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20年来,学界对茅盾及其代表作《子夜》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有褒有贬。再读《子夜》,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其历久不衰的审美价值和资料价值,尤其是文本的整体时代性、旁观者视角、角色设置和视点转换的创作体系,在当时而言,具有首创之功。《子夜》是一部社会评论与小说成功结合的作品。在作品中,既有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也有作者对当时社会研究的综合成果。  相似文献   

2.
物欲、性欲、权欲是构成《子夜》的三个潜在要素。对金钱的追求是《子夜》中人物生活行为的杠杆和原动力,在现代文学史上描写人对物欲的追求还没有谁能出于茅盾之上;《子夜》对性欲的描写使作家超越了社会性题材容易产生的平面化和概念化的局限,进而对人性进行了深层次开掘;《子夜》还描写了两个工头利用工人运动而展开的权力斗争,把人们对权力的欲望刻画得淋漓尽致。《子夜》的欲望化描写反映了作品与作者主观思想的矛盾。《子夜》的中心是写人,而不是写某种抽象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文章系统阐述了瞿秋白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子夜》在结构情节、主题思想、人物刻划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在《子夜》出版后所给予的历史性评价。对瞿秋白与茅盾及其《子夜》的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长篇小说《子夜》是茅盾描写中国三十年代初期社会生活的宏篇巨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品。《子夜》塑造了众多的典型人物,有民族资本家,买办资本家,封建地主,国民党军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市民,工人,农民,革命者,工贼等等,通过复杂的矛盾冲突,描写了当时城市和农村的阶级斗争和社会运动,也批判了当时党内的左倾机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子夜》在1951—1963年间的一元化格局时代被定向为无产阶级文学的重要范本进而放大为一个时代的文学经典。1970年代末这一视野开始遭遇挑战,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末一些接受者重新对"主题先行"与"《子夜》范式"进行了思辨与探索,亦由之引发了反驳与再思考,《子夜》的接受呈现出质疑与认同并存,释解与驳难相生,挑战与悬置同在的多元格局。由于外力的迫压,"主题先行"与"《子夜》范式"等相关视野成为《子夜》接受无奈绕行的学术"暗礁",《子夜》的接受难有实质性的推进。欲改变这一局面,仍须对这两个命题进行再透视与再思辨,而不是悬置或回避。  相似文献   

6.
冯雪峰评《子夜》:《子夜》一方面是普罗革命文学里面的一部重要著作,另一方面就是“五四”后的先进的、社会的、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之产物与发展。瞿歉白评《子夜》:《子夜》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不能不说是具有很大成绩的。  相似文献   

7.
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反映了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揭示了民族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矛盾斗争。如今新一轮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子夜》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必将得到重新发现和定位,并引发对解决当今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8.
情爱和性爱在大多数时候被认为是文学艺术的禁区,尤其是在主流文学活动中一直处于被疏远、压抑和禁钢的境地,但是在民间文学、通俗文学中却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表现,比如《子夜四时歌》。《子夜四时歌》对人(尤其是女性)的情欲世界进行了大胆地揭示,而其所使用的表现方法又莫不因爱而生,因情而有,每一字都显示我国古代民间艺术家深厚的艺术涵养及其对现实生活独特的体悟与观察。《子夜四时歌》的出现与当时的地理条件、风俗风尚、思想根源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在《子夜》中,茅盾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政治性、忠实性、现代性及网络性融为一体。《子夜》是一部政治色彩浓郁的小说,它不仅描绘了城市、农村各种政治势力的较量,而且揭示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及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夜》忠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现实生活和时代面貌;《子夜》的题材选择、人物塑造、场景描写都具有明显的现代性;在情节、结构上具有网络性特色。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茅盾在创作《子夜》时受到它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他的创作绝不是主题先行的。  相似文献   

11.
肌理因素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举足轻重的造园语素,通过品位和赏析不同状态下的肌理美感,透过人们对肌理美更为深刻的感性体验,加深对肌理语素的更为理性的认识,并取其精华,更好服务于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2.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人生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人生分别奠定了入世与遁世的文学人生理论 ,各自体现了“士”积极参与社会建构的实用人生理想和“士”与社会保持距离的审美人生理想。中国古代作家入世与遁世的人生模式 ,分别体现了“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人生价值 ,儒道互补的人生选择是调整入世与遁世人生价值冲突的有效手段。入世与遁世都存在着诸多困惑。整合多元文化精华是升华和超越文学人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郭沫若通过狂人和凤凰形象的塑造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和批判,展示了早期先进知识分子的特点和作用,同时,他们提出了拯救社会的方式和方法:鲁迅主张通过劝转使人吃人的社会过渡到真正的人的社会;郭沫若则主张通过涅槃让旧世界毁灭,诞生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两种方式体现了鲁迅与郭沫若不同的主体态度和人生选择,也显现了他们在救世思想上的分歧和不同。  相似文献   

14.
儒家政治伦理的核心内容,是以“中庸”为最高理念,贯之以“仁亲民”的政治主张、“智好谋”的政治素养、“勇知耻”的政治风范为主要脉络,这些可以透过儒学经典中关于“仁”、“智”、“勇”天下三达德的阐释来加以体认。在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打破“中西”之差隔,抛弃“体用”之争辩,儒家政治伦理的精髓作为深厚的化资源仍有其强大生命力,不仅完全适用于正在缓慢走向民主法治的中国社会,对于相对成熟的西方民主社会来说亦可从中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深刻的内涵,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活·实践”教育在继承杜威“教育即生活”、美欧新教育运动以及中国近现代教育理论本土化探索成果精髓的基础上,充分汲取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精华,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实践育人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其对当下落实“双减”政策,推进劳动教育,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培养符合未来社会所需人才以及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理论给当代中国设计的是全新的观代性社会化蓝图,现代民族国家的艺政策建构实践,才是邓小平艺理论最有生命力的所在。只有提升到化哲学的抽象理性层面,才能真正认清中国新时期艺政策的巨大历史性转变的特点及其深远的化意义,才能真正领会邓小平艺政策思想的化先进性。  相似文献   

18.
德莱塞的作品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是他多年对美国社会深入观察、透彻了解的结果.他的出身、经历、认识和判断力形成了他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想基础.德莱塞一生都是在与资产阶级的战斗中度过的,是一位十分倔强、毫不妥协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不仅在创作风格上表现出严谨的作风,还十分注意在艺术手法上下功夫.一部<美国的悲剧>,通过对美国社会腐败、罪恶的现象与本质的无情揭露与批判,揭示出生活本身的悲剧性,强烈地拨动了读者的心弦,引发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鲜明地贯穿着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精神。领悟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本真意义和深刻内涵并用以指导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始终确立并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天道思想在今天仍能以其精深的理论内涵给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以无穷的启示。本文摘其两个方面 ,即“对现成识度的拒斥”和“以人间体验为理解之本”来阐述它对倡导和确立生态美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启示 :生态美学观主张以原发性的构成视野来对待自然万物 ,视人在寻常百态生活中的真切体验为人生的终极追求和意义 ,在本质上有别于西方理性二元分裂论美学。生态美学的确立将从深层心理改变人类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