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通过了解廊坊市信息资源共享现状,分析了三网融合给城乡信息共享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并着重指出三网融合背景下,廊坊数字图书馆就如何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发展快速的互联网信息在满足思想活跃的大学生需要的同时,也为大学数字图书馆提供了历史机遇。本文结合我国"三网融合"取得的成就,详细阐述了"三网融合"带给大学图书馆的启示,文章最后指出大学数字图书馆建设重心在于敢于破旧立新,敢于转变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模式,深入研究"三网融合"思路,借鉴"三网融合"的理论知识和思路,建设覆盖面大、兼容性强的数字资源。  相似文献   

3.
网络信息资源融合是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数字图书馆建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网络信息资源融合程度。网络信息资源融合是网络技术发展到繁荣时期的历史必然要求,现代数字图书馆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信息本质性融合,达到网络信息资源完整、有机、系统。网络信息资源融合是一个新兴研究课题,涉及学科门类较多,综合性较强。本研究主要从数字图书馆定义、网络信息资源定义、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及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陈臣 《现代情报》2016,36(8):10
数字图书馆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既给数字图书馆带来了机遇,也给数字图书馆带来了挑战,如何将零散分布、孤岛存储的图书馆数字资源融合成完整的“大数据”,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最终转化为知识和规则,对于提升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竞争力十分重要。针对数字图书馆存在数据来源各异、数据存储方式多样、数据形式非结构化等问题,本文对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重构与融合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数字资源重构与融合策略。该策略有助于对图书馆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可促进数字资源的共享,有助于加强数字资源、读者、系统服务资源和个性化服务模式的融合,并最终提升数字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呈现海量化、多样化与动态性、时效性并存的特点。文章研究数字图书馆在保留传统学术类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开拓新资源和服务的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文献资源服务模式”向“知识内容服务模式”的路径转变,强化图书馆资源的内容融合与集成服务,提升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和公众化服务质量。[方法/过程]分析了当下数字图书馆发展研究的现状,调研媒体融合特征及其对数字图书馆的影响,厘清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面临的四大主要问题,构建基于媒体融合思维的数字图书馆发展框架。[结果/结论]提出媒体融合背景下数字图书馆发展策略,强调要从思维、资源、服务和组织4个维度围绕其问题和痛点实现提质增效,切实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加快数字图书馆向复合型、社交化、移动化、智慧化的知识聚合服务中心演进。  相似文献   

6.
数字图书馆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产物,将成为人们方便快捷地获取、利用知识的有效工具。数字图书馆不但包含了传统图书馆的功能,还融合了其他信息资源的一些功能,为用户提供综合的信息访问服务。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分析三网融合所带来的新信息资源环境的基础上,针对移动信息用户的资源需求进行了调研,以分析结论为支撑平台构建了图书馆移动信息资源建设模型,以期实现对图书馆移动服务的优化。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特征,给出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个性化信息服务、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主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的结论。然后介绍了高校数字图书馆的作用、特点和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数字图书馆为例,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观点,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个性化信息服务、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三个方面总结了高校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科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图书馆的发展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推进资源和服务的融合。基于此通过元数据在资源发现系统的使用及资源发现系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索通过资源发现系统的开发利用更大程度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10.
王文新 《内江科技》2011,32(8):9-9,3
介绍了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获得途径和类型,分析了数字图书馆为读者或用户提供检索信息资源的服务方式。  相似文献   

11.
熊瑞 《科技广场》2007,(1):213-215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已成为一项重要工程。本文针对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内容,对由其引发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规避方法,进而为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知识产权问题提供了一些建议与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如何为学校科研服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学校是我国科学研究中一支重要力量,而高校图书馆在学校科研中利用丰富的馆藏,特色化的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可靠的信息服务系统,为高校教学及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有力的保障,提出了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通过科研查新、定题跟踪、信息导航服务等途径为学校科研服务。  相似文献   

13.
石薇芬 《科教文汇》2011,(25):181-182
新时期是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的发展潮流带领整个人类进入全新的信息环境,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成为现代图书馆建设的趋势。本文在分析我国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进行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席彩丽  李莹 《现代情报》2010,30(12):15-17,21
数字图书馆现有的检索引擎和检索技术由于无法提供上下文的语义信息,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检索需求。语义网技术可以很好的表达数字图书馆的内容,因此将语义网相关技术引入数字图书馆检索可以提高检索的精度。虽然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利用元数据表达并可以通过OAI-PMH进行访问,但是仍有很大部分需要语义网组件进行完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面向数字图书馆的通用模型的语义框架,这个框架可以满足用户高度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15.
袁晓静 《现代情报》2013,33(2):140-143
采用网络调查、电话访问和QQ交流的方式,调查了江苏省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的现状,对江苏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面临的问题,信息服务遇到的挑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数字化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商业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强 《现代情报》2010,30(7):10-12,15
本文界定了商业数字图书馆及商业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定义,从不同角度对商业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进行了归纳,并对超星和Google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7.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发展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阳晖  杨燕  黄萍莉 《情报科学》2008,26(4):520-524
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发展动因:数字图书馆通过信息资源共享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异地资源共用和用户跨系统使用的问题,但还存在信息资源利用中的个性和针对性问题;在提供面向用户服务的过程中,数字图书馆必然会遇到诸如用户信息的收集与表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将促使个性化服务不断发展与完善;数字图书馆开展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将进一步引发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使得用户的信息需求更趋向于专业化与个性化;个性化服务发展的动力模型包括用户个性化需求发展的拉动力、个性化技术发展的推动力和数字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8.
大学数字图书馆网络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图书馆是高校重要信息基础设施,其运行和服务安全问题广泛受到人们关注。本文对基于校园网络的数字图书馆普遍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数字图书馆特点和其所处环境。并依据安全需求,对影响数字图书馆安全诸多因素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高校数字图书馆安全建设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孙博阳 《情报科学》2005,23(4):635-640
数字化信息资源以迅猛的姿态在近些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子资源成为图书馆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随着电子资源的增多,有效地管理这些资源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突出。本文认为要解决数字化资源的管理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借助于现代化的管理软件。国内的软件企业在这方面已经有所动作,但和国外相比仍有差距。本文重点介绍了国外的数字化资源管理软件的概貌。  相似文献   

20.
Traditionally humanities scholars have worked in physical environments and with physical artefacts. Libraries are familiar places, built on cultural traditions ove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books are comfortable research companions. Digital tools are a more recent addition to the resources available to a researcher. This paper explores both the physical and the digital qualities of modern humanities research, drawing on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presenting a study of humanities scholars’ perceptions of the research resources they use. We highlight aspects of the physical and digital that can facilitate or hinder the researcher, focusing on three themes that emerge from the data: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the experience of finding resources; and the experience of working with documents. Rather than aiming to replace physical texts and libraries by digital surrogates, providers need to recognise the complementary roles they play: digital information environments have the potential to provide improved access and analysis features and the facility to exploit the library from any place, while the physical library and resources provide greater authenticity, trustworthiness and the demand to be in a particular place with important material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