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写作是学生自身生活积累语言的产物。要想写出一篇好的作文,写作素材的积累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善于用眼睛挖掘写作素材;要持之以恒地勤记勤写;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来到生活中寻找“新鲜”的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2.
何捷 《天津教育》2004,(12):43-44
今年初,教育部在《语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方面“教学建议”的修订中,将“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一句改为“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少写命题作,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提倡写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我们不得不为这一修改叫好。“无话可写”一直是学生写作的“绊脚石”。学生参与活动不少,阅读书籍不少,写作方法了解不少,到头来作还是写得很短。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没有及时进行积累。而《语课程标准》对写作部分的修改,也正是着眼于“日常积累”这一重要环节的。  相似文献   

3.
阅读与写作教学的高效结合例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材分析和设想:《廉颇蔺相如列传》是苏教版《史记》选读“摩形传神,千载如生”里面一篇,故事性很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很大,文本难度也不大,另外针对学生写作素材缺少的现象,我在备课时想到了放手学生阅读和写作素材积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开放式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的两大主题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追求。其实它们之间可以互通,只要找到一座桥梁,阅读可以促进写作,写作可以提升阅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即可见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今人也有一言:“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虽只是一种调侃,其实,笔者以为,此言只要改动两个字——“天下文章一大堆,看你会借不会借”,也可成为今天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关键是我们要做好“借”的文章。此言中的“借”,乃“借鉴”之意,“借鉴”与“抄袭”自然不同。[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延伸和迁移。新课标既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阅读任务,同样也要求学生自由、创新地写作。“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写作教学的全新理念。  相似文献   

6.
曾读到出版《铃儿响叮当》的武汉学生戴漓力的一篇文章《写作,为了好玩》,颇有感触。在她看来,阅读是一种乐趣,写作是一种享受。反思一下现实的教学,多少学生由于“胸中无笔墨,枯肠难搜索”而将写作视为语文的头号负担。有人曾形象地把近年来的语文教学比成空中一条被风干的丝瓜,课内的芝麻被弄成西瓜,课外的西瓜一个也没抓,这也就难怪学生习作时往往遭遇着捉襟见肘的尴尬。  相似文献   

7.
我在写作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的习作写得过实,好像记了一本流水帐,给人以平铺直叙的感觉,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古人云:“人贵实,文贵曲。”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文贵曲”呢?下面谈谈我在写作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8.
田曦 《铜仁学院学报》2002,4(3):37-37,61
文言词语的注解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据此,笔者对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科书《阅读和写作》第五册第七单元选编的明清散 文《五人墓碑记》,《登泰山记》、《祭妹文》的各一注解提出不同算法。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0.
写作教学可以分成“硬”、“软”两种类型。“硬”的写作教学最主要的是基于经验性的传递上的教学。“软”的写作教学强调写作之前的思维能力的开发诱导,主张写作时的感情的冲动所带来的积极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逻辑力、操作力和创造力,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不间断的知识迁移。教“软”的写作要比教“硬”的写作相对要难。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对学生的种种束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了很好地落实《课程标准》这一写作要求,教学时我们做到了“四个解放”,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孙兵 《甘肃教育》2005,(7):47-47
《新课程语文标准》在阐述写作能力的培养时,提出如下要求:“减少对写作的束缚,实现写作个性化,使学生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可见其目的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材立意,引发真情实感,这就为作文教学指明了正确方向,我们应该打破旧的作文教学模式,营造一个“新”、“活”、“灵”的写作大氛围。就是抓住学生原生态写作与教师个性化写作的契合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使写作变成他们的心灵之声。  相似文献   

13.
古人曾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的话。可见,要使学生“乐学”,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渗入“兴趣”这一因素。而目前在许多教师的文言虚词的教学中,愉恰缺少了“兴趣”。学生因其内容枯燥乏味。既须颇费时间的死背硬记,又缺少条理化和系列化而感到兴味索然,这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  相似文献   

14.
王勃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其实是一种对阅读吸收的再创作,他创作的“导火线”是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马丁·路德·金也懂得阅读对写作有直接激发的作用,他的《我有一个梦想》里某些精句也成功吸收与运用了《旧约全书》中的一些句子。朱自清先生曾说“写作的训练,还是要从阅读说起。虽然文章不等于生活,是‘流’不是‘源’,但同样可以影响写作。”阅读不仅能让我们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摄取间接的写作素材,它还可以在构思成文方面有“导火线”的作用。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积累了一些方法,现试举三条,以求得各位方家的指教。  相似文献   

15.
邹彩红 《现代语文》2006,(8):105-107
现在学生怕写作文,原因之一是教师给学生的作文评语“打击有余,激励不足”。教师该掌握怎样的尺度,才不至于打击学生的写作热情、限制学生的发展呢?《发展性课程评价》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教师在写评语时,也应将目光放在“让学生有最大改进”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燃起学生的创作欲望,让学生体验创作的成功与乐趣。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师在写作文评语时的一把标尺。怎样才能更好地使用好这一把标尺呢?  相似文献   

16.
池莉老师,您好。今天我代表《语教学与研究》杂志对您作一次专访。作为一名作家,您的作品无论小说还是散都深受读的喜爱。在作品《绿水长流》代跋——《小小一说》中您曾经写到:“我写小说的兴趣起源于儿时的阅读。”由此看来,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您从事学写作与学生时代的阅读有着相当紧密的渊源?  相似文献   

17.
拜读了黄厚江老师的《共生写作和再生作文》①一文很受益,同时也产生两点想法,在此冒昧提出,殷切期望得到黄老师和各位同行的指导. 一、有效的教学引导:情感直接对接 黄厚江老师在介绍师生之间的共生写作时,用《用“感激”唤起“感动”》②作为作文教学案例,说在学生写作“感动”这个题目遇到障碍时,他不是进行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理念的讲解,而是让学生参与他的写作活动,用他的写作素材和学生一起构思“感激”一文的写作,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和解读生活中的“感动”.在作文教学中,他常常让学生参与到他的写作活动中,他也常常参与到学生的写作过程中.这就是“共生写作”.  相似文献   

18.
陈刚 《学语文》2012,(5):24-24
阅读和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也是语文考试中最重要的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完全可以大胆的采取不同的方法。对那些不爱阅读和写作的学生。教师可以打破常规,“反其道而行之”,采用“欲擒故纵”之术。  相似文献   

19.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阅读是获取信息,写作是输出信息。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阅读实得法,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叶老的教育思想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领会到写作技巧,并用学到的知识去写作,逐步提高,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因此教师应结合阅读教学,找准契机渗透写作指导,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中语会“十五”重点研究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组的领导下,开展“开发写作教学的资源”的研究,引导学生亲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到比他们自身更宽广更深入更真实更缤纷的生活大舞台上放飞心灵,天马行空,自由飞翔。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一定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