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天下”是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特有的组织形式。王位继承制为主体的宗法制是一项重要内容。先秦赵氏先祖已经存在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虽为赵统治所推崇,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实际执行过程却存在较大的灵活性。赵氏立国后,君主立嫡时,往往惟自己意志是从,以致出现君住之争。嫡长子继承制这一理想模式是永远不可能真正彻底执行的。  相似文献   

2.
父凭子贵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母凭子贵,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有的时候,因为有个优异的儿子,父亲也会得到幸运女神的垂青。在君主专制时代,奉行嫡长子  相似文献   

3.
<正>宗法制度牢牢占据了中国古代世袭统治的核心地位,而核心中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第一继承权必须属于正妻所生的儿子,所谓"嫡子",庶子即使年长也不得立。如果有多名嫡子,那么必须由最年长的继承,嫡次子即使更聪明能干也不得立。  相似文献   

4.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嫡长子继承制作为宗法制度的原则从来没有被取代。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社会,采用哪种继承制来确定继承人是关系到家族(国家)的兴乱安危的大事。“嫡长子”继承制因其便于操作等优点而被各代王朝视为正统的传承制。但是“嫡长子”继承制存在着无法保证继承人素质的缺点,在斗争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有可能导致家族(国家)的灭亡。本文试从春秋时期的晋国卿族赵衰、赵盾挑选继承人的对比分析来讨论“嫡长子”继承制的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社会,采用哪种继承制来确定继承人是关系到家族(国家)的兴乱安危的大事."嫡长子"继承制因其便于操作等优点而被各代王朝视为正统的传承制.但是"嫡长子"继承制存在着无法保证继承人素质的缺点,在斗争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有可能导致家族(国家)的灭亡.本文试从春秋时期的晋国卿族赵衰、赵盾挑选继承人的对比分析来讨论"嫡长子"继承制的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封建社会,皇位继承制度是专制主义皇统得以延续的根本.影响该制度不稳定的因素有很多,如嫡长子继承制本身的弊端,唐朝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专制的皇帝制度,皇帝与太子、太子与亲王的权力斗争,权臣、后妃、宦官、即位传统等等.  相似文献   

8.
唐代到宋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主要趋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体现在职官制度上,主要是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即相权的不断分割。本文就此略陈管见。一、专制君主制和唐代相权制度的演变1.专制君主制政体的特征专制君主制的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着一个“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万众翘楚。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具有仅次于皇帝的权力。在一定意义上,丞相有着制约君主的作用,其地位和权力相当显要。丞相…  相似文献   

9.
夏代君位继承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代的君位继承制度是传长子支系兄终弟及制。由于君主谱系采取口耳相传的记录方式及人们重直系、轻旁系等原因,它在形式上表现为简单的父死子继。夏代君位继承制度存在的社会原因一是生产力还不发达,农业生产基本上还处于粗耕农业阶段;一是社会基本单位处于家族公社阶段。  相似文献   

10.
明朝皇帝的修省活动较以往历代更为频繁,成化以后表现尤其明显,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常规化的政策反思手段。皇帝修省包括因自然灾害或天象异常而进行的消极的应对式修省,以及日常化的、为主动求过进行的积极式修省,修省范围只限于干天合之事,并不为人事而举。当修省不足以显示反思之诚意时,即颁布罪己诏书,这是皇帝反思活动的极致表现。明朝皇帝的修省和罪已行为反映了儒家圣王之责任担当的意义,具有弥祸、祈庥的宗教意味,也是安抚臣民、调整政策的承诺。明朝皇帝和士大夫对待修省行为的态度体现出帝制体系内君主与士大夫政治角色、理念之间的契合之处。修省与罪己作为一种内在的反省机制,对君德、君责的履行提出了要求和保障,使君主之行为具有极限,但这种对君权的限制仍相当朦胧。  相似文献   

11.
英国自16世纪以来有6位女王,她们是玛丽一世、伊丽莎白一世、玛丽二世、安妮、维多利亚和现在在位的伊丽莎白二世。为什么英国历史上会出现这么多女王?在1701年制定的《王位继承法》中规定了王位继承原则。《王位继承法》规定主位世代相袭,君主的儿子优先于女儿,而女儿又优先于  相似文献   

12.
君主制指国家最高权力在实际或名义上掌握在君主个人手中,君主(包括国王、皇帝、苏丹、大公等)担当国家元首,终身任职.君位一般世袭。这种政治制度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时至今日.世界上还有30个君主国.如下:  相似文献   

13.
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历史地位问题,众说纷纭。有的持洋务派的皇帝之说;有的说是维新派的皇帝,也有的认为是爱国的开明君主。这些论断都有合理的成分。但从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的所作所为看,他是早期维新思想的实践者。 首先,从他颁布的大约二百条诏书中的重要内容来考察。 政治方面,开懋勤殿,裁彻京内外大批衙门、冗员;广开言路,不论士民一律可以上书言事,准许自由设报馆、出版等。前者被持维新派皇帝论者认为是开议院(制度局)的先声,或被持洋务派皇帝论者作为其重要依据。其实开懋勤殿是一种“议院制”,而这种议院制是早期维新思想家们提出来的。郑观应提出学习日本“本其国之成法而参以西法”,“凡事应由上下议院议定,仍奏其君裁  相似文献   

14.
皇位继承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君主专制、万世一统政治制度,它起源于氏族时期,经过不断发展和衍变,最终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皇位继承制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从为君做人的角度,对《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加以评析。一、以君之尊行人之仁《三国演义》一共写了13个皇帝(桓、灵二帝不算,曹操称武帝是他儿子追封的,也不算),其中汉帝2人,蜀帝2人,吴帝3人,魏帝5人,晋帝1人。就历史事实来看,这13位皇帝当中,真正称得上仁者爱人,不以卑尊等级取人,不用传统礼制制人的,也只有刘  相似文献   

16.
两汉“君主”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思想家与史学家,对君主有系统而深入的认识。两汉学人在先秦诸子思想的基础上,从君主的内涵、称号、治道等方面,明确论证一统尊君与君国一体的国家观,对君主的本质及其作用进行思考,呈现出君主集权的意义,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君主论特点。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各国实行何种形式的继承制,各有不同,形式是多样的。一般认为先秦时期各国普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考诸史实,我们认为赵国并没有实行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而是按照君王个人意愿挑选王位继承人。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无君论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民主性的精华。庄子无情地揭露与抨击君主的暴行,坚定地与君主统治者不合作,肆意倡导“无用之用”哲学,竭力讴歌“至德之世”的无君社会。庄子无君论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19.
《皇帝的新装》,作品新颖的标题首先就吸引了读者。皇帝,封建社会的君主,一国之王,他的新衣会是什么样子?读者抱着极大的兴趣想看一看,见识见识。然而作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皇帝的新装,既不是龙袍锦缎,更不是金镂玉衣,而是“什么也没有”的所谓衣服,(美其名“皇帝的新装”,实际是赤身露体)。作品把皇帝一丝不挂,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并且还让皇帝自鸣得意地参加游行大典,在大庭广众中进行展览,引起读者捧腹大笑。安徒生这位鞋匠的儿子把讽刺的锋芒直指最高的统治者、独裁者——皇帝,对其贪婪腐化和愚蠢无知,痛快淋漓地进行了鞭笞,实在令人拍手称快! 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一个神经正常的皇帝会把  相似文献   

20.
秦国婚姻制度包括王室嫡庶妻等级婚制和庶民一夫一妻婚制。前者发轫于春秋,形成于战国秦惠文君称王之后。特点有三:一是秦王室虽然实行嫡庶妻等级婚制,但继承君位的往往不是嫡长子;二是秦君庶妻之子一旦为王,其母即可尊为太后,不受出身贵贱,班次高低的影响;三是秦国太后生活淫乱,贞节观念淡薄。后者是商鞅运用国家政权和法律的强制力量,拆散大家庭而形成的。特点有四:其一,庶民婚制一般只能构建父母妻子型和夫妻子型两种家庭形态,而不能构建父母兄弟妻子型大家庭;其二,秦可能有婚姻缔结要经官府认可的规定;其三,秦有弃妻登记的法律规定;其四,秦律禁止夫妻关系淫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