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小茅 《视听界》2000,(2):52-53
“欢乐总动员”在上海是以每周一期的形式播出,在播出的前9期中,计有七周名列上海地区最受欢迎电视节目前三位,最高排名是播出第二周位居第一,最低排名是第七位。收视率从冠军跌至第七位,而且仍有下降之趋势。某电视节目部负责人说,一档电视节目是否真正称得上“优秀”,不是看它曾有的最高收视率成绩,而是要看它是否能保持高收视率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杨群 《声屏世界》2001,(1):47-48
有人把电视传媒间的竞争称作“眼球竞争”,笔认为,频道竞争其实就是对受众“注意力”的竞争。电视节目只有吸引了受众的注意,才能给各电视台带来高收视率和高广告额度,才能产生较大的公众影响力。因此,笔认为,对受众注意力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将有助于各电视台提高收视率,扩大传媒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收视率是电视节目收视状况的客观评判标准。片面强调收视率的作用、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收视率和过分夸大收视率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都极其有害。本文对如何辩证地看待收视率的作用以及制定科学的考量标准、促进电视收视市场的健康发展进行了探讨。在不久前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播音主持  相似文献   

4.
浅谈收视率与建设频道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许多电视台把节目收视率高低作为衡量节目优劣的标准,在电视工作中建立收视率的评价体系。的确,收视率的提高往往意味着电视节目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较好的社会效益。但是,在当今众多电视台竞相追逐高收视率的热闹声中,我们应当冷静地思考一下,高收视率是不是能够作为一个电视台、一个频道、一档节目优劣的唯一标准呢?从电视发展的趋势来看,  相似文献   

5.
当前,电视节目争夺收视率日趋激烈。为了取得高收视率及其带来的广告、赞助增收,一些频道和栏目不惜放弃媒体的崇高社会责任,不择手段地恶拼收视率,过度地追求娱乐化,片面强化和突出感观刺激,以“呕像”取代偶像,以“恶搞”取代尊重,以“刺激”取代关爱,以“愚乐”取代娱乐。不仅娱乐类节目如此,在新闻、社教类专栏节目中。也存在着低俗化倾向。电视新闻、社教类专栏节目从“会议报道”、“精英说教”走向平民化,本是电视接近它的本质特征的一次重大改革,但某些电视台为了使新闻、社教类专栏节目达到高收视率,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视业竞争的不断加剧,收视率已经成为衡量电视节目成败的关键数据。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一批具有高收视率的电视节目如"超级女声"等正在承受着来自社会  相似文献   

7.
当下许多电视媒体“把关人”及各类电视从业者都自觉不自觉地把有关媒体调查机构提供的收视率,当作检验自己工作业绩的最重要甚至惟一的、决定性的标尺。但盲目地追求高收视率,将会陷入“收视率迷信”,由此造成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引发“收视率”调查的“暗箱操作”,失去收视率调查的客观公正和权威性。既然各电视媒体的“把关人”如此重视收视率,为了得到较高的收视率数据,出于利益  相似文献   

8.
随着电视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获取信息、娱乐、进行商业交流的主要媒体时,当广告运营商将目光聚焦在高收视率的电视节目时,电视收视率调查就成  相似文献   

9.
县级台注重电视节目编排的必要性 实践证明,电视节目编排是提高电视收视率的一个快捷键。中外电视界的前辈们已经在他们的实践中探索出了十分丰富的工作经验:电视节目的高收视率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电视节目的感染力、可看性。二是电视节目的编排艺术。县级台电视节目质量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利用电视节目的编排艺术却可在短时间内奏效。电视节目编排的主要任务就是让有限的电视节目资源实现最优配置,有效对准目标观众群,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以强化自身的竞争力,取得最佳的播出效果和高收视率。它是电视编辑人员根据频道设置要求和本台节目的特色,将各类型的节目依时间顺序进行系统的排列和组合,并形成最终的节目播放流程表。  相似文献   

10.
目前,许多电视台把节目收视率高低作为衡量自办节目优劣的标准,在电视工作41建立收视率评价体系。的确,收视率的提高往往意味着电视节目观众面的扩大和影响面的扩大,通常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较好的社会效益.但是,在当今众多电视台竞相以高收视率为目的制作电视节目的热闹声中,我们应当冷静地思考一下,高收视率是不是电视创作的最终原则?是不是评价一个电视台、一个频道、一个节目的唯一标准?经过对电视发展历程的认真思考,我们认为,从电视发展来看,突出频道特色是未来电视发展的主要方向,建设特色频道是我们电视工作者应…  相似文献   

11.
戚晓通 《声屏世界》2006,(11):57-58
近年来,一些电视剧和娱乐类节目因满足了受众的收视心理、契合收视需求而频创收视高峰,引得有些人颇有微词,说什么“追求收视率导致节目庸俗化和媚俗化”,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因为“据我所知,某些收视率数据并不准确,比如央视科学教育频道的社教类节目,格调高雅,社会反响非常好,但收视率却不理想。”①庸俗和媚俗倾向是不是仅仅由追求高收视率造成的很难说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并非所有庸俗、媚俗的节目都能带来高收视率。收视率就是一个数据,单纯无辜的数据怎么就成了“万恶之源”?数据不会说谎,说谎的是使用数据的人。理解一:“绿色…  相似文献   

12.
收视发行率是量电是视报媒社最体最为为关心敏感的的数值数值一样,正。如出报于纸生的存的需要,所有的电视节目都会自然而然地追求高收视率。电视从业人员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观众喜欢自  相似文献   

13.
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央视主持人张泽群主动提出“要向电视收视率开炮”。他说,如今中国的电视节目被收视率绑架,电视节目严重娱乐化、庸俗化,长此以往,中华文明将被蚕食,值得警惕和深思。崔永元曾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虽然不尽准确,但对收视率的盲目追求,确实已经成为电视节目低俗的根源,一味地媚俗,不仅不可避免地导致质量的下滑,而且  相似文献   

14.
陶卫红 《当代传播》2005,(6):108-109
随着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从众多的电视台中突出重围,增强屏幕的整体竞争实力,并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成为各电视台整体经营的目标。而在经营中如何争取到精明的厂家和广告商的广告投入,是目前各电视台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其中,电视台是否有较高的收视率便成了厂家和广告商广告投资的试金石和风向标,不断提高节目质量、提高收视率,已成为电视台整体营销策略的重中之重。然而一个电视台高收视率的取得,并非单纯依靠提高节目内在质量就可以达到。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同样一档电视节目在不同的编排方式中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收视效果。因此,要取得电视节目的高收视率,除了要提高节目质量,还要讲究电视节目的编排艺术。在实践中,通过对高收视率的电视收视特征进行数据量化研究和综合分析、运用,可以有效促进收视率的提高。因此,收视率作为一项量化指标,已越来越多的被电视媒体重视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今天,在电视事业化模式向产业化转型的过程中.电视节目主持人群体作为电视传媒的有机组成部分,最早被赋予品牌标志的色彩。一批极富个性魅力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甚至成为某些栏目或某家电视台的“Logo”。个性化透视出的是市场营销的观念和气息。在西方电视传播领域.对电视节目主持人而言,个性化的实质就是要聚人气,要让观众锁定在你的栏目前.从而拉动收视率,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业界围绕电视收视率问题有很多争论,一个观点是将当前某些电视节目的庸俗低俗之风归咎于收视率,甚至有人称“收视率是万恶之源”。这种观点未免过于偏激,对于收视率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性的态度去解析。收视率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它是节目、观众和时段选择的组合结果。选择意味着差异化,不同的人的选择倾向不同,老年人看这类节目看得多,年轻人看另外一类节目看得多,而同质的节目在不同时段的收视情况也有明显差异。因此,在一个节目收视率的背后有三个很重要的属性:自身属性,观众属性和时段属性。不同的属性会影响观众的选择,影响节目被…  相似文献   

17.
张冉 《记者摇篮》2005,(6):47-47
当用户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模拟电视,而追求更多节目的时候,有线电视迅速发展起来。同样,当用户不再满足于被动地看电视而想对电视节目进行交互式控制、想更加方便地看到电视节目的时候,视频点播就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18.
李林娜 《新闻窗》2006,(3):60-60
随着电视媒体竞争的日益加剧,收视率的高低已成为关乎电视媒体生死存亡的生命线。要找出正确调整和改革电视节目、提高收视率的方法,就必须强化对收视情况的分析和研究。通过近年来笔者对收视率的统计和分析表明,影响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四大因素为:节目质量、品牌效应、节目编排、自我宣传。  相似文献   

19.
正收视率是检测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量化指标,在中国电视媒体发展进程中,它扮演着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角色。在眼球经济风靡的时代,收视率成为商业逻辑下的一个重要指标,以"点"论价的交易模式使收视率成为电视市场的"通用货币"。然而,收视率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电视媒体机构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因引发的种种负面影响饱受诟病。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收视率至上的商业逻辑使电视媒体产生泛娱乐化和低俗之风的倾向,不少学者和业界  相似文献   

20.
电视新闻直播报道可以说是对电视特性和新闻特性的双重回归,它的同步性、现场性和不确定性形成的吸引力,牢牢地抓住了受众的眼球。据调查,北京申奥成功之夜的直播的收视率超过了70%,“9.11事件”发生后的24小时里,美国CNN有线电视网和美国其它的几大广播公司的电视收视率最高达到了创记录的86%。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现场直播带来高收视率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和谐的音符,电视现场直播的“忽悠”现象便是其中之一。2002年9月17日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向全球142个国家和地区的亿万观众直播对胡佛金字塔的考古活动。结果“近乎空白的探查”让观众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