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剑翔 《新闻三昧》2006,(1):104-105
报纸发一版的稿子分量要重一些。但实际情况是,并不是每一条重头稿件都能上头条、上一版的,也并不是每一条理应是重头稿件的价值,别人特别是编辑都能理解、认识的。碰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正确的态度是能争就争,能等就等,不能争,不能等,就赶紧发,甭管他什么版面。新闻贵在新,是金子终会发光的。好的末条稿,有时比头条稿更具影响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报社为了抓一版稿件的质量,大都制定不少鼓励措施,激励记者想方设法采写重大新闻、头条稿件.作为记者,时时想着采写重头稿件是绝对正确的,但实际情况是,并不是每一条重头稿件都能上头条、上一版,也并不是每条重头稿件的价值别人都能理解、认识.碰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正确的态度是:能争就争,能等就等,不能争、不能等,就赶紧发.新闻贵在新.要相信广大读者,是金子终会发光的.好的末条稿,有时比头条稿更具影响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报纸发一版的稿子分量要重一些.但实际情况是,并不是每一条重头稿件都能上头条、上一版的,也并不是每一条理应是重头稿件的价值,别人特别是编辑都能理解、认识的.碰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  相似文献   

4.
经常读报,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本版责任编辑”是某某,那块版的头条并且作了重头处理的文章署名也是某某,不过通常换成了“本报记者某某”。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不是说自己的文章就不能发头条,如果真的是好文章,当然要“敢为天下先”,“不避嫌”。问题是有的文章一般,真的不值得上头条,在二条位置就已经很破格了。另一种情况则是整个版面上没有一篇文章能“出其右者”,自然“矬子里头拔将军”,理所当然地上了头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表面上看起来是为自己谋名声,自个拍自个的马屁。细分析起来却觉得这种看法有失…  相似文献   

5.
巧配头条     
县市报由于记者少,通讯员业务素质不高等原因,责任编辑和组版编辑常常面临这样的困境:临近截稿时,记者交来的是会议新闻,通讯员来稿中又没有象样的,谁“坐”头把交椅?节假日或编辑部有其他活动,责任编辑把稿件筛来选去,更难找到重头稿件、头条稿件,尽管这样,报纸还得按时出,头条不能空着,这就需要责任编辑和组版编辑巧妙配合,灵活处理。近年来,我们《随州报》在这方面做了些尝试,也积累了不少经验,现总结出来,与同行共勉。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我  相似文献   

6.
刘莹 《新闻窗》2012,(4):74-75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从今年3月中旬开始到5月底,也即是省十一次党代会和第七届省旅发大会召开前后,毕节市在《贵州日报》上的报道可谓浓墨重彩,既有一版不少重头新闻频频出现,又有整版专题报道闪亮登场。粗略统计,从3月初到5月底,《贵州日报》共刊发了毕节试验区的头版头条稿件10条,其中除5条中央领导和省委主要领导活动的头条稿件由指派记者完成外,其余5条来自一线的深度报道均由毕节记者站完成。  相似文献   

7.
编辑应当是一张报纸的设计师.我们每天面对几十数百条稿件,如何处理其轻、重、缓、急,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既是体现报纸的编辑方针,又是表明编辑部对新闻事实的观点,正确地引导舆论.报纸编排的顺序,一般是从上至下,从左至右,因此,一版的右下角通常成为不被人重视的“报屁股”.多年来,我们强调“区间优势”多一些,重头稿件往上放,下面一般发简讯之类.这样做的结果是,编排人员顺其自然摆稿,主观能动性减少,版面的变化由于缺了一个角,显得生气不够.我们生存在一个信息量越来越大的社会,经营好晚报一版右下角,是报纸发展的需要.一、为多层次信息传播提供阵地读者打开一张报纸,希望看到可读性强,趣味性浓,时效快的新闻.再则,一张报纸要面对不同层次的读者群,所谓众口难调.作为党报的一张晚报,不可能把一版头条处理成读者都喜闻乐见的内容.故而,精心操作右下角,将弱势变强势,就能够拓展有限的空间.倒头条的有效利用,使我们的报道面拓宽了,报道的层次增加了,杜会新闻、法制新闻、群众呼声、批评揭露、综合分析等都有了天地,常常引起读者的共鸣.综观羊城、今晚、武汉三家晚报七月下旬十天的一版倒头条,上述新闻占了百分之八十左右,其中武汉晚报以社会新闻为主,今晚报以反映群众呼声、抨击不良现象的小  相似文献   

8.
怎样提高稿件采用率?本文就此谈些肤浅的体会。三个研究研究政策。要想多发稿,发重头稿,就必须研究政策。只有这样,所写的新闻稿件才有指导性。1986年元月,中共中央发出一号文件,要求农村调整产业结构,搞活农副产品流通。我把文件借来细读了几遍,觉得我们县供销社推行的四条改革措施,与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很相符。于是,我连忙去供销社采访,写了篇宜昌县供销社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实  相似文献   

9.
一版是报纸之首,可谓寸金之地;头条又是一版的“眼睛”,可谓闪彩之点。一张报纸,有一个好的头条,整张报纸就显得有神彩。改革报纸,首先要精心抓好头版头条。我们改进头条新闻,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发扬“新闻民主”,选好头条。所谓“新闻民主”,就是让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充分陈述所推荐头条稿件的意义,广泛进行比较。经过议论比较,可以较为准确地认识稿件的意义。但能不能把大家的好意见都集中起来,又与主持碰  相似文献   

10.
时事版作为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新闻性强、报道面宽、信息量大,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受到读者的关注。然而,由于时事新闻的稿件主要来自新华社,对各家报纸来说,要将时事版办得具有个性和特色,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要求时事编辑牢固树立新闻意识、读者意识和精品意识,以增强时事版的可读性为目的,在选稿、编稿和排版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让新闻在版面上“唱主角” 新华社每天发稿近百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对时事编辑来说,选用哪些稿件上版面,选择哪条稿件上头条必须反复斟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往往…  相似文献   

11.
1月17日,军报在一版头条刊登了我编发的《肖龙旭免试成为清华大学博士生》一稿,值夜班的总编室吴主任看了稿后,连夜写了一篇评报:《轻武器也能打胜仗》,对此稿选择的角度给予了肯定。此前,此稿在评委拟评头条时,以满票通过。稿件刊发后,在清华大学引起反响。清华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杨家庆说,清华为能培养肖龙旭这样的高素质人才感到高兴,要让更多的国防人才进入清华园。一篇不足800字的新闻,何以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我认为可以套用一句军事术语来说明,就叫:攻其一点,兼顾其余。攻其一点,首先要选准主攻方向,要从最有新闻价值的…  相似文献   

12.
说起来很惭愧,自己写了近3年的新闻稿件,还没有上过头条,也没有几篇“重头稿”。恩来想去悟出了一点道理,其中最深的一点体会就是:看好“路”才能写好稿。看好“路”,无论对于初学新闻者还是“老新闻’”都至关重要。这“路”指的是“新闻宣传动向”、“两头”精神,如果把握不住这条“路”就很难出好稿。报纸是党和国家的喉舌耳目,是宣传国家大政方针的主要舆论阵地和窗口,所以吃透“两头”精神,掌握动向,看好“路”是每个通讯员最基本的素质。记得我初学新闻时,因上稿心切,自己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埋头写稿上,很少看“…  相似文献   

13.
说来很幸运,我发表的第一篇稿件竟是在《解放军报》上,但这并非易事。起初,我和许多初学写作的同志一样,雄心很大,一心想登军报,漫无天际写稿,皆泥牛入海。冷静分析,我的败作多为“本报讯”等只有一版二版才能发的稿件。转念一想,军报一版二版的稿件多出自记者、专职新闻干事之手,和他们争版面,自然败的多、胜的少。何不在记者、新闻干事很少问津的一些“栏目”,寻找一些适合自己写的稿件。1990年11月我从军报三版看到一个新开《大家问大家答》栏目和“欢迎赐稿”启示,联想到我的同乡陈副连长和妻子感情不合,“离”也不是、“…  相似文献   

14.
喝啤酒时倘若以很快的速度往杯子里倒啤酒,杯子里总是啤酒少而泡沫多。其实,啤酒的泡沫多少并不关大事,多点泡沫可以少喝点酒。由此我想到了新闻“泡沫”。新闻“泡沫”的多少其实与报纸扩版的速度有关。我所供职的晚报,五六年前的新闻版只有3个。那时记者写稿是很难上版面的,逼得大家写好稿,抓独家新闻。记得当时最优秀的记者写得再多,每个月也只能发20篇稿件,数量虽少,但常常有稿件被《羊城晚报》、《新民晚报》等报纸转载。现在的新闻版面是以前的几倍,吃稿量自然大了。记者写一篇发一篇,几乎很少有被“枪毙”的。有的记者最多一个月能发…  相似文献   

15.
头条是一个新闻单位总体业务水平的展示,它是一个新闻单位领导注意力与着力点的体现场所,从中也反映了一个媒体的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的组织策划能力.目前,除了重大的时政新闻以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的头条显得不够有份量,指导性不强,权威性不足,有反响的作品太少,可听性较差,品种也略显单调.遴选多而策划少.组织策划不够,势必影响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写、播发重头稿件的工作。目前“报摘”中有不少头条都是从非策划采写稿件中选择得来,而不是有目的地组织采写得来.非策划采写的稿件中不一定没有好头条…  相似文献   

16.
拿到一篇新闻稿件,是通过细心雕琢、打磨,把新闻从繁杂的事件中“拎”出来,使其成为一件精品,还是稍事修饰后就将其搬上报纸版面,这既能看出一个编辑的业务功底,更能体现出其嫡辑作风和工作责任心。刊登于2011年4月10日《前卫报》二版头条位置的消息《不让先进典型“等着”争光》,就体现了缡辑精益求精的思想作风和较好的业务素养。稿件见报后,受到一致好评,《解放军报》在“军媒视界”专版头题位置转发,报社领导在稿件上作了批示,称赞此稿为“好稿”。  相似文献   

17.
军报实习的日子,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这些天来,亲眼看见一篇篇粗糙的稿子经过编辑之手,被打磨成能上版面的文章,心中对那些默默作“嫁衣”的编辑老师充满了敬意。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我想换个视角看上稿,通讯员至少应该做到“三多”和“三少”。多写“好稿”,少争“头条”部队搞新闻的同志都希望自己的稿件能上“头条”。不少单位总结新闻报道工作,也无不是以“头条”论英雄。这无疑给“头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头条”是可求的吗?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军报实习,我感到:“头条”可求,但不可强求。“可求”在只要对新闻写作执着…  相似文献   

18.
六月二日,《中国商报》一版头条采用了新华社记者采写的新闻“冀晋豫三省联合收割机异地作业抢三夏”。在麦收到来之际,新华社发此消息,很有新闻价值。它用生动具体的事实报道了夏收作业中的一大创举,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业机械化的大好形势。在编前会上,我提出此稿不但要加重处理,发头条,且提醒总编室的责编,在标题制作上要下功  相似文献   

19.
最近看了二三十份反映各地开展通讯报道工作经验的稿子,发现其中都有这么一条“经验”,即:只要本单位、本地区的稿件一登报(广播),就立即给作者发奖金。据说,这个办法很灵,写稿者的积极性高涨了,见报稿的数量也增加了。登一篇稿件发多少奖金,各家规定不一。最低者,五角、一元;最高者,一百五十元、二百元。奖金的等级差别,多是按稿件发表在哪一级报纸、  相似文献   

20.
我每年都有200多篇新闻稿件分别被全国、省、市级新闻单位采用。去年五月间,我写的《第一毛纺厂科技人员技术承包获得万元收入》一稿,分别刊登在《浙江经济报》、《劳动时报》一版头条上,《中国纺织报》也在头版显要位置刊登了该稿。我的体会是:增强新闻敏感,善于发现“热点”。当今,改革是大势所趋,特别在企业由计划经济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