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本文不讨论"的""地"区分作用的问题,但笔者认为在书面语中"的""地"是应该区分的.我们知道,在"的""地"要不要区分、如何区分的问题上,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有认为不分也不会引起混乱,因而主张不分的;有主张"不作硬性规定,愿意分写的尽管分写,只要分得对就行"的;也有主张只要同一篇文章,同一本书内统一就可以的.但一些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关心语言文字规范的先生们还是旗帜鲜明地主张区分的.苏培成先生在<语文教学和汉语规范化>,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材要符合规范.现行教材在这方面有不足,应该改进……要区分结构助词‘的'‘地',不要把‘的'合并为‘地'."于满先生也认为"的、得、地"的区分是绝对不能马虎的基础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认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先生的意思是,语文指语言和文章,即口头语和书面语,而书面语以口头语为本.吕叔湘先生对语文也有明确的解释:"语是语言,文是文字.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两位语文教育家见解完全一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学不可轻"语".  相似文献   

3.
2007年第10期《思想政治课教学》刊载了王德明老师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具有客观性吗》(以下简称王文)一文,文中对简单地以‘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或者‘不依人意志为转移'就认为具有客观性的观点提出质疑:这种观点不能全面反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甚至不能对唯心主义全面彻底地批判,不能彻底  相似文献   

4.
解读文本,这是一个老话题,也是语文教师备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老师的教学有着特殊的决策意义.因为“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样教'服务于‘教什么',‘怎么教”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归结为‘教什么'.”笔者认为,“怎么教”的前提是首先明确“教什么”.也就是说,老师对文本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找错     
去年暑假,我在湘西听到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讲孔夫子和观音菩萨互相找错的.孔夫子说:"我们来给对方找错,如果找出就用手指头在对方脸上弹一绷指."观音菩萨同意了,并让孔夫子先讲.孔夫子说:"佛经里的‘那末(南无,音námó)阿弥陀佛'是否读错了?"观音菩萨说:"是错了,应该是‘南无(本音náwù)阿弥陀佛'."说完,她老老实实地让孔夫子弹了一绷指,额头上留下了一点印迹.  相似文献   

6.
"忍"的诠释     
我算是白活到今天,都长这么大了,还不明白什么叫"忍".作为学生的我,只好请教老师. 语文老师说:"对于聪明人来说,‘忍'可能是‘忍辱负重'.而对于一个胆怯的人,则是‘忍气吞声';到了一定限度,他会‘忍无可忍'."  相似文献   

7.
开卷     
<正>书名:中国文化生成史作者:冯天瑜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12月"人类的创作物文化,有一个逐步从‘自在'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其关键环节是文化主体——人的自省能力的提升。中国有注重自省的传统,先哲强调‘内自省'‘反躬自省',这初指个人道德修养上的‘内求'‘反省',又引申为对社会、文化的反思,以及关于国家大政的求索。但是,古代的文化自觉不能代替现代的文化自觉,更不能代替当代的文化自觉。这是因为,文化自觉赖以产生  相似文献   

8.
对我来说,学习就是业余爱好,我是专攻‘玩'的!‘玩'啥?‘玩'数学嘛。数学不是来学的,是来玩的。——安徽队刘彧(铜陵市一中)数学就像蛋糕,吃多了会长胖,但我们不怕长胖。——新加坡选手数学是从数数开始的。——北京队靳兆融(人大附中)  相似文献   

9.
<<语文建设>>2008年12期刊载的<<"不知所踪"应是"不知所终">>一文,认为"现在报刊上常把不知道结局或下落表述为‘不知所踪',……‘终'有动词的用法,而‘踪'显然是名词,不能作动词用,故不能写为‘不知所踪'."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语言事实并非如此.故略述陋见,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快问快答     
大力士约翰永远举不起来的是什么? 0 In县JePuOM。(哥毕)熏黔寻垂军目(诊无书嚓)目草丫匀俘华目‘散。士誉番碍寡里日蕾3军团.台雄。诬目聆快问快答$恐族工作室~~  相似文献   

11.
"流动教研本"是一种开放式的教研信息的交流平台,它的形成经历了"从‘面'(全组共同参与)到‘线'(分备课组同时进行)到‘点'(承包到人的改进),操作上从随机聊到专题聊到理性归结和模式建构"的提升,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协作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语文教学内容"是个什么问题? 语文教育研究,有一些旁人看起来很奇怪的论题:比如"语文的性质是什么?""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究竟是干什么的?""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语文教师有一个郁积于心而旁人却几乎没法理解的困惑:不知道教什么!正如一位语文教师所感叹的:"语文教师太难当',这是不少教师的呼声.难在哪里?一是无‘抓手'.  相似文献   

13.
曾经有老师提出:"关于全球热量平衡图,有两个问题学生不能理解,教师不能解答,成为‘悬案':一是全球热量平衡图中的数字的单位是什么?二是为什么地面辐射、大气辐射比太阳辐射还多?"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4.
刘沛 《小学生导读》2014,(11):16-17
正天上繁星点点,地上彩灯闪闪。花田小学的夏日纳凉晚会拉开了序幕。主持人乖乖猫闪亮登场:"今晚的主题是猜字谜,猜中了有奖品哦。""人有它大,天无它大。打一字。""这是什么字呀?"屁屁猴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这个字谜的答案是‘一'字,‘人'字有了‘一',成了‘大'字,而‘天'没有了‘一',就成‘大'字了。"乖乖猫一说完,大家都恍然大悟。"上不在上,下不在下。打一个字。"主持人刚说了谜面,  相似文献   

15.
"知道我每天上什么网吗?上‘校内'.知道我上网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吗?开‘校内'."在自己的博客上,小笺如是写道.今年开学以后,小笺就是大四毕业生了.  相似文献   

16.
○"教师在理解和实践新课标过程中出现大面积‘走偏'的现象.比如讲<祝福>,有的教师要求学生组成‘侦探小组',分头搜寻加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课堂上热热闹闹,但用于学生感悟语言、感受文章底蕴的有效时间不多.在教师的‘启发'下(无非是告诉学生要拓宽思路,畅所欲言),有的学生指出<背影>中的父亲攀越站台是违反了交通规则……我认为,语文无论怎样改革,也不应脱离文本,而文本的核心是语言,语文是训练学生吸收、加工、输出语言的根本.不能把‘语文'讲成‘非语文'."  相似文献   

17.
开心时刻     
造句语文老师让学生用却和但是造句,并解释道:这两个词都是转折连词。‘却'是小转,像转一个小弯,‘但是'是大转,像转个大弯。有学生立即说:我家到学校只转几个‘却',而到外婆家要转几个‘但是'。说明什么上算术课的时候,老师问小明:如果你把手伸进右边的裤兜里发现了25元钱,伸进左兜后又发  相似文献   

18.
读了贵刊去年九月号《白话文用什么教法好》(荆门县文教局)和《‘谈话法'之弊》(张开勤)两文,不禁使人产生这样的疑问:谈话法是不是一无是处,今后能不能用了. 的确,过去在语文教学中由于过多地或不择场合地运用谈话法,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有了一定程度的削弱,带来了不少流弊.但是谈话法果真就是“一种  相似文献   

19.
一种独特的交往形态:幼儿与"物"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往(communication)常常被人们界定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往来与作用."人总是社会的人,不能没有‘交往行为',不能脱离各种交往关系,而必须生活于‘交往行为'的联系之内."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1]依据交往理论的前设,合理化的交往总是在作为主体的"人"之间以语言为中介来进行的,并通过对话,达成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一致".  相似文献   

20.
当学生初学分数应用题时,不容易区分什么是分率,什么是数量,容易将题做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