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语文教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族性的重要地位对于中国语文教育现代性建构不言而喻。为了让语文不再背负"误尽苍生"之罪,将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推向比较完善的境地,必须保有它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2.
"古今"、"中西"矛盾与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特殊的历史语境中,语文学科的现代性建构常常缠绕着“古今”、“中西”矛盾,它们的焦点是如何处理引进“西方”和继承传统、保持民族性之间的关系。百年来,语文教育在向现代转换的过程中实际上走了一条渐趋“西化”、疏离传统、淡化民族个性的道路,这不利于自身的稳健发展。我们需要立足“关系”思维来妥善处理语文教育的现代性与传统性、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关系,努力化解它们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科书建设,我们从历史的维度对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建设历程进行重新规约,探寻其内在的历史发展规律;从课程的视角寻求我国语文教育历史性与现代性、科学性与艺术性、民族性与世界性角度之间内在逻辑张力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4.
世纪之初的中西文化冲突实质是"古今之变"--中国社会的制度与人心秩序的位移.然而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开端裹挟的现代性问题不断被中西文化二元景观的民族性问题所置换,长期以来,现代性问题被新儒家的民族性辩护立场的思想建构所取代.中国思想的现代性建构,必须重审民族性立场,回到现代性问题本身,才能有切实的现代性问题的探问.  相似文献   

5.
从文学史角度来考察20世纪末中国童话创作的民族性与现代性品格,可以认为,近20年童话领域的民族性追求与中国传统文化重“诗教”密不可分,而现代性追求主要体现在“热闹派”童话所张扬的游戏精神中。同时,新时期童话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漠视苦难的描写,并出现了成人化趋势,使现代性与民族性相脱离,应当引以为诫。  相似文献   

6.
以"理性"、"主体性"和"世俗性"为核心的现代性既没有其丧失也不具备丧失的合理性,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处于一种发展的态势当中,它也很自然地汲取了时代发展所带来的"阳光雨露"。语文教育的现代性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现代性的教育观理所当然也应当是语文教育现代观的"先驱"。  相似文献   

7.
论沈从文创作中文学民族性的弘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旨在论述五四以来在民族性与现代性交织中,沈从文及其创作中民族性的弘扬.作为论述的前提,首先阐述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论述作为"乡下人"的沈从文在不断"城市化"的进程中,以深厚的民族文化体验与认同为支点,运用自身特有的精神动力与内心资源,在进行了具有个性主义的文化选择与分析的同时,对城市文明人性异化现象的揭露,也呈现出审美现代性的风貌,在中西文化不断融合过程中,以自身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完成了文学民族性的又一次弘扬.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育是民族的母语教育,它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几千年来,我国的语文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在近现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优秀的语文教学传统慢慢被丢弃了。语文教育一旦失去了固有的民族性,其发展就会陷入困局中。因此,我们应该立足于语文教育的民族性特点,吸收传统语文教育的教学经验,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是强调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要解决语文教育中的某些难题,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比教法重要。叶圣陶阐发有关"爱的教育"的理论,认为以情感为媒介的爱的教育是现代语文教育的理想模式:就教学目标而言,爱的教育强调"自主学习","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教学方法而言,爱的教育重视"不言之教"。  相似文献   

10.
目前,迫切需要确立"为人生"的语文教育的理想走向,以凸显语文教育对学生个人生活及发展的意义。这是由教育与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的,也是传统语文教育与国外母语教育的启示。在实施策略上,应牢固树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念,从"为人生"的角度出发优化教学内容,扎扎实实开展语文训练。  相似文献   

11.
文章梳理了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历程,总结了该过程中中国教育学民族性发展的阶段:西方的理论的引入和教育学民族性的萌芽,中断的民族性以及开放中重新寻找民族性等三个阶段。并从三个方面反思了我国教育学的民族性的生成:应当处理好西方化与本民族教育传统的关系处理;教育学应当重视实践和本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在教学中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在教学中的选材上对民族性的作品用的也很少。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高师音乐教学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  相似文献   

13.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文教学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汉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于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估,展开合作教学,加强文化背景的导入,以期从整体上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多元一体”中的“一体”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统一在“中华”或“中国”上,二是统一在文学上,即文学性应该是第一位的,民族性只是第二位的。文学性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编写与教学中应该把握好的“度”,只有把握好了这个“度”,才能编写出真正意义上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才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普及和强化“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普通高校的中国文学教学应逐步推进多民族文学的教学,在突出文学的民族性、地域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其文学性,找到各民族文学在“中华多民族文学”中的坐标。  相似文献   

15.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得以存续的精神血脉。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地域优秀文化孕育出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深入了解和认识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对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有着战略意义,使高校的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畲族在中华民族中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但是在其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独特的民族文字。畲族人民在进行民间音乐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中,主要依靠民间艺术者的口耳相传,这也给畲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埋下了隐患。随着老一辈艺术者的老去,畲族民间音乐文化逐渐面临着断层的危机。基于这种现状开展有效的畲族民间音乐文化教育和传承非常重要。本文主要针对畲族民间音乐文化教育的相关方面展开研究,分析了当地高校音乐专业进行畲族音乐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总结了畲族民间音乐文化、风俗歌舞剧、民间音乐创作者三种教学资源,探寻出了高等院校音乐专业进行畲族民间音乐教育的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对早期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国民性与民族性存在一定程度的混用,而与社会性、人性相区分。近代教育与国民性研究的缘起主要受到教育与国民性的传统联系、内忧外患的夹击以及他国的影响等因素的推动。早期文献主要是从本国单一比较、多国比较以及他者立场三种角度对中国国民性特征展开讨论,并提出用教育改造国民性的具体措施。主要启示有:国民性是事实也是臆想;改造国民性不等于改造人性;教育对国民性改造作用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18.
四川民族高校藏汉英三语教育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语教育有利于民族长远利益发展,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有利于各民族科学文化交流。四川民族高校藏、汉、英三语教学的主要模式已经形成,并在宏观意义上存在着纵向和横向不同时空的特征。虽然其教学对象具备一定程度的四川方言的汉语语言环境,但仍要确立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观念,将其英语教学与汉族学生的英语教学区分开来,进一步对在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师资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创新教育是科教兴国、增强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为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思维的理论和方法,在学科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鼓励在校学生化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创新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将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到教育的每个环节上,真正掌握民族教育发展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20.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过程中,语言教育模式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包括国家通用语、本民族语和外语.然而,相当部分无原创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教学由于种种原因而教学质量不高.作者在进行三年多的相关课题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侗族地区语言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英语学科入手,结合双语教育理论,提出了"侗汉英"三语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