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谜之镜——海兽葡萄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谜之镜——海兽葡萄镜●张梅铜镜是古人用来梳装整容的日常生活用品。四千年的铜镜发展史表明,中国古代这些日常生活用品之所以能在文化艺术宝库中发出熠熠光彩,应主要归功于它那五彩纷呈、构思精巧、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主题纹饰。然而,对于中国古代铜镜纹饰的寓意...  相似文献   

2.
武汉博物馆藏"诗经铭文重列式神兽镜"经著名古文字学家罗福颐先生研究确定,其铭文为失传已久的《鲁诗》,内容为《卫风·硕人》部分篇章。罗说一出,诸学者从多个角度并结合出土文献资料加以研究,赞者有之,否者亦有之。随着近年来学界对于铜镜,尤其是三国吴镜研究的深入,"诗经铭文重列式神兽镜"铭文是《鲁诗》一说,越来越受到质疑。同时,通过对汉末三国时期的"诗经"学学术背景的考察,亦可说明武汉博物馆藏"诗经铭文重列式神兽镜"镜铭并非失传的《鲁诗》。  相似文献   

3.
《寻根》2017,(2)
<正>唐代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这一时期的铜镜质量上乘,纹饰丰富,铜镜艺术发展到达了新的阶段。到了宋代,铜镜装饰发生了重要变化,胎质粗糙,镜体轻薄,题材集中且变化不大,还有相当多的素面铜镜。因此,学术界普遍认为唐代是铜镜发展的高峰时期,宋代则是铜镜的衰落时期。  相似文献   

4.
牛长立 《寻根》2013,(3):53-55
古人五月五日铭文镜、伍子胥主题镜、打马球镜等与端午习俗息息相关,因而为今人增长具有深厚底蕴的端午文化见闻做了很好的注解。五月五日铭文铜镜存世极少。宋皓在《"五月五日"镜》一文(《嘉德通讯》,2010年第2期)中介绍  相似文献   

5.
王燕 《华夏文化》2000,(2):53-55
唐镜中反映道教思想内容,具有道教色彩的铜镜数量比较丰富。本文主要就历年来的考古发现对此种镜类进行考察。总的来说,与道教有关的唐镜包括六大类:(一)飞仙纹镜;(二)月宫纹镜;(三)真子飞霜镜;(四)王子乔吹笙引凤镜;(五)五岳图形镜;(六)八卦纹镜。  相似文献   

6.
铭文出现“人民昌”“中国强”字样的汉代铜镜受到学者的重视。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的研究人员进行了大体正确的铭文内容释读和相对得体的纹饰图案解说,为学界关心这件文物的朋友提供了很好的考察基础。汉代用语“人民”与“中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意识与文化理念。而当时“人民”与“中国”的语境与现在并不相同。“中国”可能更多表现文化地理的意义,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政治符号。“人民”按照当时语境,指代人口总体,语意接近“百姓”。“多贺君家人民昌”与常见镜铭“多贺国家人民安”“多贺国家人民息”“多贺国家人民富”类同,“人民”与“君家”“国家”形成对应,也是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7.
铜镜在我国古代青铜器中独成体系、是收藏价值很高的工艺美术品。铜镜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有着各自特征,它又成为古代墓葬中断代的标准器之一,在考古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铜镜反映了古代文化艺术水平、冶炼和装饰工艺水平,是古时人们精神生活的反映。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青铜神兽镜大规模的使用是从东汉中晚期开始的,其制作和使用一直延续到三国时期。神兽镜主体纹饰多以浅浮雕、高浮雕和画像的神兽、仙人、历史人物故事为主,周刻铭文。从出土地域范围来看,此类镜种汉末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和两广等南方地区。到三国时期,神兽镜尤以会稽、吴郡、武昌(今鄂州)、湖南、广汉等地出土数量最多,质量较优,究其原因,除了这些地区较为稳定的社会商品经济、发达的青铜铸造业、优秀的铸镜人才因素有关外,神兽镜流行于此,和当时这些地区的道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寻根》2017,(3)
<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高峰。一次是商代后期,这一时期伴随着器物的形制、纹饰、组合的多样以及铭文的增加。再次就是春秋晚期至战国,青铜器摆脱了商代的崇高神秘以及西周以来质实典重的风格,出现了繁复细巧、清新绮丽的新风尚,这一阶段的青铜器工艺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镶嵌金属、线刻以及凸铸、错金银、鎏金等工艺为青铜器增添了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并由此出现了青铜器上的画像纹样。在对这一时期出现的画像青  相似文献   

10.
陈翔 《华夏文化》2005,(1):44-46
踏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踏歌的产生时间是相当早的。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踏歌就已出现。1973年秋,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一座马家窑类型的墓葬出土了一件内壁绘有“舞蹈”花纹的彩陶盆。这件彩陶盆,“主题纹饰舞蹈纹,五人一组,手拉手,面向一致,头侧多有一斜道,似为发辫,摆向划一,  相似文献   

11.
正汉故山阳金乡周掾祠堂画像碑,立于东汉光和四年(公元181年)。20世纪前期出土于山东济宁地区,碑身高112.5厘米,宽37.5厘米,厚29.5厘米,碑左侧有纹饰,右侧无纹,碑正有458字(其中4字残缺,1字不释)碑文,碑背无纹饰与文字。作为稀见的古代艺术遗存,此碑具有较大的历史文献与书法、美术等研究价值。与《武梁祠石阙铭》、《芗他君石柱题记》、《许安国祠堂画像石题记》等相当,并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2.
何簋有形制、纹饰和尺寸完全相同的甲、乙两件,其上的铭文小异而大同。何簋材料公布以后,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何簋中的"何"与何尊中的"何"是一人;其主要内涵是,周公在第二次灭商后,赏赐三个族的民众给有功勋的何,让其从本身所在的贵族大家族中独立出来,建立新的家室。何簋铭文的释读,为探讨周初对功臣的等差封赏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3.
李零 《中国文化》2012,(1):30-39
梁鉴者,梁任公之曾孙也,藏镜多奇品。铜镜乃汉代艺术之缩影,虽广止数寸,而纳天地于其间,四方八位,万象杂陈,恍如仙境,试取其纹饰,较汉书像石,可知吾言不虚。而古工匠铸妇女哀怨之辞于镜背,可补文学史,亦足珍贵。其中有女性赋体诗四篇,一向号称难读,览者不知如何破读断句,至文义而不可得。今草短札四篇,以答梁鉴之请。  相似文献   

14.
正双鸟朝阳纹是河姆渡文化遗址标志性图案,此纹刻在残缺的象牙片上。对于这一图案,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发掘报告认定为"连体双鸟太阳纹"。"双鸟"没有问题,整个图案的问题有二:一、双鸟相向的五周圆是不是太阳;二、双鸟是不是连体。笔者认为,认定双鸟相向的五圆周为太阳,凭据不足。如是太阳,就该图形来说,因为双鸟相向,均对着太阳,还可以说得上有崇敬之意,然而河姆渡还出土了一件双鸟纹匕柄,这柄上的双鸟的头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一些战国青铜器上嵌错着与采桑劳动相关的纹饰,这类纹饰通常被称为采桑纹。采桑纹是当时贵族春游场景的艺术再现,这些青铜器极有可能源于三晋地区。有选择地解释部分细节、时代思潮的影响、文献的匮乏及相关记载的模糊性是青铜纹饰多元阐释的原因所在。战国青铜器上的采桑纹目前我们虽无法知道我国蚕丝生产技术产生的确切年代,但至迟在殷商时代,先民们已能利用蚕丝织成精美的丝绸。另外,在商代、西周及以后  相似文献   

16.
鹿邑“长子口”墓的青铜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昱午 《寻根》2013,(4):56-58
1977年冬,河南考古工作者在鹿邑县太清宫镇清理了一座商末周初时期的大型墓葬,发掘者依据铜器铭文,称之为"长子口"墓。该墓出土各类文物共计千余件,其中以青铜器最为引人注目。有礼器68件、乐器6件、兵器及工具20余件。这批数量较多的青铜器,造型之奇、纹饰之美、铸工之精,为豫东地区所仅见,在全国也不多见,无疑是上世纪末我国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外文化交流》2008,(4):93-93
北京长风2008春季拍卖会即将举行,本季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网罗元、明、清多朝代的珍品,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亮点当推两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这两件元青花大罐具有元“至正型”青花瓷器的所有特点,两罐造型一致,器身装饰均由5条纹饰带构成,一只颈部绘海水纹,另一绘缠枝菊纹,其下纹饰一致,同在肩部绘缠枝莲纹,足部的仰莲纹与腹部的缠枝牡丹纹中间,用较窄的卷草纹隔开,花卉的花瓣及叶有暗刻。已知世界范围内公私收藏的此类元青花大罐共20余件。国内除3件出土品,能在市场流通者仅数件而已。  相似文献   

18.
盖巍 《寻根》2024,(1):115-119
<正>开封市博物馆藏中姞鬲,是西周晚期青铜鬲的标准器物,器形精美,纹饰质朴,保存完好,现为国家一级文物。为研究西周时期青铜器、古代姞姓的源流以及上古姞姓诸方国,提供了有力的文物佐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鬲原本是我国古代一种常见的炊煮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陶鬲。鬲的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类似于现在煮饭的锅,  相似文献   

19.
《寻根》2016,(4)
正明清以来的厚葬之风影响甚广,即使在西南的偏僻山区,如川东、川北地区,亦有较大数量的地上石质仿木结构民间墓葬建筑遗存。据其碑志铭文可知,这些墓葬主要是"湖广填四川"以来的移民家族墓。如今这些墓葬的形制规模、碑志铭文、装饰内容和雕刻工艺等成为研究明清时期长江上游地区历史文化、经济状况、家族变迁、民风民俗和民间美术的重要档案。作为模仿中国古代传统礼仪性建筑而修建起来的这些地上石质墓葬建筑,尽管保留了中国传  相似文献   

20.
正在现代社会,玻璃是人们最司空见惯的东西。玻璃窗、玻璃瓶、玻璃碗、玻璃杯、玻璃工艺品??比比皆是,价格低廉。人们并不把玻璃当回事,就连废品回收都不收玻璃。可是,在古代中国,玻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却被人们当作宝物。那时,玻璃有一个非常高大上的名字——琉璃。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西方的玻璃制品传入中国,到了汉代以后,玻璃制品更大量传入,成为人们喜爱的珍贵物品。随着西方玻璃制品的输入,其先进的工艺技术也传到中国,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