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今中外抒写离别、思念之情的诗作,很多运用托物寓情的写法,有的寄情于月亮,有的寄情于江水,有的寄情于大雁……冰心以纸船作为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匠心独运,妙处有三:  相似文献   

2.
李光 《同学少年》2008,(1):11-11
"文以情生","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无论哪种文体的文章,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抒情;另一种是间接抒情,即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将情感渗透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寄情于事,就是在事情发展过程或人物活动情况的记述中注入情感,使叙述与抒情融为一体,表现作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教材的诗词作品中,思念送别题材的诗词特别多,这些诗词的结尾往往是作者精心构思之处。有的在结尾刻画不堪思念之苦、离别之痛的形象;有的在结尾祝愿对方、安慰对方或愿对方不辜负相思;有的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现实不可能实现的情景,表达刻骨铭心的思念、断人肝肠的离别;有的在结尾大胆想象,把离别思念之愁、之苦、之痛写得形象可感;有的在结尾用特定动作表达思念之情,离别之意。本文将对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思念送别诗的结尾作一分类解读。  相似文献   

4.
一、记叙文练习记叙文的写作训练,重点应放在如何把文章写得具体形象上,记叙文是靠形象说话的,它或寄情于人,玻寓理于事,或融情于景,或附情于物。学生的记叙文习(?)常见的  相似文献   

5.
董玉梅 《生活教育》2012,(16):51-53
《理想的风筝》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一位残疾老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强烈的爱与执著的追求。笔者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从激情导入中感知思念之情,在品悟细节中体验思念之情,在品味心声中深化思念之情,在拓展延伸中升华思念之情,逐层深入,从而感受作者对刘老师深深的敬佩和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6.
时间的潮水冲刷了历史的痕迹,遗留下一粒粒璀璨的明珠,楚辞、汉乐府诗歌、魏晋南北朝诗,唐诗宋词元曲。举杯邀明月的思念之情;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忠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寄情山水……这是一曲曲醉人心弦的大作。余音绕梁,经久不衰。这一笔笔文化财富,我们应当如何让交予我们的学生呢?经过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在细细品味新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王沂 《海南教育》2009,(12):61-61
歌曲中的情,通过声表达出来,二者是既有区别又不可分开,是辩证统一关系。所以,歌唱不能只讲究声.不讲究情,也不能只讲究情,不讲究声,要做到既唱声.又唱情。声情并茂。声情并茂是歌唱原则.是每位歌者努力的方向。那么,如何在歌唱中学会用声表情.寄情于声呢?  相似文献   

8.
歌曲中的情,通过声表达出来,二者是既有区别又不可分开,是辩证统一关系。所以,歌唱不能只讲究声.不讲究情,也不能只讲究情,不讲究声,要做到既唱声.又唱情。声情并茂。声情并茂是歌唱原则.是每位歌者努力的方向。那么,如何在歌唱中学会用声表情.寄情于声呢?  相似文献   

9.
[训练目标] 一、学习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的方法和技巧。 二、训练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主观情意的能力。[方法指要] 作文是为了交流信息,表情达意。然而表情达意又切忌空泛,要么寓情于事,要么融情于景,要么寄情于理。而如何“寓情”“融情”“寄情”,其中大有讲究,是颇有方法和技巧的。 先看下面的例文。 芳草斜阳 轮子 那个时候天空很高远,洁净而澄碧。很空灵,就像划过了一声小鸟的脆啼。大地辽阔,一马平川,远方还悠远地传扬着牧马人的歌声。 那年我顶多5岁,一个不知烦恼忧闷的年龄。然而,令母亲忧虑的是,我竞…  相似文献   

10.
李清照的《一剪梅》感情细腻,含义隽永。在教学生鉴赏这首宋词时,笔者有下面一点体会与建议。1,由学生的设计导入课题有的学生用歌曲《一剪梅》导入,有的联系现实中夫妻关系导入,有的用类似题材的作品导入,有的用诗词中抒发各种愁绪的名句导入,有的用通过咏月来表达思念之情的名句导入……所有这导入语的设计都具体生动,学生发挥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1.
王维的<相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从语法学的角度看,四句诗句依次是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作者非常巧妙地运用四种不同的句类,抒发自己对朋友李龟年的思念之情.这四种句类和逻辑学上的命题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直接表达命题;有的间接表达命题.  相似文献   

12.
思亲念远诗     
备考提示思亲念远诗主要表达的是客居异乡的游子的羁旅飘零之感和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也有表达家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思亲念远多缘于触景  相似文献   

13.
唐代田园诗的产生有多种方式,远较唐前丰富。有的产生于隐居田园之时;有的产生于行旅途中;有的产生于赠别之际;有的产生于思念、回忆故乡之时。唐代田园诗所呈现出的多种产生方式,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唐代社会生活以及唐代士人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的窗口。  相似文献   

14.
“诗圣”杜甫的诗作被誉为现实主义创作的巅峰,但杜诗中更不泛浪漫主义艺术特质,激荡的时代,浪漫主义诗人群的影响及儒道熏染,造成了杜诗中一部分诗作浪漫主义特质的显现:寄情于楚,虚设蕴情,思飞天外,情寄八荒,苦难现实中理想的高扬。  相似文献   

15.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至永州后写的著名游记系列《永州八记》中的一篇。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凄清的小石潭景致,抒发了抑郁忧伤的感情。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掌握文章寄情于景、情  相似文献   

16.
包剑 《辅导员》2013,(8):14-15
诗人臧克家1949年11月1日在《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公仆概念与精神的忠实实践者和继承者。周恩来总理,就是这样一个深受人民群众爱戴和拥护的共产党人,一个让人民永远怀念的好公仆。光阴荏苒,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已经37周年了。可时至今日,一提起周总理这个称呼来,人们依然是满怀着崇敬和思念之情。为什么呢?因为周总理的音容笑貌、丰功伟绩和光辉形象,早已经深深印刻在了人们的脑海里,扎根于人民的心目中了。人民群  相似文献   

17.
《华章》2007,(9)
一、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许多人在遭受挫折和伤害时,都会投入大自然,从中得到启示,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从而走出心灵的阴影。  相似文献   

18.
<正>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以看出,景与情相依相成,不可分离。古代诗歌是这样,现当代诗歌也是这样。现以中国古代诗歌为例简略分析景与情的关系。诗中情与景的安排设计,或借景引情、或借景写情、或托情寓物、或寄情于景、或融景入情、或融情入景,于是景生情,情生景,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中有景,景外含情,达到情景相触相融之诗境。  相似文献   

19.
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是表达友情的典范之作,自诞生就成为人们传诵的名作。看似平淡的诗句究竟有什么魅力潜藏其中,值得探究。关键在于诗作不直言其情,而采用了寄情于景、托物寓情的深婉手法,巧妙地烘托了主客真挚深厚的友情。不仅所抒之情感动人,而且其妙传其情的技巧也很值得人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20.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变法受挫之后,隐退江宁达十年之久.其内心仍存激愤。在此期间写了大量律诗、绝句,景中融情、咏物寄情、直抒其情,以排解胸中不平之气,表现了诗人孤愤、痛苦和不甘失败的情绪,形成与为官时期政治诗全然不同的寓激愤于恬淡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