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张东荪认为讲人生观就非讲宇宙观不可,人生是宇宙中的一部分,人生观的目的重在说明人生在世应当怎样.我们应取一种新的态度--进化的态度,来看待人生观."自我"是随宇宙由物而心的创造进化产生的,我们必须光大自我.人欲并不是无足轻重的,我们只能化它、移它而不能绝它.人之一生只是一个理智的实现而已,人应用自己的力量去改造自己,突出理性在人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探讨天人之学不只是以锐利冷静的眼光探索各种事物的运行规律或法则,它也是精神和情感上的耕耘和追求,追求人生境界的不断提升,追求在生命活动中真善美的价值,追求理想的社会,它蕴含着对宇宙和人生的无限热爱.天人之学不仅培育了人们的理智,也培育了人们的情感,塑造着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品格和气质.  相似文献   

3.
曾经在书上看过一篇文章这样写道:一个人如果理智地去生活,那么他的生活将是一个喜剧;如果感性地去生活,那么他的生活将是一个悲剧。这句话告诉我们,人应该理智,应该理性,不能感性。我是赞同这句话的,但是并不完全这么认为,人需要理性,需要理智,但同样少不了感性,生活中,只是感性多一点,还是理性多一点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学院、班级需要着力打造的主题。文化支配了人的生存方式和心理架构,它溶入人的心灵和社会生活,形成人对生活的主体价值取向和基本存在的态度。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一方面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文化又在有形或无形中对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种互生关系演绎出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不能脱离文化,文化亦不能脱离人而存在。  相似文献   

5.
论生活     
雪莱 《云南教育》2008,(22):45-45
人,就是生活;我们所感受的一切,即为宇宙。生活和宇宙是神奇的。然而,对万物的熟视无睹,犹如一层薄薄的雾,遮蔽了我们,使我们看不到自身的神奇。我们对人生倏忽不定的变幻赞叹不已,然而,它本身难道不正是伟大的奇迹?同人生相比,帝国兴衰、王朝更迭何足挂齿!  相似文献   

6.
曹丕的“文章不朽”说为人们实现人生的“不朽”提供了一个途径,他以探讨文学作品功用和价值的形式,阐发了文章著述事业对于人生的功用和价值。人的肉体生命转瞬即逝,只有文章能使作者扬名于时,流名于世,承载作家个体生命的内涵,超越时空限制而获得永恒。  相似文献   

7.
命题是不朽的内容是具体的──谈“文学是人学”命题俞驰真理都是具体的。它根于生活的沃土,充分概括着实际人生,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由于它的真理性而不朽,它也是具体的。文学总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总是“时代一定思想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王德明 《师道》2015,(4):17-18
人生是短暂的,但每个人一生所产生的影响与他的生命长度并不能完全同步。诗云: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可他的名字比人死得更快。我深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心想事成的人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在短暂的人生中与美丽风景有约,都希望自己的人生都有不曾错过的美景。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预设,也可以制定自己的生涯规划,但人生的精彩只能来自于生成。我们从生到死都只是一次性消  相似文献   

9.
有话职说     
《职业教育研究》2007,(11):153-153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陈独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从以前的人手中接过火炬,再将它传给后来者。使火炬不熄灭,或更进一步增加它的光,便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李霁野人人都要在教师及在教育家的岗位上进行自我培养,只有作出成绩才能巩固教师的地位。——第斯多惠我们必须两只眼睛都睁开,面对事实。——哥白尼劳动却是产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无比的源泉。——拉·乔乃尼奥里在这个世界上,我希望彻底了解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我自己。——王尔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  相似文献   

10.
<正>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历练的过程,没有一个人会一帆风顺的走到头。无论是生活上的快乐或痛苦,我们都要感谢它们;感谢快乐,它使我们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力量,感受到希望。我们也要感谢痛苦,因为它让我们感受到坚强,感受到人生的价值,感受到痛苦过后的那份轻松。生活让我们懂得知足者身贫而心富,贪得者身富而心贫。不是常说知足者常乐吗?乐什么?就是乐我们的心富,虽没有太多财产,但是我们心无牵挂;人是有思想的,思想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人生只有三天:迷惑的人活在昨天,奢望的人活在明天,只有清澈的人活在今天。而只有活在今  相似文献   

11.
以怪诞恐怖为特色的小说系列代表了爱伦.坡的主要创作风格,体现了作者清晰而独特的文学观和价值观。文章从美学角度对这类小说进行解读,从而发掘小说深层的文学价值与审美意蕴。集中表现为:注重美学效果,化恐怖为艺术;审美取向指向生死维度,在恐怖叙事和死亡观念之间架起美学桥梁;将文学创作上升到生命与宇宙对话的高度,对"天国之美"进行消解与重构。  相似文献   

12.
李白诗文中体现出来的心系社稷、贵民固本、亲和自然、刚肠疾恶、恪守真诚的文化人格精神,深深地烙印着中国政治哲学、社会哲学、宇宙哲学、人生哲学的民本情怀与和谐意趣,是值得我们挖掘、整理、开发和借鉴的宝贵文化资源。民本情怀与和谐意趣结合为李白的文化人格精神,在极其阔大的历史和现实时空中昭示了李白的不朽和永恒。李白把心灵和谐对应于宇宙自然,再拿宇宙自然的和谐反观社会和人生,就使得他的文化人格有着批判现实生活所存在的不和谐的精神价值,这是李白最为难能可贵的地方,也是李白最为赢得读者的关键所在。民本情怀与和谐意趣,是李白诗文中的生命张扬,最终造就了他别具一格的诗学风格和独立于世的人格风貌。  相似文献   

13.
传统观点认为,庄子思想以索尚虚无为标的,庄子其人以逍遥游世为准则。这种看法带有片面性。事实上,庄子对于宇宙、社会、人生有着比常人更为深切的关怀和哀怨之情。他不单是思想的巨人,而且还以自己的行为挑战世俗所谓的规范和权威,勇敢地保持和发展自我个性。庄子这种“不经”行为呈现了一种蕴含独特魅力的风度。庄子风度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本质上是对世俗社会的抗议。  相似文献   

14.
莫付欢 《柳州师专学报》2007,22(1):16-18,28
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是十分丰富和深刻的.在道家学派中,庄子比任何人都更集中、更突出地关注和思考人生问题.庄子对人生的思考,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他主要不是从社会、伦理的角度出发,而是侧重从宇宙的、自然的视角考察人生,在庄子看来,形而上的本体不仅是自然界的本体,也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终极根据.  相似文献   

15.
陈子昂是初唐诗文革新之人,在诗风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探讨陈子昂诗歌,不得不探讨其思想。陈子昂的思想出世和入世兼存,但隋唐以来盛行的道家思想和家族的道教背景,使得他在面临人生痛苦时更多与道家思想相契合。在其所作的《感遇诗三十八首》中,他尽情地抒发个人襟怀,将道家思想纳入其政治观、人生观和宇宙观中,在此组诗歌中体现为化用道家之语、比兴托物和文论观方面。  相似文献   

16.
人作为"地球上开出的最美丽的花朵",是有思想的,"反思"几乎成了本能.在人们"肚子"里的问题得到解决以后,"脑袋"中的问题日益突显.人们对人类自身的终极关怀,即对宇宙的真谛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穷根究底式的探寻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迫切.要想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就要认识人作为智慧生命体的价值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人生价值和意义集中体现在自由自觉的劳动过程中,通过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并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促使社会进步和发展,使人自身充实而幸福.这就是人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它闪耀着生命的光辉、智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先秦老庄思想占有重要的位置,老庄哲学以"道法自然"为其哲学的构架基础,在此构架之下,道家奠定了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和自然人生观。"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就是道家自然人生观的基础所在。道家"推天道以明人事",认为与自然相违背的就是人为,道家反对一切的人为,从而倡导一种自然无为的人生观,由此来揭示人的生命存在的自然性,揭示生命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同时,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无论是老子的谦下不争、朴实无华、无知无欲、返璞归真的人生观,还是庄子的无用之用、不为物役、逍遥自在的人生哲学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人物,中国生命美学的开拓者。他的生命美学融合了儒学、王阳明心学及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他视宇宙为一大生命,建立了"尽宇宙是一生活"的世界观,并系统地提出了人类文化的根源在于"意欲"的文化观和艺术的本质在于生命本性的流畅的观点。因此,梁氏生命美学思想对我国当代生命美学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的生命有肉体与心灵二重性,也存在追求幸福的内在冲动,所以,人只要活着,就会感到精神紧张。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导致社会分裂,诱发并加重了人内心的紧张,这是现代人心理问题多发的根本原因。宗教可以在现代人心理健康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人性革命使个人融入宇宙生命中,创造生命价值,获得幸福,是现代人实现心理健康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对鲁迅而言,内心的孤独寂寞使他走向自由的思想。自由的思想对他来说,并不是理论的概念系统和逻辑框架,而是生存体验与记忆,对生命与宇宙的直面与承担。鲁迅的自省颠覆一切权威与偶像,撕去一切假面与伪装,直面人生,亦直面自我,坦诚暴露自己的丑恶。在不断对抗丑恶的社会和国民精神的蒙昧中,也不断审视自我心灵的创伤和痛苦,便将自省走出他的缠绕,深契入自我生命的体验,追问生命的存在及意义。时下的学只强调鲁迅的“中间物”思想是不完整的,在鲁迅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自省中,“承受”思想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