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英语隐喻的翻译具有可译性,但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翻译产生了可译性限度。就语言的不可译性而言,独特的语言形式是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语音、语义、词汇中的文化差异制约了隐喻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2.
陈石 《海外英语》2013,(6X):128-129
语言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该文认为基于人类认知经验的共性和个性,可译性是有一定限度的。至于不可译则是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引起的,是相对的。因此,关于翻译问题的探讨应该从是否可译或者不可译转移到翻译的可译限度以及如何实现不可译到可译转化的问题上来。该文首先运用范畴理论分析语言的可译和不可译并给出其认知理据,进而探讨实现从不可译到可译的认知途径,顺应—关联理论。  相似文献   

3.
曾彦凝 《教师》2012,(35):110-111
习语是语言的特殊形式,它的特殊性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译界学者提出了可译性与可译性限度的理论构架,研究汉英习语的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问题可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项涉及语言、文化、民族、地域的复杂活动,翻译过程涉及诸多因素,文化可译性限度问题在翻译理论中饱受争论。文化差异确实阻碍着民族、地域间的跨文化交际,但由此产生的不可译并非一成不变,文化融合背景下的可译性限度正逐步缩小。译者作为翻译过程的重要参与者,更应在翻译过程中适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再造文化”实现“翻译文化”。文中详细阐述了文化融合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对于文化翻译的重要性,实例论证了可译性限度缩小趋势,以期拓宽和深化研究文化可译性。  相似文献   

5.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古今中外关于“可译”与“不可译”理论的基础上,客观地指出翻译实践中存在“不可译”的问题,但“可译”在一定限度内是可以实现的,只是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上是有区别的。因此,我们提出了可译性限度是变量,句法、语义和语用是三个自变量的函数关系式,以此来明确后三者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等值效果,即可译性的限度。要做好翻译就必须集中精力研究这三个层面上的最值情况。  相似文献   

6.
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翻译中一般没有完全等值的东西.这是由于不同的语言结构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原因所造成的.因此,这也就在翻译中产生了可译性限度的问题.可译性限度无规律可循,受制干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欣赏习惯.在翻译中,可译性限度是广泛存在的.它是一个重要的翻译理论问题,本文就此作了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俳句的可译性与可译性限度一直是俳句研究领域中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通过讨论分析俳句译文的的基础上,概括了俳句的主要特征,从翻译中的可译性及其可译性限度看日本俳句的翻译。  相似文献   

8.
诗歌翻译是有难度的.很多因素造成了诗歌的可译性限度,但对此限度有一些调节机制.从诗歌翻译者和诗歌这两个方面分析了诗歌可译性限度的调节机制.为了做好诗歌翻译工作,诗歌翻译者可以阅读大量的诗歌作品,充分认识中西诗歌的差异,可以认真地学习诗歌翻译理论,可以不断地在诗歌翻译工作中总结经验和技巧,还可以向国内外同行借鉴和学习.诗歌中的典故、陌生意象在异域读者头脑中是一个逐渐积累、逐渐被认知的过程.一些优秀的诗歌要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也离不开诗歌翻译工作.诗歌的可译性限度受到这些因素的调节.  相似文献   

9.
朱碧珊 《成才之路》2010,(18):44-45
本文从"比喻"的定义及来源入手,从较新的角度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比喻形象在翻译过程中的可译性限度问题,并找出对应的转换方法。英汉比喻形象转换过程中的不可译性是相对的,译者应当尽量缩小可译性限度,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0.
邓迎 《怀化师专学报》2009,(10):117-119
在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阐述了作者“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纯语言”、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的挑战等诸多的翻译思想,详细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指出它对传统翻译观的;中击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人类思维和思想感情的共同性构成了世界上各种语言的相融性和相似性,从而形成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而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语言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又往往造成语际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在英汉翻译中,可译性限度主要表现在修辞手法上。文章从音律节奏、词汇修辞和修辞格三个方面分析英语修辞手法的可译性限度的产生原因及主要表现形式,探讨翻译中降低可译性限度的有效补偿策略以期有效提高译文的质量,促进跨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2.
除了讨论翻译的可行性外,乔治·穆南的另一大贡献在于他一直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审视翻译活动,他认为翻译的可行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翻译实践方面直接论述及证明穆南的翻译发展理论,则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不可译到可译的转变;第二,已译词汇的再译;第三,新翻译障碍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对于可译性限度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通常都是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展开的。本文在综述可译性限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从认知主体(原作者、译者、读者)这个新的视角入手来论证"可译性限度",指出:可译性限度不仅受语言和文化的影响,由于翻译的体验性、互动性、创造性、语篇性、和谐性以及现实和认知"两个世界",原作者、译者与读者都对可译性限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翻译的本质问题之一——可译性的探讨古来有之.各时期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本文重点梳理了语言学派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在可译性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对比分析了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研究发现,两种翻译理论均强调翻译既是可能的又是有限度的,但二者在解读可译性问题的层面以及认定导致不可译的原因方面有所不同,对于可译性问题的倾向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邓迎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17-119
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阐述了作者"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纯语言"、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的挑战等诸多的翻译思想,详细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指出它对传统翻译观的冲击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不同语言字符的转换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在转换和交流中必然会存在内容和风格上的损失。从而导致可译性受限。可译性限度的存在主要是因为语言结构和文化差异,根据教授汉英翻译文化课的实践,探讨和研究文化差异及其可译性限度。以寻求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双语语际转换过程中,由于语言之间的家族非相似形以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译性存在一定的限度,甚至有时完全是不可译的,译文要么得“意”忘“形”,要么得“形”忘“意”,要么“形”“意”皆失。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可译和不可译的现实存在出发,探讨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理论基础,认为翻译是可行的,但是的确是有局限性的.只要翻译存在,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就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