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捉刺客     
请小朋友想一想,齐王用什么办法抓到了刺客?战国时期,谋士苏秦经常为齐王出谋划策,齐王很赏识他,为此一些人便妒忌苏秦。一天晚上,一个刺客闯进苏秦的书房,把正在读书的苏秦刺伤后逃跑了。齐王听到消息,大为震惊,立即来看望苏秦。捉刺客$粹介动漫工作室  相似文献   

2.
看谁聪明     
23将来时考你一道英语题……“弟弟上学校”这句话的将来时怎么说?弟弟的儿子上学校。编绘:陈红喜他在“子瑜”后面又添上了“之驴”二字。请给我一支笔。好一个聪明的孩子,这头驴就赐给你父子二人吧。在场的人个个拍手叫绝,孙权也哈哈大笑,当场把驴子送给了诸葛瑾父子。苏秦是敌国派来的奸细,我正要把他五马分尸,刺死他正合我意,我要奖励刺死苏秦的人。齐王回到宫中,决定尽快抓捕刺客,便召集群臣。齐王的话传出后,刺客很高兴,立即来拜见齐王并叙述了刺杀苏秦的经过。齐王遂令处死刺客。巧《添二字》答案捉《刺客》答案看谁聪明$粹介动漫工…  相似文献   

3.
“二百五”成为人们的口头俗语,用来称那些智力低下的人,形容让人又气又恨还有点怪的人.其实,这里边源于一个历史故事. 战国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暗杀了.齐王很恼怒,要给苏秦报仇,可一时缉拿不到凶手.于是,他就想了一条计策,让人贴出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乃为齐国除了一大害,当赏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前来声称自己杀了苏秦.  相似文献   

4.
"二百五"成为人们的口头俗语,用来称那些智力低下的人,形容让人叉气又恨还有点怪的人。其实,这里边源于一个历史故事。战国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暗杀了。齐王很恼怒,要给苏秦报仇,可一时缉拿不到凶手。于是,他就想了一条计策,让人贴出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乃为齐国除了一大害,当赏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前来声称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能冒充呀!"四个  相似文献   

5.
《家教世界》2011,(11):48-48
250是一个很平常的数字,可我们常听到有人用“二百五”来讽刺人,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相传,战国时候,有个著名的说客叫苏秦,曾经劝说六个小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当时最强大的秦国。这个消息被秦王知道了,于是,他派出杀手在齐国暗杀了苏秦。  相似文献   

6.
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把一些傻瓜叫“二百五”,其来历为战国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暗杀,齐国国王很恼怒,决心给苏秦报仇,他亲自抓破案,可一时拿不到凶手,就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秦的头割下来挂在京城的大门上,旁边贴着榜文说:“苏秦里通吴国,是个内奸,谁杀了他便为齐国立了功,自报者当赏黄金千两,并加升官职。”看榜的人中走出四条汉子,揭下傍文,同进京城向齐王说苏秦是他们杀  相似文献   

7.
战国时期,齐国大臣苏秦忽然被人暗杀。齐王十分恼怒,决心要给苏秦报仇。但,捉拿凶手谈何容易?齐王想出一条计策,让人把苏秦的人头从身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上书:苏秦乃一大内奸,杀他为齐国除了一害;杀死他的人,当赏黄金1000两。  相似文献   

8.
刺客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新兴的、也是特殊的群体。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共描写了五位刺客,其笔下的这五个人物是刺客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通过分析这五位刺客的事迹和行为,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不断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刺客群体。他们虽为刺客,但每个人的经历又有不同;虽有不同,但又存在着共同的刺客特征。无论是报别人的赏识之恩,还是为国家利益而做出的刺客行为,可以说,希望得到认可和重用、为知己者死是其共同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冻苏秦衣锦还乡》取材于《史记》中的《苏秦列传》、《张仪列传》,但是在《史记》的基础上,剧作家通过采用情节移植、设置悬念、改简略为具体的艺术手法,实现了叙事焦点的转移。《史记》关注的是苏秦的政治作为,而杂剧关注的是苏秦在争取功名前后亲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苏秦前后的落魄与富贵来表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从重历史到重人情,苏秦的形象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司马迁笔下的苏秦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纵横家形象,而元杂剧中的苏秦还参杂着落魄文人的形象,并且恩怨思想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刘松亭 《语文天地》2012,(15):13-14
在教学《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问题困扰着笔者:"荆轲"能算一个英雄吗?他似乎只是一个"失败的刺客"而已。《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五个刺客的事迹。除了荆轲之外,另外四个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以说都是胜利者。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荆轲。荆轲似乎连一个合格的刺客也算不上,更何谈是一个"胜利的刺客"了。那么怎么才能算得上"合格"的刺客呢?怎么才能行刺成功呢?笔者觉得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相似文献   

11.
“雪糕刺客”是新兴的网络流行语,“雪糕刺客”风靡网络后,陆续出现了“榴莲刺客”“水果刺客”“机票刺客”等一系列“刺客”,形成了“X刺客”的组合结构。受隐喻认知机制的影响和交际表达创新的需要,“刺客”一词语义特征发生变化,新增了[+隐秘][+出人预料]的语义特征,“X刺客”不再指刺客这一个体的性状或某方面的特征,并因主观预期与客观实际不符,该结构还具有正面、负面评价功能。  相似文献   

12.
苏秦敝齐功成身死,因而成为"箭垛式的人物"。稷下诸子及齐人对其深恶痛绝,"共笑之、讳学其术",而天下之策士却以其为榜样,不断地对其事迹进行演绎、附会。在秦灭亡六国及其后的诸侯灭秦过程中,苏秦的形象被一再夸饰。西汉初,司马迁在"诛暴秦"成为社会思想主流的情况下,整齐史料,将苏秦塑造为合纵摈秦的英雄,而其敝齐事业则被忽略。  相似文献   

13.
孟子被尊为亚圣,后人没有不知晓的。而与孟子同时代的大学问家邹衍就鲜为人知了。还有苏秦,幸好他有勾连六国、合纵拒秦的事迹才让后人记起。可今人哪里知道,当时吃得开的偏偏是邹衍、苏秦之辈,孟子却是备受冷落。  相似文献   

14.
作为刺客,荆轲可谓受人瞩目与称道。但无论从当时刺杀秦王荐刺客、交刺客、备信物、取沃土、求利刃的精心准备,还是副手的挑选,以及荆轲与太子丹的心理分析,荆轲刺秦王必以失败告终。这既有外在客观因素,但更多的是荆轲个人原因。他导演了一场悲情演出却坏掉了刺秦大计。他是个好演员却不是成功的刺客。虽然过程重要,但结果往往更是我们所追求的。由此看来,荆轲实不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5.
晚风开始低吟浅唱,窗帘也不安分起来。耳旁传来些许动静,我知道",刺客"来了!一个"刺客"喊叫着率先向我冲杀过来。说时迟,那时快,其他"刺客"也一起鼓噪而出。"嗡嗡嗡!嗡嗡嗡!"声势浩大、铺天盖地向我袭来。我伸出右手一拍,岂料一名"刺客"奸诈狡猾,忽地闪在一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狠狠地在我左手刺了一"剑"!手臂上马上现出一个  相似文献   

16.
《苏秦始将连横》中苏秦的言行时时展现儒家士子精神风貌。首先,苏秦身上有着《论语》中所诠释的"士"精神。其次,苏秦与《论语》中的孔子一样执着于自己的道。第三,以家人前后对苏秦之态度,反衬苏秦形象的挺拔、坚韧。苏秦的形象随着《战国策》的流传而逐步深入人心,本文根据《论语》中提出的"士"精神尝试对苏秦形象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7.
战国时,苏秦主张合纵抗秦,张仪主张连横事秦。一次, 苏秦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见到了齐宣王, 进行游说抗秦。齐宣王谈到齐国的兵力不足时,苏秦说,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我计算了一下,每户按3 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二十一万兵,抗秦的兵源,用不着再从别处征兵,仅临淄一城,就足够了。苏  相似文献   

18.
苏秦的思想,是历史洪流的一笔财富,于教师的教育、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可以苏秦思想为基础,结合高中政治教学,从以生为本、以身作则、积极进取三个环节着手,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筑就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9.
《战国纵横家书》所见苏秦散文时事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二十七章中有十五章为苏秦书信或说辞,为研究苏秦事迹和确定苏秦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对帛书所载苏秦事迹判定不一的现状影响了帛书的利用价值。苏秦主要事迹在前312年到前284年,结合战国史实,整合诸家说法,可基本断家苏秦散的年代和先后顺序,同时为研究其他典籍中菌秦散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刺客复仇行为可划分为交易式复仇、报恩式复仇、血亲式复仇、被迫式复仇四种类型,通过对刺客复仇行为和心理进行剖析,可以看出刺客复仇行为多与金钱、名声、仇恨、政治等因素相关。刺客行为背后的施恩与报恩关系,决定了其不属于游侠的范畴,游侠施恩不求回报,施恩不以报恩作为价值补偿,具有无偿性特征,刺客行为的本质是"杀",游侠行为的本质"救",这是刺客与游侠行为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