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常用的德育方式很简单,一般有命令教育、知道教育、说服教育、规范教育……这些教育都无法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有效的德育应是触及学生心灵和灵魂的教育,快乐德育就是其中的一种。 一、德育新思想——快乐德育 快乐德育是一种符合人本原理,遵循人的心理认知规律,能让学生感到可信、亲切、有用、愉快的德育模式。 快乐的德育,既是德育的本质特点,也是发挥学生德育主体内在积极性的必要形式,更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反观学校德育现状,我们开展了不少的德育活动,如那些告诉式、命令式和说教式,对于新时期的学生来说已经起不了作用了,有的学生虽然参与了其中,但往往忽略了学生在自身道德成长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被动的,压抑的,最终的效果是低效或无效的;而那些游戏活动式的,融入竞争机制的、需要主动参与体验的活动,走进孩子心灵的快乐德育,能激活孩子的意识与思维,学生们更喜欢,其德育实效性更强,生命力更强。  相似文献   

2.
教育无小事,关键多关注!如今中学德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育难,教育难,难于上青天"已成为很多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心声",更已蔓延成一块"心病"。学校和教师该如何以艺术的角度来审视德育?并让德育达到有效教育的效果?这不能不引起广大教师的深思。而"悄悄话,教育大"是有效的德育艺术方法。能很好防止学生再犯错误,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的润滑剂和桥梁。更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正>集体的教育资源和能量是无法估量的,在“叙事班会课”的世界里,我们能感受到师生、同伴间的支持和认可会化作阵阵清风吹进心灵的每个角落,用每个人不一样的支线故事演绎着积极向上的人生。许多一线班主任认为:德育之难,难于教育内容繁多、复杂,各种任务加身,疲于应付;德育之难,难于无法摆脱说教的影子,往往是教育者苦口婆心、磨牙碎嘴,结果收效甚微……在多年的德育工作和研究中,我把德育教育者面临的问题归纳为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出应该牢固树立新的德育观,实现课堂教学的德育主体功能,以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立足生动、具体的教育方式,寻找切实有效的德育途径和方法;并围绕育人目标汇聚德育力量,盘活德育资源,感受实践体验,营造大德育环境,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铸造符合社会要求、顺应时代发展的美好心灵。  相似文献   

5.
高卫萍 《教育现代化》2006,(10):103-103
我们中国是个注重个人修养,有着崇德尚道的国家,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如何提高德育实效呢?我认为德育需要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感情与感情的共鸣,只有从内心深处生发的道德情感才会有生命力,光靠平时的说教那是苍白无力的,所以要提高德育实效,必须诉诸于情感。  相似文献   

6.
马明武 《甘肃教育》2004,(11):26-26
一、实施情感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1.实施情感教育要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情感教育要让课堂教学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走入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把书本知识同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需求结合起来,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成为引导学生不断成长进步的灯塔,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了有用,学了管用,学了能用。  相似文献   

7.
缪仁票 《中国德育》2007,2(10):85-87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本期始,我们辟“心灵例话”专栏供大家共同总结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经验,探讨心育与德育的内在理论关联,为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成功案例。心灵是需要爱心滋养的,相信丰富博大的心灵能够让我们看见整个世界,听到整个人类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蒋彪 《湖南教育》2001,(5):26-26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忽视学生的心灵教育,把德育当成空洞说教的现象屡见不鲜,笔者以为,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使他们的心理得以健良发展。潜能得以开发。  相似文献   

9.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授给学生文化知识、使学生掌握文化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行,启迪学生的心灵和智慧。在新形势下,初中德育实效性存在若干问题,本文着力从德育实效性的实施策略入手,即因材施教的多元评价机制、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等方面入手,真正实现以德育人,全面提升初中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做了不少,但收效甚微.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差.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树立新型德育观,改革德育工作方法,构建魁力德育,让德育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具有思想性的工具学科,是智育与德育的统一。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时机,将“五爱”教育从课前到课内再到课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才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五爱”教育,悄悄地给学生心灵以无声的滋润,方能彰显出德育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德育应贯穿学校工作的始终兴安盟教育学会王志成德育是党的教育方针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四有”新人的奠基工程,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必须。德育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社会主义德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我们必须...  相似文献   

13.
我国学科式德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容空泛,教学形式单调,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很难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实效差,学生普遍表现出道德上的言行不一,知行脱节,面对现实问题缺乏道德选择、判断和创造能力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重建师生角色地位和相互关系,改造德育内容,变革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4.
我国学科式德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容空泛,教学形式单调,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很难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实效差,学生普遍表现出道德上的言行不一,知行脱节,面对现实问题缺乏道德选择、判断和创造能力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重建师生角色地位和相互关系,改造德育内容,变革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5.
德育课堂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更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在德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有: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触动学生心灵;创设教育情境,加强学生心理体验;满足学生成才需求,培育学生健康心理;转变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培育健康心理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近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梁启超所关注的人的教育其实是对成人国民的教育。他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之下,根据成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类本质对象化特点,在人的精神境界改观上提出一套符合逻辑的德育思想。他的主观世界的德育改造包括德育目的渐次演进、德育内容的确定、德育方法的逐层建构等,绝大多数符合主体道德内化规律。这些都使他的主观世界德育改造具有中国式独具一格的品质,为当代道德建设蓝本提供许多可撷取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宏观格局中,德育不仅应在理论上居于首位,更应当在具体运作中实施到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学生德育得以强化的必要前提,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取得德育成效的有利条件。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肉体与心灵得以阶梯性,持续性地均衡发展,在原有素质基础上得以日益深化和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一场校级拔河比赛中出现的学生心灵扭曲、道德丧失等不正常的现象进行了分析论证。提出了有关体育教育中德育目标的构建的具体设想,强调了德育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姚玉琴 《中国德育》2005,(4):41-41,27
一、注重道德选择.使德育贴近学生心灵。在网络信息的冲击下,青少年的思想呈现多元化,德育不再是居高临下的训导,而应是平等的探讨,是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景的结合,应贴近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心里。我校在实践操作中把《小学生守则》解为“五大教育”,即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纪教育、人格教育、现代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析为五大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20.
回忆校园往事,有些事已经淡忘,而有些事却让人念念不忘。何以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其根源就在于教育的肤浅与深刻。德育也有“肤浅”与“深刻”之别。肤浅的德育,仅有德育的躯壳,而无德育的灵魂;很少触及学生的心灵,不能让学生产生道德期待和道德追求。“深刻德育”是一种能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深刻而恒远影响的德育形式,它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情感,旨在挖掘和彰显学生鲜活的生命价值,使学生体验人类心灵的博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