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楠 《家教指南》2007,(4):27-28
幼儿的许多行为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的范本主要是自己朝夕相处的人,尤其是共同居住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等长辈亲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都能看到儿童对于榜样各方面的模仿,如行为模仿,言语模仿、衣着姿态模仿,甚至在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和倔强性格方面都有模仿。不管家长愿意与否,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都在被孩子有意无意地模仿着。如果家长平时不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考虑自己对孩子可能带来不良影响,那么无意之中,你就会成为孩子的负榜样。  相似文献   

2.
黄均 《今日教育》2006,(10):43-43
小孩喜欢模仿成人的言行,孩子从2岁起,消化力和理解力都逐步增强,已经为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提供了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作为父母,庆从以下方面培养孩子的良好饮食习惯。[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小孩喜欢模仿成人的言行,孩子从2岁起,消化力和理解力都逐步增强,对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已提供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作为父母应从以下方面培养孩子的良好饮食习惯。一、避免挑食。父母要以身作则,不挑食,各种食物都要吃得有味,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议论自己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孩子爱吃的食物,不要让他吃得过多,  相似文献   

4.
我的孩子今年才4岁,却通情达理,懂事较多,谁见了都要夸奖一番。孩子的“懂事”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中发展起来的。我是从以下方面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首先,我认为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要从日常小事抓起。孩子最初往往是在机械地模仿父母行为的基础上,进行道德学习的,父母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我特别重视日常生活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在孩子刚能在饭桌前坐的时候,我就引导孩子尊重他人。  相似文献   

5.
沉默在家教中有其独特功效。如果父母亲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沉默,便能对孩子传递出难以言表的丰富的信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沉默用于暗示。根据少年儿童心理没有成熟喜欢模仿的特点,父母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求孩子做到的,就应该自己首先做到,在沉默无声的行为之中,给孩子以暗示,使孩子模仿父母的行为,形成良好习惯,从而收到“不令而从”之效。  相似文献   

6.
家庭失和,孩子暴力倾向几率高。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每个人从小就以模仿父母的行为作为自身今后行为准则的一个参照。据国外的调查显示,生活在父母失和环境下的孩子无论男女,都要比生活在家庭和睦环境下的孩子具有暴力倾向的几率要高出许多。亲缘交往是否和谐,是孩子能否适应复杂社交的重要条件。处于失和家庭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之间交流都存在问题,每次父母之间的冲突对孩子都是一次极大的负面刺激,孩子心理发育就容易出现自闭、自卑、抑郁等等诸多心理问题。这些负面的心理自然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社会交际,严重的可以形成人际交往障碍。…  相似文献   

7.
指导幼儿结构游戏,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结构游戏,就是指孩子利用现成的或添置少量的材料,进行各个部分的排列、组合,搭配成某一形状和物体的一种游戏。如孩子的搭积木、桌面上的拼图及图案拼盘等等。结构游戏如进行得好,不但能培养孩子的搭配能力、空间想象力、思维能力,而且能促使孩子手、脑、眼协调一致的能力,更能培养孩子对造型艺术的审美能力。 一、注重示范作用,培养模仿能力 幼儿期的孩子,模仿特别强。只要教师能示范的,孩子就有模仿;相反,对于孩子从来没有见过的,模仿的速度、能力就相对差一些。因此,在结构游戏中,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很必要的。教师要作好示范,首先对结构  相似文献   

8.
<正>模仿性攻击行为是模仿别人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包括身体、心理或言语等方面。一、模仿性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1.家庭教育因素(1)家庭的环境氛围如果孩子成长在一个矛盾重重、你争我吵的家庭里,父母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那么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2)家庭的榜样作用有些家长习惯于用暴力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在某些方面也为孩子提供了  相似文献   

9.
教孩子早日学会说话,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语音训练法学习说话始于模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要指导孩子尽力发出声音,模仿各种声音。通常孩子对模仿动物的声音和汽车、火车的声音很感兴趣,因而,要先教孩子模仿这些声音,如小猫的“喵”、汽车的“嘀嘀”等。有时还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和手势,  相似文献   

10.
有人认为,恐怖故事能锻炼孩子的胆量,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这个看法是片面的。长期读恐怖故事易导致孩子心理意象怪异,缺乏对现实世界的关注,甚至将现实与幻想混在一起,经常疑神疑鬼、担心害怕,也有的孩子热衷于模仿恐怖人物的攻击性,这些都会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育。而适度的恐怖片段则是必要、有益的,它增添了童年的童话色彩,为孩子带来愉悦和幻想。  相似文献   

11.
动画片是每个人童年的伙伴。有的动画片能让孩子增长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可有的却可能阻碍孩子心理发育,损害视觉和听觉。色彩鲜艳跳跃毁视力。动画片的色彩和画面变幻速度会影响孩子视力和视神经发育。情节转换太快伤记忆。优秀的动画片情节紧凑、合理,寓教于乐,但动画片情节太快、过于消极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言行肮脏暴力易模仿。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语言环境不纯净,就会给他们一个学习源。音效尖厉刺耳引狂躁。幼儿期是感觉发育的快速期,这时孩子柔嫩的器官对有害的视、听觉刺激敏感  相似文献   

12.
何捷 《教育文汇》2010,(8):31-31
一次,偶然看到几个孩子在课间模仿体育老师上课的情景,觉得十分有趣,于是突发奇想,也请孩子模仿我。我觉得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是好的:上课风趣,课间活泼,和所有孩子能平等相处。所以,我打算通过一次模仿,增进师生之间的友情。未曾想到,那一次的模仿却让我如受油煎一样难熬。  相似文献   

13.
不少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聋儿怎样才算学会语言呢?有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能模仿几个简单的发音(比如爸爸、妈妈),能在家长的要求和暗示下数几个数(比如从1-10),就以为孩子学会了语言,这是不正确的看法。模仿是语言训练的一种方法,但会模仿不等于掌握了语言。真正的掌握语言是“能交流”,也就是“能听会说”。因此我们在训练的时候要让发音和具体的事物、现象或动作联系起来,尽可能地让孩子学会运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孩子的行为习惯在家庭中是怎样形成的呢?主要是通过四种方式——教育、感化、模仿和熏陶。“教育”即父母有意识地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教导,孩子也有意识地去学习;“感化”即父母有意地为孩子做出榜样和示范,使得孩子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学到很多习惯;“模仿”即父母并没有特意教导孩子.而孩子有意地观察并习得行为习惯;“熏陶”则是父母的教导和孩子的学习都是无意的.孩子也能获得很多行为习惯。见下表。  相似文献   

15.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孩子的世界是模仿的世界。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模仿是他们最初认识世界的手段,也是他们掌握实际生活知识的基本形式。正是在模仿成人的行为过程中,儿童才从“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儿童时期模仿心理的发展存在以下几个特征: ①从盲目的模仿到有理由的模仿五岁以前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会产生强烈的兴趣,见到别人干什么,就想学什么。例如,看见妈妈烧饭,就模仿妈妈烧饭的动作;看见民警叔叔指挥交通,也学样子指挥交通。  相似文献   

16.
所谓结构游戏 ,就是指孩子利用现有的材料或添置少量的材料 ,进行各个部分的排列、组合 ,搭配成某一形状和物体的一种游戏。结构游戏不但能培养孩子的搭配能力、空间想象力、思维能力 ,而且能促使孩子手、脑、眼协调一致的发展 ,更能培养孩子对造型艺术的审美能力。它需要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示范、指导、点拨 ,以发展孩子智力。示范。 幼儿期的孩子 ,模仿力特别强。只要教师能示范的 ,孩子就会模仿 ;相反 ,对于孩子从来没有见过的 ,模仿的速度、能力就相对差一些。因此 ,在结构游戏中 ,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必要的。教师要能很好地示范 ,首先对…  相似文献   

17.
《家教世界》2013,(11):54
李先生:光明老师,我孩子小学三年级,写作文喜欢模仿别人的范文。我该怎么办?光明老师:我个人认为,小学低年级,孩子写作刚刚起步,不怕写得千篇一律,不要介意孩子都写一样的东西。大家的写作就是从这些大到篇章,小到字词模仿开始的。只要孩子能写出来,语句通顺就可以。三年级的孩子太小,没有自己的判断,到五年级,他有自己的主见了,你让他们写一样的,他们还不会那样写呢。  相似文献   

18.
遵纪守法,是任何社会对其公民的起码要求。要使我们的孩子长大后成为合格的公民,家长必须对孩子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培养孩子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怎样培养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第一,运用典型事例教育孩子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儿童生性活泼好动,不愿受约束。如果家长溺爱迁就孩子,就会使孩子养成任性固执的毛病。但是,大多数孩子都有崇拜、敬仰、模仿英雄的心理,生动具体的人物形象对他们  相似文献   

19.
学生的学业不良不仅仅是指文化课的成绩不好,还包括行为、品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较差。把学生培养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智力和心理潜能尽可能发展的人,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健全的人格的人,使他们长大后成为能独立、幸福地生活的好公民是学校教育的任务。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方面,不少人对孩子教育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总希望孩子能多学各种知识,却忽视了对他们心理感受的关心和研究,而孩子教育最为关键的恰是其性格的培养。不少家长,也包括一些老师都一味地希望孩子能在很小年纪就能最大量地吸收各方面的知识,觉得只有多学多能,在…  相似文献   

20.
一个小枕头,小女孩会把它抱在怀里,柔情地摇,轻轻地拍,认真地哄它“睡觉”。幼儿的这种“幼稚”行为,人们通常把它看成是孩子模仿和想象的结果。其实,除了模仿和想象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这就是幼儿的“泛灵”心理。什么是“泛灵”心理?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时期的“泛灵”心理乃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在幼儿心目中,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活物。“泛灵”心理是幼儿时期所特有的一种心理倾向,它不同于成人艺术中的“拟人化”。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经验都极为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