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周佳 《成才之路》2009,(4):79-80
很偶然地在一次语文阅读课上讲起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有个学生对孟姜女的名字很好奇,她是不是姓孟,名姜女?抑或娘家姓姜,嫁人后。从夫姓孟,名女?但是在民间故事中她丈夫姓万啊?我一时哑然,只得以他语搪塞而过。课后多方查找资料后才知孟姜女并不姓孟,也不叫姜女,她没有名字。“孟”是她的排行。《白虎通义·姓名》曰:“嫡长为伯,庶长称孟。”  相似文献   

2.
一次听讲授《孟姜女》的课,学生问:“孟姜女”三个字中,有两字个表示“姓”,是不是孟姜女原来姓姜,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又姓了孟?执教老师回答:“姜女”是名,“孟”是姓,其它问题无据可考。此说法似乎已经圆  相似文献   

3.
说文谈史     
孟姜女不姓“孟”孟姜女的原型出自于史籍《左传》。《左传》中记载,齐国有个叫杞梁的人,在攻打莒国时战死,“齐侯归,遇杞梁之毒于郊,使吊之”。由此可见,孟姜女本来没有姓名,而且与长城没有关系。汉代的《说苑》一书,在此记载基础上加上了“其妻闻之而哭,城为之阤(塌下)而隅(墙角)寿之崩”。汉代的《列女传》和《闺苑》等书中均记有此事。“孟姜女”之名最早见于敦煌石窟后室残卷中的一  相似文献   

4.
【编辑推荐】你知道知名的司母戊鼎有一个假耳朵吗?你知道孟姜女姓姜不姓孟吗?你知道汉代穿深衣的人所穿的裤子是露屁股的开裆裤吗?你知道最古老的同心结是什么样子吗?你知道黄帝战蚩尤的真相吗?你知  相似文献   

5.
我们屯子有个双目失明的老人,姓杨,排行老三,大家都管他叫杨三瞎子。可是,我爷爷从来都称呼他杨三爷。  相似文献   

6.
9月姓氏 马     
《中文自修》2012,(9):64
马ma:历史:中国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五十二位,在现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4位。马姓有几处来源:出处一由"马服"氏改变而来;出处二即从《姓氏考略》记载,西域古有"马"姓,后西域有姓"马"者入内地,即以"马"为姓。  相似文献   

7.
史载西突厥由两厢部落组成,碎叶川以东称左厢咄陆部,以西称右厢弩失毕部,各辖五姓,左厢五姓首领称啜(ěur),右厢五姓酋首称俟斤(irkin)。每姓各授令箭一枚,于是十姓、十箭竟成为西突厥的代名词。这就产生了如下的问题:何以西突厥开国之初就存在着两厢区别?两厢是否自始就各辖五姓?西突厥定制的十姓或十箭起源于何时?这些问题同此一汗国初世、中世历史上一系列政治纷争存在着密切联系,须予澄清。  相似文献   

8.
堂老师     
堂老师,其实并不姓“堂”,他姓刘,名“堂珍”。只因学校新来的一位负责人也姓刘,为了师生们称呼起来方便,不致于将两位“刘老师”弄混了,于是学校作了一项“决定”,让大伙儿都改称他为“堂”老师。堂老师是我小学五年级时的班主任。别看他和我一样姓刘,而且都是“堂”字排行,好象是我的堂哥哥似的,可我并不喜欢他。  相似文献   

9.
我们称秦代开凿灵渠的工程总指挥为史禄,其实在汉代,史书只称其为监禄而不称史禄的。监是官职监御史的简称,禄是其名,而其姓失传。直到晚唐才有人称呼其为史禄,这使后人误以为其姓史。不过唐以后许多人仍然称其为监禄或者监御史禄。  相似文献   

10.
姓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表明家族的字”。其实,“姓”与“氏”的内涵是有区别的。 一、“姓”是一种族号,用以表明家族系统;“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的。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源,“氏”是分支。所以,“姓”与“氏”既有差别,又有联系。后代“姓”与“氏”不分了,如“张氏”、“王氏”,即“姓张”、“姓王”。 二、在夏、商、周三代之前,贵族中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后来,“氏”又用来区别贵贱了。如:对显贵之家称“氏”,而低贱之家则有“名”无“氏”。在婚姻方面,“氏…  相似文献   

11.
伦理学视界中的孟姜女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连观 《文教资料》2001,(6):138-145
孟姜女哭倒长城是中国古代流布最为广泛的民间故事之一。前人对孟姜女故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资料的搜集方面 ,有路工辑编的《孟姜女万里寻夫集》① ,在研究方面 ,有顾颉刚编著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② ,以后又有不少研究论文刊发 ,但其所涉资料及研究深度无出于上述二书之右者。这一方面说明路、顾二人在孟姜女故事研究方面用力颇勤 ,梳理亦精 ,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孟姜女故事研究视野的拓展与研究方法的创变上还是可以进一步探索的。本文试从伦理学视角检视孟姜女故事的源流与传布 ,阐发其独特的认识意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相似文献   

12.
王志尧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6):62-64,81
荣国府贾琏贾宝玉同称二爷,成为学界一个难解之谜。周汝昌先生认为是荣府本院的小排行和宁荣两府的大排行所致。要力石认为,贾琏原有个哥哥,后来被删掉了。两者的解说皆错,经考辨,合乎事体情理的结论是:贾宝玉被称二爷是贾政儿子们的小排行,贾琏被称二爷则是荣府中贾赦、贾政子弟们的大排行。流行本中的“次名贾琏”疑为“子名贾琏”谐音传抄之误。  相似文献   

13.
我姓伍拾,名圆,在人民币大家庭中面值排行老二,出生在造币厂后,就和许多兄弟一起被关进一个黑暗的世界。这里分不清白昼黑夜,无聊之极,我只好成年累月地昏睡。偶尔有人来开门.我就从门缝里窥看外面的花花世界,  相似文献   

14.
周代男子不以姓称。称氏虽是其姓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绝对的制度周代男子的称氏方式主要有单称氏、氏+名、氏+字、氏+益、氏+爵称、氏+职官六种。周代男子虽不称姓,姓却是由他们顺次传递周人绝无从母方得姓者。  相似文献   

15.
高俅出场——且说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毬。京师人口顺,不叫高二,却都叫他做高毬。后来发迹,便将气毬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只在东京城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对礼教极其重视,可以说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在“排行”上就很有讲究,懂得一点这方面的知识,就不致对李白何以称“李十二”感到奇怪了。下面就简单介绍古人排行的几种方式。一、以兄弟姊妹中的共有部分表示行辈。按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兄弟二名而用其一字者,世谓之排行,如德宗、德文,义符、义真之类……单名以偏旁为排行,始见于刘琦、刘琮,此后应璩、应琢,  相似文献   

17.
“姓+称呼语”传达说话者起码的尊敬和礼貌,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称呼模式,但并非所有的“称呼语”都能和姓搭配面称。在影响“姓+称呼语”结构的因素中,地位、年龄、亲疏、音节等因素是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18.
地望称在历史上是颇为常见的称谓,大致从唐宋开始,随着古人别名的普遍使用,其他称谓法(如地望称、官爵称、排行称等)也普遍得到了时俗的认可。用地望相称,既表明了对故土的感情,也反映了“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新编中国民间歌曲《孟姜女》的曲式分析为主导 ,简略介绍了我国民歌体裁的形式与特征 ,并对民歌《孟姜女》早期的形态、特征及其发展演变作了概述。在分析完成之后 ,将新编《孟姜女》与其原始形态在调式、旋律、结构等方面作了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20.
《孟姜女》是编者根据民间传说编写的一篇故事。孟姜女故事是有其演变过程的,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雏形,到唐朝,逐渐趋于完整和定型,这些都见于古书记载。到宋、元,便有写孟姜女的话本和杂剧了。在明代,人们为了表示同情孟姜女的遭遇,纷纷修庙纪念。清代以来,这一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它成功地塑造了坚贞不屈、爱憎分明的劳动妇女孟姜女的艺术形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苛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深刻仇恨和反抗精神。 《孟姜女》是以“送寒衣”为线索安排情节结构、展开艺术描写的。全文可分五大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