生过的事一起来探索发现。上学期我们班转来了陆亭亭等 4位同学 (指着坐在前排的 4位同学 ) ,我们就来计算一道和他们有关的题目。出示应用题 :每张单人课桌 70元 ,椅子 3 0元。上学期我们班转来 4位同学 ,学校里为他们每人配了一套课桌椅 ,一共要花多少元 ?学生解题 ,后指名回答。生 1:我是这样想的 :桌子 70元…  相似文献   

12.
以往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往往结合所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推导出公式:“(a+b)×c=a×c+b×c”。然而,学生在做作业时,碰到“(a+b)×c”这种刚学过的题目还会做,但碰到“a×c+b×c”这种要倒回到“(a+b)×c”的题目时就大眼瞪小眼了。  相似文献   

13.
一 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时候.为了给学生加深印象.写下了这样一个式子:(姐姐 我)×妈妈=姐姐×妈妈 我×妈妈.并解释道:瞧,"妈妈"既然是"我"和"姐姐"公有的.那么"我"和"姐姐"都有资格和妈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数学中,乘法分配律是算术运算性质方面的重要内容,它联系了乘和加两种算术运算,贯穿了四则运算教学的全过程,可用于简算,而且与中学的因式分解内容联系紧密.乘法分配律内涵丰富,其表达式(a+b)×c=a×c+b×c,左边有两个运算符号(一个加号、一个乘号)和三个数,右边运算符号(两个乘号、一个加号)及数的个数(四个数)...  相似文献   

15.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典型的疑难课。虽然教材中早就有孕伏,四年级又专门学习,但是有些学生即使到了六年级乃至初中阶段,依然错误百出,不会灵活运用。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乘法分配律的本质理解,教师在教学时也没有很好地突破学生认知路上的障碍。对于乘法分配律,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教学经验,学生最常见的错误是a伊(b垣c)越a伊b垣c,我也曾以为这是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的最大困难所在,  相似文献   

16.
问题:计算1990×198.9-1989×198.8=?这是一道小数乘减混合运算的巧算题。解题的关键是熟悉积不变规律和乘法分配律与有关性质,先把两个积改写成具有一个相同因数的式子。规律:如果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倍数,那么它们的积不变。即:a×b=c,那么,(a×n)×(b÷n)=c或(a÷n)×(b×n)=c定律:(a+b)×c=a×c+b×c或c×(a+b)=c×a+c×b性质:①(a-b)×c=a×c-b×c②a-(b-c)=a-b+c解题方法:先应用积不变规律把两个积改写成具有一个相同因数或应用字母代换数改写成字母算式。再应用乘法分配律或性质简化计算。解题:方法一:原式=(1990…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之后的练习课上,为了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从不同角度了解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中数字之间存在的一般规律,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235×9+口×9.在口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算式能够简便计算."备课时我没有进行过多的预设,只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方框里填的数要和235凑成整百或整千的数就可以了.可是课堂上一个学生的不同声音却让我茅塞顿开,顺势将题目进行了变化和拓展,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a(b+c)=ab+ac,可以提高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现举例说明.1.正向用例1计算:(3/4-7/8-5/(12)×(-24).分析按运算法则,应先通分,后计算括号  相似文献   

19.
哈哈心场     
正乘法分配律老师发现一个学生在作业本上写的姓名是:木(1+2+3)。老师问:"这是谁的作业本?"一个学生站起来:"是我的!"老师:"你叫什么名字?"学生:"木林森!"老师:"那你怎么把名字写成这样呢?"学生:"我用的是乘法分配律!"  相似文献   

20.
乘法运算律是指:(1)乘法交换律:ab=ba;(2)乘法结合律:(ab)c=a(bc);(3)分配律:a(b+c)=ab+ac.应用乘法运算律解题,贵在灵活.现举几例说明.例1计算:(-5/6)(+2.4)(+3/5).分析有些同学不能灵活应用乘法运算律来解题,而是把题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